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大汉帝国覆灭后,华夏这片土地一直在黑暗中挣扎动荡,战火四起,黎民苦不堪言。
公元589年,隋朝带来的短暂安稳如昙花一现,幻梦破灭后,华夏大地再次战火纷织。
此时,摆在大唐面前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励精图治的高效政府。
大乱之后,如何求治?
贞观元年,太极殿中,大唐君臣第一次正式围绕施政国策展开了辩论。
李世民目中闪烁着野心勃勃的光芒,“朕有再造华夏盛世之志,只是,人民久经乱世,礼仪荒废,如今想再打造一个治世,恐怕不易啊!”
谏议大夫魏征捧着玉笏板出列了,“陛下,臣不这么认为!久经战乱的百姓,反而比长期安定的黎民,更容易教化管理!”
“就像饱经饥饿的人觉得什么食物都好吃一样,他们断不会挑三拣四!”
李世民暗暗赞许,犟驴,还得是你啊!
他面上依然一副疑惑,“魏爱卿有所不知,古来贤明的君主代代施政上百年,才能改善民间的残忍好杀之风气,我大唐才开国十年,恐怕还无力施展仁政。”
魏征冷嗤一声,“百年才能达到治世,那是庸君!陛下若是明君,自会振臂一呼,四方响应,治世一蹴而就,三年完成目标都算慢的!”
李世民:.....魏征你突然这么看得起我,我很不适应的,虽然有亿点点暗爽!
他故作深沉地不出声,魏征,把舞台留给你表演了!
右仆射封得彝小心观察了一下君王的表情,站出来义愤填膺道,“魏征!你一介酸腐书生,懂什么治国理政的大事,勿在殿前特立独行!”
“谁不知晓,从夏商周三朝往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所以秦朝才会用商君之酷法严刑!连汉朝也不得不并行王道与霸道,就是因为大家明白,光靠仁政,教化不了刁民!”
魏征皮笑肉不笑,“哦?三皇五帝治理国家的时候,人民不也是久经战乱吗?为何他们坚持用仁德之道管理?”
“黄帝与蚩尤打了七十余战,后颛诛九黎,商汤逐夏桀,武王伐商纣,哪个不是在乱世后,靠教化礼仪缔造了太平盛世?你如此厚古薄今,颇有腹诽我家陛下并非明君的嫌疑。”
封得彝气得跳起来,“魏征,别污蔑我!我对陛下一片忠心!”
魏征笑了笑,正色道,“陛下,以德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若陛下正心诚意,克己修身,推行仁政,轻刑罚,减揺赋,则大唐天下,盛世不远矣!”
这场辩论,魏征以一人之力,以王道之法唇战群儒,来一个支持霸道的,他就撂倒一个!
大唐群臣在朝堂上口水乱溅,就差撸袖子打群架了。
最后,李世民拍板了,他真情实意地说,“很好,既然众位卿家都支持魏爱卿,就按他说的办吧!”
群臣一听都傻眼了,谁支持魏征了??
陛下,你偏心!!
李世民的声音回荡在太极殿中,“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在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
魏征哗的一下就破防了,他老泪纵横地想,陛下,你还是有优点的!
长孙无忌想起季姑娘当日之言,上前道,“陛下,那工商匠人一事.....”
李世民沉吟道,“此事待我与季姑娘商议细则后,再着手准备!”
李世民迅速召集弘文馆学士以及立法司法官员,开始修订大唐律法,废除绞刑,宽刑减罚。
接着,合并州县,把全国分为十道。
他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开始大量裁汰冗官,命房玄龄精简中央官员。
长安的官员,从隋朝的2581人,变成643人。
......
李世民看完关中饥荒物价飞涨的奏章后,长叹一口气,国穷民苦,道阻且长!
这时,有急报来,“陛下!有岭南王的加急书信到!”
李世民打开一看,顿时热泪盈眶,晚稻年底前收获了!
一亩多地的秧苗,收获了十三石稻谷!
十三石!真乃及时雨!
季樱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
她又用同样的方法偷带来高产早中晚稻。
虽然中稻生长周期长,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推行一年种两季早晚稻,其他地区种一季,算上亩产高出几倍的产量,百姓总能吃饱了吧?
李世民吩咐人送一部分谷种去岭南后,季樱提醒他,“长安离岭南极远,到时要运送水稻也不方便,要致富,先修路。”
李世民眼睛一亮,要致富,先修路,这话说得好!
可他想到国库那点钱,苦笑道,“季姑娘,我也想修路,可库房缺银,大唐眼下还有一堆等着花钱的.....”
他快速算了一笔账。
武德七年才正式颁布租庸调,凡大唐子民,每户授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
按作物不同,北方每丁缴纳粟米2石,由于大米不耐储存,所以折算成2石大米的稻谷数,南方每丁缴纳稻谷3石。
地税则是每亩2升。
再按特产划分,在桑蚕区每年收绫、绢、絁共2丈,棉3两;产麻区则收布2.5丈,麻3斤。
朝廷为减免刚从战火中熬过来的民众负担,延续了隋朝的制度,不设盐,铁,茶,酒等各种专卖,也不在全国广布税关以征收商税。②
大唐穷啊!
季樱也跟他想到一块去了,现在的初唐是真穷啊,连皇宫里一切陈设配置都很简朴,根本不似后世电视上看到的那般奢华。
急也没用,她不懂经济可不敢瞎指挥。
回府的路上,她突然想起来,自己现在可以任意穿梭时空呀!
山不就我,我就山!
她脑海中浮现出一道寂寥的身影,马上让系统打开时空飞梭盘,公元1076年,十一月二十二,东京。
一道萧瑟的夕阳照在宫道上,斜晖中,王安石影子与夕阳交织在一起,同样的萧瑟。
前一次,他被罢相。这一回,他主动辞相。
空有一腔报国热情,空有满腹致富本领,可大宋,不需要他!
那一年,他遇上渴望大有所为的官家,毅然站出来与他合作,携手建立新制度,改变风俗,推行变法。
治平四年官家继位,大宋表面一派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其实,国库财政已入不敷出!
仁宗年间,国库收三千九百万,支一千三百万。
英宗治平年间,国库收四千四百万,支八百八十万。
可到官家的熙宁年间,国库收五千零六十万,但支出也是五千零六十万!③
国家积弱,危矣!
六年前,他接过官家抛来的相位,图的不是千乘之富,不是三公高位。
他以夔,稷,契为表率,平生所愿,不过是辅明君治国平天下!
官家亦怀赤心忧天下,一心想变法富国强兵,重振汉唐雄风,他崇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欣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他是明君,亦是自己的知音!
想到这里,王安石茫然四顾。
可是,东京,这一回我真要走了,此生再不回来。
满朝文武骂他敛财,举国百姓骂他刮富,他从未动摇过初心。
他想变法,让民众摆脱贫困增加财富,再从他们新增的财富里,拿出一部分作为国库收入,维持国家富强!
这不是朝廷和黎民都可以获得更多财富的双赢之策吗?
为何?为何!大宋天地之广大,竟无一人理解他!
连曾经以一己之力支持他的官家,也放弃了曾经的理想!
一片枯黄的落叶飘到他头上,王安石慢慢抬手拂去,归去来兮!
一位青色道袍女子悄然出现在他面前,“他们不肯信你,有人信!”
太极宫中,王安石不敢置信地看着眼前丰神俊朗的青年男子,“你....真是唐太宗?”
李世民疑惑一瞬,笑了,“季姑娘带您前来,想来先生必有大才,大唐幸哉!”
王安石再次确认,“这是长安?你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李渊的儿子李世民?”
莫非,自己太过憧憬李世民那样英明有魄力的君主,开始产生幻觉了吗?
李世民并不觉得对方直呼他的姓名有什么不对的,这可是季姑娘带来的人,万一是从上神的家乡带来的呢!
他笑眯眯点点头,“是的,我就是那个李世民。”
后来,王安石觉得,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幸运的一天。
后来,他告诉李世民,“善于理财的人,不用增加赋税也能让国库充足,天下掉在地上的财富有无数,只要弯腰捡起来,既可以落到百姓手里,也可以落在国库中,皆大欢喜。”
后来,他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如鸟入林,如龙腾渊,什么叫大唐包容开放的气度,史书上再多的文字,都比不上他身临其境的感触。
贞观元年,李世民任命王安石为中书令,全面进行农工商变法改革。
废弃人丁征税制度,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按清丈完毕的实际土地重新定税。
实行募役法,百姓交少许请人代服差役的钱,就能免服劳役。
推行农田水利法,派官员专门负责农田水利的整修和推广高效种植方法。
大兴工商业,宵禁时间改革,商人的贸易范围和时间不再受限,同时推行市易法平抑物价,在设市易司管辖。
李世民下诏,拿国库钱帛作为资本,在长安开立官办工坊,推广手工业和矿冶,丝织,瓷器制造以及印刷业等。
长安的百姓相信他们有上神庇佑的君主,大唐的百姓相信他们战无不胜打败突厥的帝王,圣上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入夜,头发花白的王安石,独自在葡萄架下伴月独酌。
他想到君臣百姓上下一心落实新政的大唐,想到对自己关怀有加的长孙无忌一众文臣武将。
又想起另一个时空中,那位满腔无奈的官家,那些嘲笑他是南方人不配为相的士大夫,那些轮番上阵攻讦他的同僚,那些冲到他家门口围堵的百姓,泪水潸然而下。
谁知辗转半生,自己却在大唐找到认同感,悲乎?喜乎?
他端起酒杯,正要一饮而尽,身旁突然出现一位白衣飘飘的俊雅男子,仿若谪仙人。
王安石怔怔看着对方,是人,是鬼?
对方却笑着上前,自顾自抱起酒壶痛饮起来,惬然唱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