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玄幻魔法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25章 兵家鼻祖孙子

第325章 兵家鼻祖孙子(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我做老千的那些年 容苍楚云绯 我真没想在过去的年代当学霸 反派们听到我心声后,全不淡定了 大荒魔神录 斗罗反派模拟器,开局迫害千仞雪 农家小福宝开挂了 重生从娶女知青开始 恋爱只会影响我投球的速度 雨中听剑鸣

第325章 兵家鼻祖孙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兵家的鼻祖则是孙子。

孙子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它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他编写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是我国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研读的军事经典。

在这部兵书中,孙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观点。

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至今仍为世人经常引用,成了千百年来军事家的座右铭。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理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不仅在国内影响力巨大,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孙武的祖先叫妫(gui)完,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

“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于是任命他负责管理百工之事。”

“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

“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

“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的嘉奖。”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

“在吴国的都城姑苏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

“后来,孙子结识了伍子胥。”

“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

“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

“经过伍子胥七次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

“孙子采取迂回奔袭、出奇制胜的战法,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里,重创楚军。”

“接着五战五胜,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

“伐楚之战后,楚国元气大伤,渐渐走向衰落。”

“而吴国则声威大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吴国不仅成为南方的强国,而且北方的齐、晋等大国也畏惧吴国。”

嬴政:孙武出生在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也难怪能编写出《孙子兵法》这样的军事巨著。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

妫满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官员。

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

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妫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地。

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

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篡夺了君位,自立为王,称陈厉公。

多年后,陈桓公的儿子又杀死了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

陈庄公在位多年,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

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之后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

为讨好宠妃,陈宣公废嫡立庶,杀死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

公子妫完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

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妫完决定逃离陈国。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妫完早就有了打算。

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

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

妫完目睹了这一切,于是毅然来到齐国。

妫完到达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颇有经天纬地之才。

而且妫完又是陈国公子,虞舜之后,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

妫完谦逊地谢绝了,齐桓公就让他负责手工制造一事。

妫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

有一次妫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当喝到兴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

齐桓公想要点上灯继续喝,但妫完以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不知道晚上陪饮为由拒绝了。

妫完的这种做法,很好的体现了妫完讲仁守义。

用酒来完成礼仪,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就是义。

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这就是仁。

由于妫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

妫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

田完后来娶齐国贵族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成为齐国的望族。

田完的后人田无宇继承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穷,受到齐庄公的器重,官至大夫。

田无宇的儿子田书在齐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齐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

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在齐景公朝中为卿。

田无宇、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

而孙武就出生于这样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能有之后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姜太公的用兵史实。”

“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孙武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于是孙武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

“接着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

“后来,内乱日甚一日。”

“齐国王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

“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

“于是,孙武认定吴国是他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地。”

“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

“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

“阖闾即位三年,吴国国内稳定,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

“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

“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

“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作为。”

“伍子胥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七次,最终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刚写完的《孙子兵法》进见吴王,吴王看完兵法后啧啧称好。”

“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实际的战争呢?”

“孙武能写兵法,但从没有带兵出战,又怎样才能证明他并不只是实际的纸上谈兵呢?”

“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

“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她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

“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已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

“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

“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

“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

“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

“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美姬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

“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有度,摸爬滚打,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

“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于是托辞不来。”

“孙武便亲见阖闾,对斩杀两位美姬的行为解释一番。”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

“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

“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通过孙武的严格训练,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曹操: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武的《孙子兵法》是最印象深刻的。

《孙子兵法》是中华历史上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军事著作,它背后蕴含的思想和理念,对如今的政治和军事都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这才是他依然要学习《孙子兵法》的原因。

比如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

之所以说百战百胜不好,是因为如果战争的目的就是战胜对方。

那我们的视野就会局限在如何赢得战争上,而忘记了战争的本质是为了避免更多的战争。

战争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本身。

春秋时期,吴国军队大败楚军,占领了楚国都城,孙武也因此一战成名。

但《孙子兵法》在春秋时期并不出名,《孙子兵法》是在之后的战国才开始流传开来的,并逐渐成为了历代帝王将相必读经典,很多历史名人都对它有极高的评价。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影响至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上非常多人曾经给它注释。

他也如此,由于世人并不掌握孙武的思想本质,所以他写了注解。

这些注释对于后人研究、理解和推广《孙子兵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很多人对《孙子兵法》有误解,以为是一本蕴含了很多奇谋诡计的秘笈,读了它就可以无往不利。

但其实《孙子兵法》中讲的很多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可能正是因为看起来太简单了,以至于世人总觉得其中还有什么秘密没有被发现。

但正所谓大道至简,简单的道理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公元前512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国的属国钟吾国、舒国。”

“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国国度。”

“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劝诫吴王阖闾。”

“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

“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

“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

“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回国。”

“伍子胥也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

“人马疲劳,不宜远征。”

“不过,我们吴军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

“于是伍子胥与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疲困楚人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

“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

“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

“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

“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连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虚空,楚人纷纷叛离。”

“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国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吴军因此有了伐楚的借口。”

“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三万精兵,乘坐战船,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

“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

“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

“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趋楚国要地。”

“伍子胥疑惑询问孙武,吴军擅长水战,为何要从陆路进军。”

“孙武回应用兵作战,贵在神速。”

“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

“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

“伍子胥听完之后,连连点头称赞。”

“就这样,孙武在三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三千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

“吴军攻入楚国的国都,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

“孙武以三万军队攻击楚国的二十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

“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

“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选择迁都。”

刘彻:吴国消灭钟吾国和舒国后,伍子胥提出疲楚误楚的策略就有《孙子兵法》的思路。

具体为强而避之、佚而劳之,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最后乱而取之。

伍子胥就是利用疲楚误楚这一策略,整整骚扰楚国六年。

用兵本就是诡诈之道,所以能却假装不能,准备用兵却假装不用。

靠近敌人却让敌人觉得你还远,远就让敌人觉得你已靠近。

敌人贪利就利益诱惑来取胜,敌人混乱就抓住时机消灭敌人。

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戒备做好充足准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敌人易怒就故意挑逗他。

敌人小心谨慎就要让他骄傲,敌人休整好就要让他们疲劳,团结一致就要离间关系。

在敌人没有准备好就去攻击他,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和地方攻击他。

这就是用兵胜利的道理,是事先不可传授的。

其实这是孙武的攻心之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战场,都可以作为一种思路去使用。

吴国三万大军攻打楚国,就是运用了孙武因粮于敌的计策,这才很快攻入了楚国国都。

三万吴军千里奔袭,食物的获取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阐述了作战思路。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善用兵的将领,不多次征兵,粮草不可多次转运。

在战争中,取他国的物资作为补充,食用敌人的粮食来维持作战,故而军队粮食足够了。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作战思路,这也要取决于兵贵神速,快速出其不意拿下,不然被敌人带走或烧毁就非常被动了。

在整个孙武的军旅生涯中都是在践行《孙子兵法》,可以说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真理。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

“公元前496年,越王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越国国内不大稳定。”

“阖闾听说后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便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

“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

“勾践施展巧计,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

“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刎于阵前。”

“吴国士兵不知那些人是罪犯,既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

“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阊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

“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十万精兵迎战。”

“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连夜布置了许多诈兵。”

“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

“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

“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

“吴军乘势进攻,大败越军。”

“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五千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王夫差屈辱求和。”

“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逼进。”

“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

“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数万精兵,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

“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

“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

“但在此之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李世民:吴王夫差取得一点成绩就飘飘然,最后落得被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悲惨下场。

吴王夫差在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

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

越王勾践为了消沉吴王斗志、迷惑夫差,达到灭吴目的。

一方面自己亲侍吴王,卧薪偿胆,一方面选美女西施入吴。

西施入吴后,夫差大兴土木,日日饮酒,夜夜笙歌,沉醉于酒色之中。

孙武和伍子胥看得很清楚,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报复回来。

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

但吴王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理睬孙武、伍子胥的苦谏。

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制造借口逼其自尽。

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

伍子胥的死,给了孙武一个沉重的打击。

孙武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

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深山。

孙武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孙子兵法》,使其更臻完善。

《孙子兵法》能说的实在太多,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孙子兵法》在激励士兵上的思路让他想起商鞅变法的军功制,白起和韩信的用兵思路也能在《孙子兵法》中找到痕迹。

虽然是一部兵书,但从古至今影响了方方面面,到如今这样的思路仍然有用,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籍。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孙子兵法》。”

“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

“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

“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现了孙武活跃的辩证思维。”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全面的哲学道理。”

“因此确立了孙武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中并非没有缺点和错误,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

“他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孙武的许多主张都古今通用,例如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的指出。”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

“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

“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

“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

“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

“造成我军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

“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

朱棣:孙武的战绩虽然寥寥无几,但凭借流传千古的《孙子兵法》,足以让他配得上兵圣二字。

孙武相关的战绩在《史记》中仅仅只有两句话,卒以为将和孙子与有力焉。

不难看出,孙武在战役中肯定不是统帅。

而仅仅是个参与者,要么是部将要么是谋臣。

如此一来,难免给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孙武有不世之才,但吴王阖闾没有让孙武担任统帅。

原因也很简单,一是阖闾本身雄才大略,完全具备担任统帅的能力,不需要假手他人。

二是孙武在见吴王阖闾之前名不见经传,吴宫教战表现的再好,也不能代替实战。

阖闾身为一国之君,自然不敢轻易拿事关国家命运前途的战役来冒险。

尽管孙武战绩平平,但他认为有两个原因让孙武配得上兵圣二字。

第一,孙武对人性具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了无痕迹的利用对人性的操控来达到目的。

孙武横空出世的第一个场景,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事迹,就是吴宫教战。

即用吴王阖闾王宫内的妃嫔、侍女来演练阵型,孙武的表现堪称一绝。

吴宫教战,表面上看是吴王阖闾的一次考查。

而实际上对于孙武来说,完全是精心策划的一场战役。

战役地点在吴宫,战役目的是让吴王阖闾心悦诚服,战役双方则是孙武和吴王。

不难看出,吴王既拥有主场作战的优势。

且阖闾本身就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位高权重,有居高临下之势。

但是,在孙武轻描淡写的布置之下,最终一败涂地。

首先,孙武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智慧的兵法献给阖闾,取得先声夺人之势。

紧接着,面对阖闾近乎戏耍的验证企图。

孙武干脆利落的答应下来,从而把阖闾引入自己的套中。

然后,孙武在没有引起阖闾警觉的情况之下,让两位宠妃担任队长。

最后,用杀死阖闾宠妃的方式来震慑阖闾,展露出自身的能力,同时以阖闾的反应来评测对方是否是值得效命的英明之主。

相信以孙武之能,拜见吴王之前肯定早已做足了功课,摸透了其秉性。

故而大胆设局,将精明过人的阖闾玩弄于鼓掌之间,可谓牛刀小试。

第二,孙武对战争认识之深刻,无人能及。

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将。

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打胜仗靠的是经验和运气。

孙武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在《孙子兵法》中展现出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以及战争的深度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认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放眼历朝历代,能够把战略战术诠释的如此深刻全面的,唯有《孙子兵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身为魔教,弟子却都有大帝之资 重生官场:开局迎娶副省长千金 禁区修炼十万年,打造最强家族 屠龙战皇 堂山火 长得太帅真的不要闯荡江湖 剑心问道婉婉凌尘 道灭仙成 高武国运:我能无限自愈 我打造佛国,普渡三界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