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4岁和家人去香江,第一次回来是79年,我记得当初参观京城电影制片厂拍摄《小花》的时候,我问剧组一天拍几个镜头,他们说拍四五个。
剧组人员反问我,我说我们一天拍五六十个镜头,他们就吓了一大跳,当时内地拍摄电影,无论是打光,还是镜头设置,都还是从前那套老路数,非常落伍,拍一部电影要耗费很长时间。”
三七分背头,梳得一丝不苟,银框眼镜,米色西装,李谦面前这位“香江电影教父”吴思源“老克勒”范儿十足,颇有些缅怀地回忆起当年回内地的见闻。
李谦摇摇头,不置可否,“早年间国内人工成本很低,胶片舍不得浪费,多花点时间,少浪费一点胶片,是很合适的做法。”
国内那时候工资多低啊,而且制片厂大部分拿固定工资的,宁肯拍慢点,也不能多浪费胶片。
3:1,甚至个别被逼出来的导演能做到2:1的配片比,那个年代常见的。
意味着每一个镜头,平均最多只有NG两次的机会。
而且胶片电影无法实时看到拍摄效果,没洗出来样片之前,谁都不知道能不能过。
那种情况,只能慢工出细活,上级给的胶片配额就那么多,宁愿慢点,多花时间,都不能浪费胶片。
毕竟人工便宜。
被李谦反驳,吴思源也没有生气,依然是一脸随和,他接着说道,“是啊,李导说的没错,那个年代的内地电影,特别认真,他们是真正把电影当成一件艺术品。
当年内地电影业尚属落后时,我就知道,香江电影未来的前途,一定在内地,如果没有内地市场,香江电影的发展会很有限。
我们缺乏拍摄场地,拍武侠片拍到最后,发现香江郊区都起高楼了,没有地方取景了,而在内地,不仅有广阔的电影市场,还有千姿百态的大好河山。
所以92年的时候,我拍《新龙门客栈》的时候,就特地来内地找到了潇湘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当时是在地处荒漠的敦湟一带拍摄。
那里条件非常恶劣,大风一来,遮天蔽日,大家都没地方躲,只好手牵手面对面靠在一起,用背阻挡沙尘。”
一说起来还说个没停了,李谦怀疑是不是所有年纪大的人,都喜欢缅怀过去,尤其是当着年轻人的面。
不过索性也没事,就当听故事了。
李谦耐心地听着,吴思源也越发地感慨了起来。
“你猜怎么着,一阵风过去,嘴巴、鼻子里全都是沙子,一天的拍摄结束后,回到简陋的宾馆洗澡,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后来拍完后回到香江,好长一段时间,身上不知道从哪里就会掉一些沙子出来,尽管条件艰苦,但整个剧组都觉得很兴奋,这从未见过的沙漠景观让他们大开眼界,完全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
李谦点点头,香江那弹丸之地,当然看不到这些。
感慨完一番,吴思源笑道,“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一批香江电影人很向往内地的,90年代开始,我就致力于推动香江电影和内地的融合,当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的田部长向我请教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我就把怎么分账、怎么让大部分票房收入归片方所有,一一解释给他听,田部长当即拍板:“好!我们搞第一部试验,就从你的《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开始。”
于是,这部与北影厂合拍的武侠片,成为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分账的影片,这个在华国电影史上要写一笔!”
说到这里,吴思源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自卖自夸,李谦只感觉有些想睡着了。
接着他又不断地讲述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功绩,包括和特首商议成立电影局。
88年开始筹备两岸三地导演研讨会,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下,时隔四年才终于筹备完毕,两岸三地的顶级导演、演员们大部分出席。
...
李谦不禁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小半个小时了,净听这老头子吹牛了。
虽然基本是真的,但也不能说个没完吧。
之前就听说过吴思源一向喜欢表现自己,动不动上个节目,就说程龙是他发掘的,他建议程龙开双眼皮,之后就红了。
李联杰、徐客、刘德桦、周星池、张国容等等这些人在他嘴里,全是他发掘的。
这些话都说了无数遍,不知道的还因为都是吴思源捧起来的呢。
而且,张国容去世之后,吴思源又经常冒出来,以为人师表的姿态,说长道短,说张国容如果多接触社会,他一定不会跳楼,他不应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看到自己的成就,这样很容易空虚,如果他能多接触社会,他就会看到更多悲惨的人,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这个事搞得张国容粉丝很长一段时间内追着吴思源骂。
张扬、爱吹牛出风头、喜欢炫耀,喜欢什么好事都揽到自己头上。
李谦算是了解了,不过他确实是最早向内地靠拢的香江电影人,而且早年直接放弃了香江电影市场,不再拍片子,回内地开了影院。
终于,在李谦快要睡着的时候,吴思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李导,其实这次来,我是代表香江影坛,想和你进行深入合作的,香江影坛应该融入到内地,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
合作?
还代表香江影坛?
饶是比较淡定的李谦,也不自觉地睁大了眼睛。
你代表个锤子啊,英黄跟你有大仇,当初拉着程龙、谭勇林、曾志韦一伙人搞了个东魅娱乐,想和英黄版扳手腕,吴思源跟楊狩丞已经水火不容了。
代表不了楊狩丞,也代表不了林间阅、向桦强,还代表个锤子的香江影坛?
不过,吹牛逼嘛,李谦也忍了。
“吴先生为什么找上我,这种事你应该去找华阳和伯纳吧。”李谦故作惊奇地道。
“我看人的眼光一向很准,李导的未来影业虽然才刚成立,不过以后必然能有一番大作为!”吴思源颇为自得地说道。
得了,李谦已经想到,若干年后吴思源在某档节目上,说自己早就看好李谦和他的公司之类的。
要不是吴思源真的是个确确实实的华国人,李谦甚至都以为他是个南棒人了。
谈正事,李谦也不扯淡,摇摇头道,“可是,香江影坛绝大部分人,可都不想融入内地,而且前阵子我还听说,香江电影在试图什么“寻根”,有一种刻意的“去内地化”倾向。”
这些香江电影人,虽然不愿意看到现实,但是两地市场体量差距太大,合拍片给了香江电影生机,但有得就有失,得到了市场,失掉了港味的味道,很多内容不伦不类,香江观众不爱看,有一批香江电影人心里不爽,叫嚣着什么寻根?
被李谦拆穿,吴思源也不尴尬,继续笑道,“这只是有些人心里不平衡罢了,以后他们慢慢都会认清现实的,而且都是少数,大部分电影人还是很积极地融入内地市场的。”
说着,他开始举起了例子,“阿星就是一个,他的新电影《西游降魔》,我跟他聊过,已经没有了多少港味,陈可鑫也一样,昨天跟他聊了一会,李导你对他的影响可是很大,听他的想法,也打算拍一部关于内地的现实题材电影,这也是主动融入到内地去啊。”
“陈可鑫?”李谦笑了。
“李导笑什么?”吴思源有些不解。
李谦摇摇头,“我可用不起陈大导演啊,一部《十月围城》花了四千万修了座港城就算了,张翰宇一张脸价值百万勉强说的过去,《武侠》里面金成武额那顶草帽就花了6000美元,这还没算从米粒坚运到滇西的运费。”
四千万建外景,真是没谁了,国内哪个大导演要用外景,不是和当地政府合作的,压根不用出什么钱的。
以陈可鑫加《十月围城》的豪华阵容,去和政府合作,搞点支持建个城并不难,偏偏要自己花钱建。
陈德深忙前忙后五六年的片子,陈可鑫拉来投资挂个监制,给他造城,可是造出来的不是香江中环,更像是那个年代的广洲。
房柱、铁栅栏和窗户都变了造型,华人社区的拥逼、杂乱和旧构造也都焕然一新,一大堆中环标志性的建筑全都没有了。
电影中原本另一处深意,香江人夹缝中求生存的意义也荡然无存。
这个差距,被陈可鑫一句“这是一部商业电影”给应付过去了,搞得陈德深不跟陈可鑫玩了。
《武侠》金成武那顶帽子,价值6000美元,从米粒坚空运到藤冲的,据说是什么珍贵的古董,全世界独一无二。
一顶草帽6000美元,天知道其他道具又是什么珍稀古董。
就那片子也两千万美元制作成本,也不知道钱都花哪去了。
这种大手大脚的败家导演,李谦可用不起。
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李谦也不跟他啰嗦了,索性直接点。
“吴先生,香江导演中,那些想融入内地的,大部分都是为了钱罢了,有的吃像有些难看了,这在圈内已经不是秘密了。
甚至还有些吃里扒外的,忘了钱是从哪赚的了,赚了我们的钱,转过头来没一句好话,反而见不得我们好,处处针对。
真心想要融入内地市场的,我当然欢迎、支持,但是前提是认清自己的定位,否则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我对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
这话让吴思源脸上有些不太好看了,传闻中李谦对香江影坛没什么好感,他和他手下的导演,也全都用的是内地演员,几乎没用过一个香江演员。
本来这次,吴思源打算看李谦能不能给一些香江导演、演员一点支持,毕竟李谦投资的电影没一部不是大卖的,不管是对导演还是对演员,都是莫大的帮助。
“吴先生还是去找华阳和伯纳吧,他们很缺导演,香江演员上他们的戏也相对简单。”
李谦笑笑,说完就起身打算离开了。
这些香江导演,那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估计等下一代才会搞明白现状吧。
“李导稍等。”吴思源喊住了李谦,“UME所有电影院,可以加入未来院线。”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