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国被越国偷袭后,吴王夫差听从伯嚭的建议,匆忙返国。面对昔日的手下败将,吴王夫差怒火中烧。无奈太子王孙都做了对方的人质,纵然有万般不满,也只得暂息雷霆之怒,换取人质安全为上。
史书并未记载吴王付出了什么代价,只是简单说了句“吴及越平”。按照越王的狠劲,再加范蠡、文种的指点,除了金银财帛珍宝玩好美女奴隶之外,吴国很可能还要赔上每年巨额的贡奉。
越王的突袭只是吞食吴国的开端,隐忍多年,伺机而动。这次战役之所以能取胜,乃是看准了伍子胥被杀后吴国上下对越国的主流态度都是不屑一顾,根本没想过越国敢偷袭。
吴国的傲慢轻敌是越国得手的主要原因。越国当然不可能凭借一次战役就把吴国灭了,这不是狮子对羚羊,恰恰相反,此时的越国之于吴国,更像绵羊对大野狼。
所以,一步步的麻痹对方,一点点的蚕食鲸吞,让对方放松警惕,才是以小胜大的诀窍。越王勾践是出色的谋略家,深谙此道。
无论如何,吴王夫差终于可以松口气,又能继续沉醉芙蓉帐了。伯嚭也是暗暗捏了一把汗,幸好他劝驾及时,越王对吴国的进贡还算满意,和解终于达成。吴国暂时安全,身为头号宠臣,他的日子也可以继续舒心下去。
两国媾和才一年,楚国已经按捺不住,兴兵伐吴。
用阴谋论的角度揣测,越国跟楚国很可能达成了某种默契,这才出现越国前脚刚走,楚国马上来补一刀。
楚国的现任国王是楚惠王,楚惠王是楚昭王和越王勾践的女儿所生的儿子,楚国与越国联姻,很大可能就是为了对付吴国。楚惠王登上王位,又兼越王勾践的外孙,与越国是亲上加亲,关系密切,有天然的动力给吴国制造麻烦。
风水轮流转。当年晋国扶持吴国牵制楚国,楚国疲于奔走,忙于应付东面频频制造事端的吴国,北上屡屡受阻。如今,越楚联姻,吴国忙于对付越国,已经无力犯楚。楚国被动承受两面夹击的苦楚算是过去了,吴国的恶梦才刚开始。
此番伐吴,除了声援越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晋楚争霸耗时费财,楚国国力被拖累,在与吴国的角逐中日渐落入下风,丢失了不少从前打下的城池。为此,楚国一直耿耿于怀。吴楚纷争已过百年,两国已然是冤家对头,积怨甚深,只能通过战争解决矛盾。
其次,楚国对吴国最深的恨来自于“柏举之战”。楚平王被鞭尸,楚昭王弃城而逃,可说是楚国立国以来最大的耻辱。楚昭王为此常常自责,是自己的无能拖累父亲受辱却又无力复仇。楚惠王背负着两代人的血海深仇,对吴国可说是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柏举之战”过去二十多年,楚国的国力已经恢复得差不多。朝堂有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为左膀右臂,又有贤能如沈诸梁藩屏外室,楚惠王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准备重振楚国雄风。在这样的情势下,楚王派子西、子期率兵伐吴,可说是有预谋有组织有准备而来。
把视线转向齐国。
齐国因“艾陵之战”遭受重创,田氏却因此获利。甚至可以说,田氏之所以能够实现地位再次跃升,一定程度上跟此役有关。
此役的统帅主要来自国氏、高氏两大家族,他们带领大军遭遇如此惨败,声望受挫在所难免。此消彼长,田氏自然是直接受益者。再加上齐悼公、齐简公接连被杀,齐国朝野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更是助长了田氏的声威。
孔子出兵伐齐的提议虽然未被采纳,此事仍然传了开来。不仅鲁国,晋国内部也有人提请发兵讨伐逆贼。
阚止被擒,族人被屠戮大半,显然已经不足以成为田氏的威胁。换了个傀儡,也比从前听话顺从。这段日子以来,田常过得是异常的惬意舒心。
无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随着诸侯国流言甚嚣尘上,田常开始坐立不安。
鲁、卫与齐国接壤,两个都是小国,实力影响力有限,不足为惧。往南推进,就是郑国、宋国。吞并曹国之后,宋国实力大增。若是郑、宋任何一国发起讨齐令,鲁、卫两国因为曾吃过齐国的亏,说不定会响应,共同兴兵侵齐。这么一来,齐国就相当被动。
万一晋国再掺和进来,更是不得了。这位昔日中原话事人若想组织诸侯,号召力仍在。只要晋国振臂高呼,中原小国无论出于本心或是对齐的旧怨想报复而呼应,或是畏惧晋国不得不出兵,对齐国来说都是巨大的麻烦。
若是引来诸侯之师,田氏立马会成为众矢之的。
“艾陵之战”大败后,齐国的好战份子个个成了缩头乌龟,市井小民一听到要战争也是面如土色如丧考妣。可以说,此时的齐国,天时、地利、人心都不允许开战。身处舆论漩涡的田氏也一样,诸侯联军一出发,国内所有朝臣世家都会齐声讨伐他,因为他们引来敌人,他们要负责击退这些人。
这是田常绝对不愿意面对的。田氏家族虽大,奈何在齐国根基仍然不足以与国氏、高氏相提并论。人数比不过,家兵比不过,号召力也比不过。没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单靠田氏一族及其党羽,根本无法跟诸侯抗衡。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田常马上召集幕僚,商量对策。很快,方案出炉。
鲁、卫的历史遗留问题被列为头等大事。从前齐国仗着东方大国的优势,对两国极尽压榨侵占,晋国无心中原事务之后更是变本加厉。要想改善与两国的关系,齐国主动释放善意至关重要。
说做就做,田常命人邀请鲁国的外交大臣到齐国聘问。季孙肥何等聪明,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修复两国关系的良机。他立马派遣德高望重的外交专家子服景伯带上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前往齐国。
一老一少到达齐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娴熟的外交技巧,逼得田常节节败退。除了以礼相待,表示不计较鲁国与吴国结盟且联手大败齐军,田常还主动提出,把从前侵占鲁国的若干土地归还鲁国。
这么一来,鲁国虽然没有发动正义之师伐齐,却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到了实质性的好处。孔子应该感到安慰,至少鲁国趁机得到一些补偿,而这一切,有他的大半功劳。
再说卫国。跟鲁国相比,卫国的疆域更小,实力更弱,与齐国的关系是绝对的劣势下风。比之鲁国,他们对齐国是长期依附,态度恭敬,时常好酒好物相赠,换取齐国的庇护。被齐国欺负霸凌,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为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田常派使者去往卫国聘问,以齐侯的名义赠送卫侯若干珍宝布帛,还承诺会尽快归还从前“借用”的土地。
大国对小国,怀柔宽和最是好用,效果可说是立竿见影。很快,鲁卫两国就表示,会与齐国共进退,还祝愿齐国在新君带领下蒸蒸日上。
齐景公执政末期企图恢复往日荣耀,正好晋国又忙于平息士氏、中行氏之乱无暇顾及外务,齐国短暂行使了中原的部分霸权。几个小兄弟聚在一起,尊齐国为大哥,由齐国带领跟晋国掰手腕,支持叛军。齐国也借此耍了几回威风,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