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历史军事 > 乾坤已定 > 第51章 尘埃落定(3)

第51章 尘埃落定(3)(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离婚当天,绝美师姐带上亿万嫁妆求我娶她 全能创造者 阴差卫明 女总裁的妖孽高手 甜妻来袭:亿万老公霸道宠 末世将至,我提前获得修仙系统 又一个秋 颠峰官途:重生一世的我遥遥领先 武极天帝(微末凡尘) 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第二代:中行庚

以下军将入仕,与栾书关系密切,最高职位做到中军佐。人生履历比较平庸,无出彩之处。

第三代:中行偃

继承其父的人脉,跟栾书结盟,准确的说因为年轻资历浅,是栾书最忠实的追随者。

一生最重要的能名垂史册(遗臭万年)的事件就是——跟时任中军元帅栾书共谋弑君(晋厉公)。

人生如戏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弑君,栾书以神秘失踪终结人生,他则在晋悼公时升任中军元帅。中行偃是中行氏的第二位正卿。

第四代:中行吴

以上军佐入卿,去世时任中军佐。性格刚毅木讷,最擅长领兵作战。善战骁勇,战绩赫赫。

他的一生足迹最密集的地方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晋国北面边地,最出名的战果是恩威并济消灭鼓国。

中行吴驯服的地方,大都成为中行氏的封邑,为其家族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亟治之难”爆发后,中行氏能支撑那么久,全赖中行吴时期在这些地方精耕细作累积的实力。

第五代:中行寅

以下军佐入卿,以上军将之职终结其在晋国的职业生涯。

中行寅见诸史册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和赵鞅一道征铁铸刑鼎;一件是和士吉射一道对晋定公发动攻击,最后被迫离开晋国,经过八年苦心经营,联合齐、卫、郑、鲁反晋,最终事败被迫奔齐。

回顾中行氏家族的历程,从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荀林父以大夫之名走上战场,到公元前490年邯郸投降,中行寅逃往齐国,中行氏的领地被四卿瓜分,一共142年的历史。

中行氏家族共出五名卿士,其中两名正卿。从其任职履历来看,皆为武将,尤其是中行偃、中行吴父子,更是有勇有谋,为晋国平戎对敌立下汗马功劳。中行氏的子孙活跃在战场,鲜有外交斡旋的事迹,恐怕是家族传承所致,代代因袭而成。

这么一个豪门世族,为何会以如此狼狈窝囊的方式告别政治舞台?为何会因一人之过,将祖辈数代人苦心孤诣经营的大业拱手让人?为何是中行寅?天时?人事?

处在同一时空同一国境内的其余四卿,面临的天时都一样,为何是中行氏?

思来想去,一个家族成败兴衰的原因绝无可能三言两语说得清楚。因个人能力见识所限,只能拎出一鳞半爪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贪婪短视。

公元前506年,“召陵会盟”上,18国齐聚待命,准备伐楚。这次会盟的背景是蔡昭侯被楚国令尹囊瓦勒索钱财不成无故被扣押三年,遂找到晋定公请其为蔡国报仇伸冤。此时的晋国,霸权日衰,晋国公室也想借机重建霸主威信,于是召集诸侯集会。

中行寅借机向蔡昭侯索贿,被蔡侯一口回绝,恼羞成怒。此时,士鞅任中军将,与中行寅是世交盟友。中行寅向士鞅提议,鲜虞比楚国重要,没必要为小小的蔡国兴师动众。士鞅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伐楚不了了之。

此事后果十分恶劣,从此晋失诸侯。齐景公称霸的契机已成,反晋同盟趁机拉帮结派,祸皆出于此。

窥斑见豹,中行寅的性格轮廓一目了然。置国家利益不顾,鼠目寸光,把诸侯会盟视同儿戏。此时的中行家族,已是封邑广大,钱财无缺,趁着盟会还要再捞一把,可见欲壑难填。

欲望会吞噬人的心胸器量,腐蚀人的意志决心,磨灭人的理想期许,缩短人的视野眼光。

中行寅已经跌入钱眼,走进死胡同,看不清大势,注定他的决策难以高屋建瓴。

刚愎自大。

“亟治之难”发生之初,两大家族作为平乱的正义使者现身。后来,智跞运用高超的手腕将此事篡改成两大家族和赵氏都是谋反作乱。当时,除了智跞,还有韩氏、魏氏也参与决策。两大家族被定义为叛乱者,韩氏、魏氏都投了赞成票。韩氏跟中行寅不合,所以投了中行寅的票。

按照两家的地位,韩不信绝无欺凌中行寅的可能。只能是中行寅倚仗家世雄厚,又因自己是上军将,韩不信是其辅佐,对其颐指气使。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际关系的恶劣也是两家被集体推翻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既短视又自大,偏偏家大业大,人强马壮,突然调转矛头直指公室,不算事出突然。只能说,智跞的阴险狡诈把潜藏在中行寅体内的黑暗因子全部激发出来,这才做出令家族万劫不复的决策。

“愚者财多益其过”,放在中行寅身上再合适不过。如果家境平平,中行寅一定会时时处处谦卑谨慎;如果家境殷实,能居安思危,有时常想无,也能平安顺遂过完一生。偏偏德行浅薄,自大傲慢,配以巨额财富和显赫地位,十足十的德不配位,只能船毁人亡。

说完中行氏,接着说士氏,身为晋国第一大族,压轴最适合不过。

士氏源于祁姓,是杜氏的后代。周宣王时,大夫杜伯被杀,其子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今天的法官)。古代也有以官职为姓的,士氏家族正是如此。

士氏的兴起,从隰叔的曾孙士会开始。

第一代:士会

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士会首次现身参战。

之后,士会的经历稍显曲折。先是被时任中军将赵盾派去秦国迎立公子雍,迫于国内的压力,赵盾改弦易辙,发兵拒绝秦国护送公子雍的队伍。士会因此滞留秦国近七年。因为害怕士会被秦国重用对晋国不利,赵盾又派人将其智取回国。

士会精明干练,文能治国教化,武能安邦定国。

叔向曾问赵武,“如果人可以复生,愿与谁同游?”,赵武回答:“士会。”

赵武对士会的评价是——向国君进谏不忘其师,讲自身的行为不遗漏朋友,事奉国君不结纳党羽。推举贤人,辞退不贤,刚直不阿。

赵武十二岁时,士会去世。对这位根本没有机会共事的爷爷辈的长者,赵武追慕不已,想与之同游。可见士会之能,是经过时间考验沉淀下来的,并非浪得虚名。

士会最终以中军将的职务告老,他是士氏家族的第一位正卿。

第二代:士燮

跟父亲相比,士燮的性格及在晋国政坛扮演的角色更多样、更丰富、更柔和。

他身处晋国和楚国争霸的白热化阶段,参与了一系列的对外作战,包括晋齐“鞌之战”、伐郑、伐郯等等。不仅如此,他还参与组织了一系列的诸侯会盟,如“钟离之会”、“蒲之盟”。

外交方面,他最出色的表现是——洞悉晋楚长年征战,国力被削弱,疲于战事,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弭兵会盟”。虽然过程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晋楚休兵也只维持了三年,却为三十多年后的“终极版”弭兵之会种下了和平的种子。

士燮自带强烈的反战情绪,跟那个崇尚强权,争要霸权的时代格格不入。正是因为如此,更突显他鲜明的个性——悲观、忧郁、睿智。

他像一位预言家,早早洞察危机,他人仍为泡沫狂欢,他却早早参破结局。

彼时的晋国,战场连奏凯歌,他却预感到更深重的危机来自一片胜利欢腾之下暗流涌动的君臣关系。

就在士燮把自己“咒死”的同年,冬,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栾书、中行偃囚禁,次年被弑。

士燮的最高职位做到中军佐,地位虽不及其父,仍不减其魅力。他的身上除了刚强正直,还有宽厚怜悯。他的身影出现在晋国的军事、政治、外交等多个场合。他的身上有多重标签:反战义士、和平大使、忧国忠臣。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龙刺(绝对零度) 帝国雪绒花 我,八皇子,不服来干! 假天子:替身十年,满朝求我登基 大乾驸马:开局被浸猪笼 我靠娶妻纳妾富甲一方 南国风云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水煮宋朝之文华风流 开局惊动武帝:这首诗是你写的?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