“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玄幻魔法 > 八识规矩颂 > 第4集《八识规矩颂》

第4集《八识规矩颂》(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末页
好书推荐: 地球领袖传奇 落魄千金杀回豪门,前任跪求宠我! 灵气复苏:这头熊居然吊打神明! 穿成超稀有雌性,被大佬们追着宠 末世重生,真千金给全家极品送葬 我无限回档,洞悉所有底牌 离婚后,顾总每天都在后悔! 公主,你又丢下王爷了 开局黑龙袍,华夏服饰震撼全球 从东京鱼贩,到小岛国王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甲三、随文释义。

这以下我们正式随顺颂文来解释它的义理。玄奘大师他解释这个八识,他分成四类:前五识是一类,第六识是一类,第七识是一类,第八识又是一类,总共四类。

我们先看第一类的颂文,我们把这个本子拿起来看一下,就是我们发的这个颂的本文。以后我们期末考这个颂文都是要背下来,要默写的。好,请合掌,我先念一遍,把这个前五识的颂文念一遍: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这个前五识总共是有三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属于有漏的杂染识的一种情况,第三个偈颂是属于无漏的清净识。这总共是包括了凡夫的前五识,也包括这个圣人的成所作智他的一个活动情况,总共是三个偈颂来总持。好,我们看这个本文。

随文释义总共分成四科。我们看第一科,乙一,前五识颂。

前五识的偈颂有三个偈颂,分成两科:初,有漏杂染识。前面两个偈颂是解释凡夫前五识的一种杂染的活动情况。二,无漏清净识,这个是讲第三个偈颂,这个是已经转识成智,这个圣人成所作智的情况。请看第一科,初,有漏杂染识。

乙一、前五识颂。初、有漏杂染识

性境现量通三性。

先看这一段。性境、现量是先讲前五识的所缘跟能缘。

这个性境是讲到前五识的所缘境唯独是性境,它在攀缘境界的时候,它内心所取得的境界唯独是性境,而不是带质境,也不是独影境。这个现量是指前五识的能缘,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的能缘的心在三量当中也唯独是现量,前五识没有比量跟非量的情况。这个是讲它能缘的心的情况。

通三性。这个通三性是指前五识的体性,它的体性有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可能是无记。前面的性境、现量是讲到前五识的了别情形,这个三性是讲前五识的造业情况。他在境界里面所造作的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恶业,也可能无记业。所以这一段,玄奘大师先把前五识的了别的能缘的量跟所缘的境以及它造业的情形先作一个扼要的说明。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先解释性境,分成三段,先解释性境。

(一)性境

统论所缘,凡有三境,一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

这个我们前面也说过了。那么先看一,性境,这个是前五识所得的境界。

性是实义,谓相分色从相分种子所生,故名为实。

性境这个性,就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什么叫真实不虚呢?谓相分色,就是前五识的相分,这种色法或者是色尘,或者香,或者味,或者触,前五识的这个五尘的相分是怎么来的呢?从相分种子生。它唯独从这种善恶的业力的种子所变现,不从六七识的分别心所生,故名为实。这个是解释性境这个性,这个真实的意思。

这个真实,比如说我们眼睛有毛病的人,眼睛有毛病就是看到虚空中有花,这个花的境界不真实,因为虚空里面根本没有花,那是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的。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境界本身它是由业力所生,不假借分别,这个叫真实。假设是依止分别心创造的,这个唯识学叫不真实。唯独是分别心所创造,不真实。

比如说我们在过堂的时候,我们有化到榴莲。化到榴莲,当然我们一般人跟榴莲接触,第一刹那的时候,我们取到榴莲的颜色,也可能会闻到它的香味,但第一刹那的时候是没有名言的,那个是一个性境的境界。但是当第二念的时候,就是第一念我们跟榴莲接触的时候,每一个人,这个榴莲的境界在心中出现大致上是一样的,都不落名言的,都是性境,都能够取到它本质,本来的面目。但是第二念的时候,我们这个心中的无明,我执法执就开始活动了,这个第六第七识就开始活动了,它随顺你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它的第二念就开始活动。

这个时候活动大致上分两类:对榴莲有好感的人,过去生跟榴莲结下好因缘,你跟它留下好印象,你就会把好的名言来安立它:这个榴莲的颜色也特别的美妙,味道也特别美妙。这个时候你对榴莲的境界就开始变化了,它变得非常的好,好到已经超过它原来的面目。它本来不是那么好,但是你名言一安立以后,它比原来好很多了,就是争议,这个境界已经争议了。有些人过去他曾经跟榴莲有恶的因缘,这个种子印象还在,他就把这个恶的名言安立在这个榴莲上:这个榴莲颜色看起来不好看,味道也特别的臭。这个时候你这个境界也不是本来的面目了,他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差,他那样就是那样,他是一个如的境界。如的境界你安立了名言以后,这个时候你减损,把它的情况减损了。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确是活在自己内心的状态,虽然我们大家在一起生活,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但是我们同样去攀缘一个境界的时候,我们也只有第一念是一样的。我们人跟人之间接触的时候,我们同样看佛像,我们只有第一念大家是一样的,第二念以后名言就开始出现。对佛法信心强的人,他用最好的名言来赞叹佛陀:佛陀身相也庄严,内心也庄严,各式各样都庄严。信心薄弱的人名言稍微差一点。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看到佛像没感觉。所以说这个性境就是你不落名言的时候第一念,取到境界的本来面目。这叫作相分色从相分种生,故名为实。

前五识取境界,它是不落名言的。这个性境分成两个:

此复有二,一无本质,二有本质。

这个当中又细分,性境当中又分成两类。先看第一个无本质,他没有所依托的本质,这当中有两类:

(1)无本质

即第八心王所缘根身器界及诸种子,但是自变自缘,不假外质。然约器界及他人之浮尘根,即是共相识种所变,亦得说有外质也。

请看第一种。这个无本质,第一个是属于有为法,说它没有所依托的本质,是指谁呢?就是第八识的心王。

第八识的心王去攀缘它的相分的时候,第八识的相分有三种:根身、器界、种子,这广大的正报,你这一期的生命的根身,你的依报,还有你无量无边的种子,都是第八识所攀缘。而这样的境界是自变自缘,所以他不假借外在的本质。但是这当中,在这个根身、器界、种子当中,有一个地方要特别,就是约着器世间还有他人的浮尘根,这个时候就不完全是不依本质了,因为这个地方有众生的共业所变现,所以也可以说有外质。这个是讲有为法。

第二个讲无为法:

根本智亲证真如,虽不变为相分,亦名性境。

我们到了初地菩萨的时候,一念的相应,那个根本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去证得二空真如理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能所双亡。能所双亡当然是没有所谓见分、相分的差别,但是这个时候也安立作性境,因为这个时候的境界,你证得二空真如理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名言,那个是亲证法体的,没有名言的,这个时候也安立作性境。这个是讲无本质。

(2)有本质

第二种情况是有本质,有它所依托的本质:

即今五识所缘现在五尘,及明了意识初念,并定中独头意识所缘定果色等,皆托第八意识之相分以为本质,随即变为自识相分,而为所缘。

这个地方的性境多数是指这个有本质的。这有几种情况,第一个是五识所缘现在五尘,这前五识所攀缘的现在五尘,这是一种情况。及明了意识,初念就是五俱意识,五俱意识的第一念,也可能是保持性境。并定中独头意识所缘定果色,这个定中意识也是性境。

虚云老和尚在禅堂当中打坐,他这个讲年谱,他突然在禅堂当中,他听到了在三门外很远的地方有人在那边讲话。那个时候他听到这样的声音,不是耳根听到的,也不是耳识所能了别的,因为那个范围超过耳识所能了别的范围。那么那个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那个是定中意识,那个是禅定当中第六独头意识所取到的境界。但是禅定当中所取的境界它是性境,跟境界是真实的,它那个时候不增也不减。

所以禅定当中所得到的境界,这个时候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它是不带名言的,它不会增益那个境界,也不会减损境界,就是境界是怎么样他就取到怎么样的境界,所以定中独头意识所缘定果色等都是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随即变为自识相分而为所缘,这个都是属于有本质的性境。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

犹如镜中所现形像。

好像这个镜子现出影像,但这个影像不加上个人的分别。

虽约真谛言之,皆如幻如梦,了无真实,而约俗谛言之,则五尘即是五识相分,从种子生还熏种子。

从这个真谛来说,皆如幻如梦,了无真实,就是说这个境界,前五识所缘的境界,它是一种业力所现。业力所现虽然不带名言,但是从真谛的角度,它是如梦如幻了无真实。这个了无真实是说,意思就是说它是缘起性空的意思,它的本性是空性的。

怎么知道它是空性呢?说这个人,看这个水是水,饿鬼道看到这个水是火,鱼看到水是房舍,它看到水就跟看到它的房子一样,天人看到水是琉璃地。所以,可见得这个水的本质不真实,随个人的业力而有变化,所以讲如幻如梦了无真实。

如果我们大家在一起睡觉,你做你的梦,我做我的梦,你的梦境跟我的梦境不一样。为什么呢?每个人过去的业力不一样。善业强的人做的梦,梦境里面多数都是有光明的,多数都是快乐的。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恶业强的人做梦,多数都是黑暗的,自己躲在黑暗的地方,又潮湿,又黑暗,那个受都是苦,痛苦的感受多。

所以这个人,境界都不真实。不真实是怎么有呢?就是业力,业力所现,所以讲如梦如幻了无真实。这是从真谛的角度。如果从因缘,世俗谛的角度呢?五尘即是五识相分,从种子生还熏种子,这都是由他过去的善恶的种子变现,你去了别了以后,又熏习了另一类的种子。

总结:

不同空华镜像,兔角龟毛,亦复不同过去未来之不可得,故名性境也。

这种性境它是一种业力所现的境界,它不像空华镜像,兔角龟毛,这个境界是有它因缘存在性的。也不是像过去未来之不可得,它是属于现在的境界,所以叫作性境。

带质境跟独影二境,下文方解。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前五识它的所缘境,这前五识,眼耳鼻舍身跟这个色声香味触一接触的时候,前五识可以说是很老实的,它老老实实地把前面的境界取到而已。这个境界是怎么样,它就取到什么样的境界,它等于是取到了本来面目。你的业力是怎么样,它老老实实地把你的过去的善恶业力的境界表现出来,给你第六意识。所以前五识的境界是性境。

(二)现量

再看第二段,现量,这个是讲能缘的心。现就是显现,这个量就是量度。

五根对境,分明显现,依之发识,缘虑度量。

就是说这个五根,是前五识所依止的叫根,面对境界的时候,它分明显现,依止这个根、这个尘,发动了这个五识,缘虑度量。而这样的缘虑度量——虽无随念、计度两种分别,然有自性分别。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我们这个心识的分别,有三种分别:

(1)自性分别

第一个是自性的分别,这个自性的分别就是在诸法的自相上的分别,自相。它是水,就是水;它是火,就是火。把它的自识体相——水是湿性,火是热性——来加以分别,这个时候是不带名言的。

(2)计度分别

计度分别它是一种共相的分别,那要假借名言:水比火还冷,火比水还热,这是有比较的,就夹带名言分别诸法的共相。

(3)随念分别

那这个随念分别是怎么回事呢?是对于过去已经学习过的事情加以追念分别。这个念,随念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的那个念,它随顺于这个念心所而加以分别。所以这个随念分别它必须是曾经学习过的事情。

前五识在分别的时候,它只能够作自性的分别,就是:

得彼性境,不错不谬,任运了别,不带名言。

它不能够夹带名言的,就像前面的譬喻,它就像镜子现出影像,它不增加它的情况,也不损减它的情况,就是我们的业力怎么样显现出来,它就取到怎么样的境界,也得到怎么样的认识。

这个现量是约能缘的心来说的。再看它造业情况。

(三)三性

三性者,善恶无记也。五识能助第六意识作善恶业。

它的体性可能是善,能够使令此世他世得到可乐果报;或者是恶,得到此世他世不可乐果报;也可能是无记,通于这三种体性。

五识在造业的时候它是帮助第六意识造善造恶,如果它跟信等相应,跟十一个善心所相应,它是善性;如果跟无惭无愧等相应,是恶性;如果它也不跟善也不跟恶相应,就是无记,故云通三性也。这意思就是说,前五识的心王本身是无记,但是它跟哪一个心所相应,它就变成什么性质,而它的性质是通于善,也通于恶,也通于无记。

这个前五识的情况,在《瑜伽师地论》把前五识的了别跟造业,它作一个总结说,前五识的了别,它的了别性有三种情况:

(1)了别的三种情况

第一个,唯缘自相。它只能够攀缘诸法的自相,不能攀缘共相,所以它在缘境界的时候,唯独是性境、现量,因为它不带名言,他不能够使令境界安立好的名言,也不能够安立不好的名言,它只是老实地把境界取到而已,所以唯缘自相,缘到诸法的自识体相。

第二个,唯缘现在。前五识不能够攀缘已经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它不可以攀缘。这件事情还没有出现,未来,它也不可以攀缘。它只能够攀缘现在存在的,现在显现的境界,唯缘现在。它不像第六意识能够攀缘过去,也能够攀缘未来,它不可以,唯缘现在。

第三个,唯缘刹那。就是说这个五根跟五尘接触的时候,前五识就会根尘相应,这个识就起来活动,但是前五识只有第一刹那。第一刹那它取到境界的时候,假设第六意识不出来帮它分别,它就退失了,它只能够第一念。如果它第一刹那跟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接触,第六意识能够生起,那么他可以跟第六意识一起活动,他能够跟第六意识——帮助第六意识来了别。第六意识如果不现起,他就退失掉。所以它唯缘刹那。

这个是它了别的情况,唯缘自相,唯缘现在,唯缘刹那。

(2)造业的情况

那么它造业的情况呢?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它是随意识转,他自己不能作主。第六意识起善,它就起善,第六意识在这个境界上起恶,它也起恶。说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善心,这个时候你的眼识看佛像你也是一种善意的,你耳朵听到的佛号也是善意的,也是跟信心、惭愧心相应的。如果第六意识起恶了,起恶念了,你眼睛看到佛像是恶意的,你的耳朵也是恶意的。就是他不能够作主,随意识转,它造业的情况是随意识转。虽然它能够造善造恶造无记,但是它自己不能作主,它随第六意识转。所以它造业的时候是随意识而转的。

这解释了性境现量通三性,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偈颂:

眼耳身三二地居。

前面是说明前五识在了别和造业的情况,这个是讲到前五识的活动范围。

眼耳身三二地居。这个眼耳身不是指眼根、耳根、身根,而是指三个识,眼识、耳识、身识这三个识它的活动范围是在二地,就是三界九地里面的五趣杂居地跟离生喜乐地,就是在这两个地活动。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五根通于二界五地,唯无色四天乃无五根。

就着这个根来说呢,这个色法是通于二界,就是欲界跟色界,欲界跟色界总共是五地,只有无色界的四空天他没有五根,因为无色界没有业果色了,他只有定自在所生色。

所以这个无色界,没有业果色是什么意思?说我们这个人,有一定的相貌,虽然会老病死,但是起码你保持一个人的相貌。但是无色界的天人他没有一个固定的相貌,他就是在禅定当中,他能够现出一棵树,它也能够现出一个鸟,现出一个猫、一个小白兔。他完全没有一个固定的相貌,没有业果色,没有业力所变现的色貌的那个相状。他是在禅定当中,随他起什么念头他就现出什么色法,他只有定自在所生色,所以他没有五根。

这个是讲五根的情况,不过这个地方我们的重点是放在五识。

今明五识。

五识分成两类:

则鼻舌二识。

前面只讲眼耳身,那么鼻识跟舌识怎么样呢?

唯欲界得行,初禅以上无段食杂气故,不现行也。

前五识它的这个鼻识跟舌识只有在欲界中能够活动,造业、了别,但初禅以上,因为初禅不吃饭了,他也不喝开水也不吃饭,没有这种段食的欲望,没有这种杂染的气味,他完全是向内去受用他内心的清净三昧乐。所以这个境界既然不现前,识就不能活动,所以初禅以上鼻识舌识就不活动了。

眼耳身三识,唯欲界五趣杂居地,及初禅离生喜乐,地此二地中得行。若二禅内净喜乐,则无外色、外声、外触可缘,故并眼耳身之三识,亦不起现行也。三禅以上,不言可知。

这一段我们解释一下好了,我们看附表第一。

附表第一是讲到三界九地,佛法把凡夫的世界分成三类,凡夫的有漏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那这个界,先解释这个界。这个界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界限,但是在唯识学它有更深入的解释,唯识学解释这个界,什么叫界呢?就是任持自性叫界,任持自性,它能够任意执持它的体性。

说这个人贪烦恼很重,他遇到一些染污的因缘,他就会生起很粗重的贪欲,这个贪烦恼就是他的自性,他能够任运执持它的体性。这个人贪烦恼很淡薄,他也能够任持他的离欲的体性,叫作界。

这个欲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个法界当中这些众生他的色心诸法,他的心法是有这个贪欲,心中有这个贪欲,他的色法是粗重的。当然,为什么只依这个心法来安立呢?因为他的色法会粗重,主要还是因为他内心有欲望的关系,所以依心来安立这个界,就是说这以下的众生内心都是有欲的,叫欲界。

在欲界里面有一个地叫五趣杂居地,就是包括了地狱、饿鬼、畜生、天跟人。不过当然,这当中在五趣杂居地他的受,在《瑜伽师地论》讲很多这个受,就是这个果报,这个感受,有这个乐受跟苦受,人天的乐受就多了,地狱、饿鬼、畜生的苦受就多。不管他是乐受、苦受,都是有欲。

那么有什么欲呢?就是段食欲、睡眠欲跟男女的欲望。这一类众生有分段的饮食,其次他有睡眠,这个睡眠的欲望跟段食的欲望很有关系,有吃饭的人一定要睡觉,你只要吃饭你就最少需要四个小时的睡眠,除非你不吃饭。所以这两个欲望是有关系的。男女的欲望是独立的,它跟饮食、睡眠没关系。

不过男女的欲望,在《瑜伽师地论》有讲到说,说这个地狱的众生,他的内心有男女的欲望,但是它恒常不起现行,他没有欲望的现行活动。为什么?因为他的身心太苦恼了,他那个一天当中刀山油锅的刺激太厉害了,他虽然有欲,但是他不能表现出来,因为那个苦的感受太严重了,刺激他太严重了,使令他这个欲不能够活动,就是这个人精神、身心的压抑太大了,虽然有欲不能表现出来。

除了地狱的众生以外,其他的众生都有欲的现行,那么这当中还有些差别,就是鬼道、天跟人,鬼道的众生,天的众生——这个天指欲界天,还有这个人道,男女的欲望,它是有男女的婚嫁,有这个男女娶妻生子的情况。畜生道是没有男女的婚嫁,畜生道是杂交的情况,它没有固定伴侣的。这个地方还不一样的,畜生道是没有婚嫁的事情,其他的饿鬼道、天跟人都是有男女婚嫁的情况。

那么这都是有欲,就是在这一类众生当中的体性都是有段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男女的欲望。所以这一类众生我们安立作欲界。

第二个,色界。这个色界的这个果报色心就不一样,他的内心已经离欲了,离欲寂静,他的色法也特别的精妙,他的色法不像我们这个欲界的这个色法那么粗重,他特别的精妙光明,所以安立作色界。这一类的众生以他的色相来安立他的名称,叫作色界。

这个色界,就是第一个初禅,离生喜乐地。这个生,什么叫生呢?生就是欲界的烦恼叫作生,这个欲界的烦恼主要是男女的欲望,离开了男女的欲望。

不过离这个字,在《瑜伽师地论》很强调离这个字,它说这个离要当调伏讲,就是你要有一些对治的法门来调伏男女的欲望,才能够安立作离生喜乐地。假设你只是缘缺不生,你因为没有男女的因缘、杂染的环境,你暂时不活动,不能安立作离生喜乐地。这个离是调伏,已经调伏下来了,完全不动。所以这个地方是调伏,而不是暂时不现行的。

不过这个地方,从欲界到初禅,还有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就是我们刚开始要经过九心住,就是我们慢慢慢慢会知道这个五欲的过患,犹如猛火使令我们热恼,犹如毒蛇害法身故,观察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五欲的过患,我们开始呵责五欲、修习禅定的时候,就会从九心住到未到地定到初禅。

这个未到地定到初禅,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他讲一句话,他说:事障未来,性障根本。这个事指的是色身,说我们修禅定,只要你还感觉到这个色身还存在,还在障碍你的内心,就是没有到未到地定,事障未来。如果你突然间感到觉身空寂,受于快乐,色身已经空掉了,这个是到未到地定。性障根本,这个性指内心的欲,男女的欲望,你只要内心还有欲的活动,表示没有得到根本初禅。

这个禅定是从内心的欲望的有无来判断,这个未到地定是以这个色身的存在与否来判断。我们能够通过这个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这个时候就达到离生喜乐地了。离生喜乐地内心当中有五种功德,觉、观、喜、乐、一心,内心当中还有寻伺,觉观。在这个初禅心中还有一些微细的分别,名言分别。

第二个喜乐,为什么会喜乐呢?因为,这个喜乐的出现,在这个《法界次第初门》解释,因为我们人会产生忧苦,这个忧苦是由欲而来的。

讲一个譬喻说,这个皮肤长疮,长这个疮流脓流血,这个很痛苦。但是我们偶尔这个疮会痒,我们去抓一抓会觉得很快乐,这就是欲。我们在追求欲的时候,多数都是苦恼的。多数都是苦恼的,只有在抓的那当下,抓那个疮得到一点快乐。但是抓完以后更痛苦,因为抓了以后破了以后更痛苦了。

这个离生喜乐地,它因为禅定相应,把这个欲给调伏了,内心寂静住了。这个欲一调伏以后,这个皮肤的疮好了,它不再流脓流血了。同样是皮肤,但是它没有疮。说这个同样的色法心法,但是它心法的欲被调伏以后,内心的忧苦就停止下来,内心很轻松。

我们出家好好修行,内心的欲望淡薄,你会觉得内心很轻松,就像一个人扛了很多重东西把这个重东西放下来一样,很轻松。很轻松的时候这个喜乐就出现了,有这喜跟乐。虽然是喜跟乐,跟这个五欲的喜乐还不同。五欲的喜乐是粗重的,他虽然喜跟乐,但是他还是心一境性,内心还是寂静住。虽然寂静而喜乐,喜乐而寂静,这个初禅。

第三个,定生喜乐地。这是二禅,内净、喜、乐、一心。

这个离生喜乐地他刚刚得到禅定,禅力不坚固,他内心有这个觉观,有觉观的名言分别,对他的禅定会干扰。所以他就不欢喜这个觉观,呵责觉观,这个时候觉观就停止了,内心内净,这个净就是寂静的意思。为什么寂静呢?离觉观故。内心没有分别,内心特别的寂静,完全是一种无分别住的情况。内心的喜乐更增长,因为禅定相应,禅定越深那个三昧乐就更殊胜,殊胜的喜乐还是心一境性。

第四,离喜妙乐地,舍、念、慧、乐、一心,有五种功德。

前面的定生喜乐这个喜比较粗。虽然是喜,欢喜心太厉害了以后对禅定有影响,所以我们希望再进一步寂静,就呵责这个喜,如病如痈如疮。那么喜一呵责以后,这个喜就停止下来了,停止下来以后就达到这个三禅离喜妙乐地。内心当中会出现五种功德:

第一个:舍。这个舍是指行舍,不是舍受的舍,行舍,离喜不悔为舍。离开了前面的喜,但是他不忧悔,因为他得到更殊胜的乐。

第二个:念。正念分明,内心之中明了清楚。

第三个:慧。这个慧,智者大师解释这个慧是一种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不是修空观,他是把这个乐,因为这个乐是很微细,乐很微细但这个喜已经消失了,这时候他所受用的只有一个乐受。那么这个乐受是他唯一所受用的,这个时候他很自然有一种善巧,把这个乐受能够从局部的乐受把它引导成周遍身心,从小的乐受把它扩大为广大的乐受,他有这样的智慧。他能够善巧去控制他内心的乐受,由小而大,由局部而遍满,这是慧。这个乐当然是更加美妙了,内心还是心一境性,这个时候在有为法是最快乐的,离喜妙乐地。

第五,舍念清净地。不苦不乐、舍、念、一心。

这个世间的有为法的确是不究竟,我们在这个世间的有为法受用,再好的东西都是长则生厌,不像这个涅槃,涅槃能够长时间受用,他能够恒常地寂静安乐。但是这个有为法你受用久了,时间一久长则生厌,就会厌烦。虽然这个乐是很美妙,但是你还是时间久了你会厌烦,厌烦的时候就把乐给呵责,乐就停止了。停止的时候内心就不苦不乐,内心也不痛苦也不快乐,也不快乐也不痛苦,就是这个舍受,不苦不乐。

第二个是舍,离乐不悔,离开了前面的乐他不忧悔。这意思是什么意思,离乐不悔?表示他这个东西比前面的东西好。他真实地感觉,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痛苦是最好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最持久的。所以他一点都不后悔,他离开这个乐他不后悔。

第三个,念。正念分明,一心。

这个四禅,他的内心状态是特别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八种法的干扰,那八种法呢?

第一个,没有苦,没有忧。这个忧苦在初禅就停止了,因为我们说过,这个忧苦是由欲而来的,一个有欲的人就有忧有苦。没有忧没有苦,也没有这个乐跟喜,苦乐忧喜这四个法都停下来。

其次,他没有出息跟入息。我们平常散乱心的人,呼吸不觉得它有什么粗重,一个禅定的人经常这样进进出出,他觉得是干扰。但四禅的时候没有出息入息了。

其次他没有寻跟伺,没有这样的分别了,名言分别,这八种干扰法都停下来。所以这个修习禅定,修习圣道这个是最好的依止处。它因为没有八种法的干扰,又称为不动地,不动地无为就是这样子,因为它不为八种法所干扰,内心明静不动,这个是四禅。

那么这个四种地的特色都是属于离欲寂静,但是都还有色法,但是这个色法跟前面欲界色法不一样,特别的精妙光明,这安立作色界。

再看第三个,无色界。

这个无色界就是说,他内心虽然寂静,但是他觉得有色法存在就是一种挂碍,如鸟在笼,就像一只鸟在笼子关起来,就是我们这个心被这个色法给系缚住了。这个时候呢,他缘空灭色而入定者。这个时候,他不欢喜这个色法存在,不欢喜这个业果色。那怎么办呢?要把这个色法给灭掉。

他观察这个毛细孔,我们毛细孔有这个空,然后观察这个毛细孔的空是一个洞一个洞的,然后把这个毛细孔慢慢扩大,这个色身慢慢减少,到最后全身都是虚空,毛细孔扩大到最后这个色身就消失掉。他缘这个无边的虚空就像毛细孔的空一样,就把色法给灭掉了,就进入到空无边处地,这个时候业果色就消失了。

所以这个世间上的事情,的确是万法唯识,你的心怎么想,这个事情就怎么出现的。

七,识无边处地。舍空缘识而入定者。

他发觉这个攀缘无边的虚空,这个所缘境太广了,他也不欢喜了,觉得有一点疲累。疲累了以后他就放弃了所缘的虚空,就回过来攀缘能分别的心,就攀缘这个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那么攀缘这个心识入定,就叫识无边处地。

第八,无所有处地。舍识处心,依我所有法而入定者。

前面的空跟识,都是有所缘。有所缘都是挂碍,这个时候他把这个识,能分别的心,所分别的空、处都舍掉,就依止无所有而入定,内心什么都不想。这叫无所有处地。

第九,非想非非想处地。舍二边想而入定者。

他发觉这个无所有也不对。前面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是属于有想,这个无所有是无想。那么他就找一个中道的,舍二边想,舍有想,舍无想,就安立在一种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里面入定。这个时候的内心是非常微细寂静的,那么外道就认为这个时候是涅槃了。不过智者大师呵责这种情况是一种真身不灭。那种非想非非想处定,内心的自性执是存在的,那个我,那个无明是存在的。如果是佛弟子在这个时候再加修无常观、无我观,把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消灭以后,就入了第九定,就是灭尽定。那是一个涅槃境界,真实涅槃境界了。

这个是讲到三界九地,就是佛法把这个众生分成九类的众生,这九种众生依止你的色法心法而安立。

好,我们看讲义。

那么眼识、耳识、身识这三种识活动范围唯欲界五趣杂居地,这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还有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此二地中得行。如果二禅的内净喜乐,二禅已经没有寻伺的干扰,特别的寂静喜乐,这个时候没有外色、外声、外触可缘,故并眼耳身三识不起现行。所以二禅以后,眼耳身三都不起现行了。三禅以上当然是更不可能起现行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前五识唯独在这个初禅以下活动,二禅以上这个定生喜乐地前五识都不活动了。

前五识的活动还可以稍微简别一下,就是鼻识跟舌识只有在五趣杂居地活动,眼耳身能够在五趣杂居地跟初禅离生喜乐地活动,在九地里面能够活动到二地,但是到第三地这个定生喜乐地五识都不活动。但是五识都不活动在色界里面他五根是在的,他身相的眼耳鼻舌身,看起来还是有眼睛的。他识不活动是一回事,但是他是色界众生,他还是有眼睛,有鼻子,有耳朵,但是他没有了别功能,因为他没有这种外在的尘境让他分别。他不需要识了,他完全是受用他内心的清净的三昧乐。所以这个二禅以上,五识完全不活动,完全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了。

所以这个地方讲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识、耳识、身识,包括前五识,只有在前面的两地活动,这个居就是在那个地方了别、造业,造业、了别,它的活动范围仅仅在九地里面的二地。第三地以上前五识是不能到达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末页
新书推荐: 复山河 我靠拍剧爆红全网 怯弄香闺 作为兔子精,追到大圣很合理吧 请为这个世界再扣一次扳机 一人之下:我开启了神话纪元 被强吻后,我竟成为华夏唯一剑仙 英雄联盟云天纪 离婚后我开启了仙途 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