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两万军队和一万头后勤骆驼都陆续抵达三水关,次日一早,李邺率领大军继续南下,很快便抵达了大斗拔谷出口处。</br>走出谷口,视野顿时变得无比开阔,前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远处都是起伏的大山,山顶上白雪皑皑,山脚下是大片草原和高山森林,他们身后也是延绵千里的祁连山山脉。</br>大斗拔谷出口数十里外是一座气势雄伟的大山,从山腰到山脚都是大片森林,但在山脚有一座不小的军城,面积和一座县城相仿,估计周长在十里左右。</br>从谷口前往军城都是起伏的缓坡,绿草茵茵,但在谷口和军城之间却隔了一条不小的河流,河水平缓,河对岸驻扎有吐蕃军,有数百顶帐篷。</br>向导官陈开指着远处军城道:“那就是大斗城,背后的大山叫大通山,前面的河流叫浩门河,我们前往鄯州,必须要从大斗城附近经过,这是唯一的行军通道,向东走八十里,还有一座军城,叫做新城,在新城背后有一条路,直接穿过大通山,就到西海的北岸了。”</br>李邺看了片刻问道:“渡过大通河有几个渡口?”</br>陈开指指对面的帐篷苦笑道:“只有这一带比较平坦,水流也稍微平缓,可以建浮桥,别处水流非常湍急,浮桥很难搭建,两岸地势也陡峭。”</br>“如果我不过河,直接向东走呢?”</br>陈开摇摇头,“现在看起来是草原,但会越走越险,五十里后会被一座山挡住,人可以翻过去,但牲畜和辎重过不去,最后还得退回来,这边地形就是这样,远看都是绿色的,好像很平坦,其实不然,走走就会遇到一丈或者两丈的坡崖,人可以滑下去,但辎重下不去,如果没有辎重,哪里都可以走,但如果携带辎重,那么只有这条路。”</br>李邺点点头笑道:“去河边看看吧!”</br>大军顺着一条坡道缓缓下行,确实是这样,看着很近,其实很远,道路也坎坷不平,只有一条路稍微好走一点,骆驼可以行走,而其他地方就需要骆驼一路跳跃着走,怎么也不现实。</br>走了十几里,来到了河边,这条河叫浩门河,也叫大通河,宽约百丈,水势也比较平缓,士兵用长矛试探一下,水深在一丈左右,这还是岸边,河中心会更深。</br>唐军随即在河北岸扎下了大营,南霁云不解问道:“殿下,我们议事时不是说,这次不攻打鄯州吗?”</br>李邺微微笑道:“确实不攻打,但是我们得让尚结赞知道,我们来了,而且立稳了脚跟,所以,我要夺取对岸的大斗城。”</br>李邺随即下令士兵砍伐树木做木筏,这些木筏都要求超过三丈,它们不仅是很好的浮桥,同时也是攻城的梯子。</br>军队开始热火朝天制作木筏,李邺却站在河边用千里眼眺望对岸帐篷和大斗城,他发现对岸的帐篷居然是用羊毛制成的毛帐,和之前吐蕃军皮帐不一样,这应该是吐谷浑人的帐篷,好帐篷都贡献给了吐蕃人,他们自己只能使用羊毛帐。</br>羊毛帐很怕火,一点就燃,可以利用火攻对付敌军大帐。</br>想到这,他派人把向导陈开请来,片刻陈开匆匆赶来,躬身施礼,“卑职参见殿下!”</br>李邺笑着问他道:“陈将军去过大斗城吗?”</br>陈开点点头,“天宝十三年后,整个西海都是我们的势力范围,大斗城也是由唐军驻守,卑职去过。”</br>“里面的房舍是什么样子的?”</br>“靠城墙一圈都是吐谷浑人搭建的木头房子,中间是帐篷,白天帐篷收起,晚上再搭建起来,要不然驻军六七千人,里面住不下。”</br>“城墙有多高?”李邺又问道。</br>“回禀殿下,原本两丈五尺左右,后来我们又把它加高到三丈。”</br>李邺点点头,“我知道了,多谢陈将军!”</br>他心中有了一个粗略的攻城方案。</br>天黑前,浮桥制作完成,用长长的木筏一个接着一个连接而成,长约百丈,但还没有放进水中,士兵们会竖着放入水中,固定一端后,整个浮桥就会顺着水流横过去,正好搭在河对岸,如果浮桥上再站数十名士兵,就能直接跳上对岸。</br>这是一种渡河抢滩的好办法,有点像巢车,一旦巢车靠近城墙,顶上事先站着的士兵就能直接冲上城头。</br>但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叫做宁长勿短,浮桥宁可比河的宽度长,就算斜着搭上对岸也可以,就怕短,短了就会被河水又冲回来了。</br>还有一个细节叫做弓箭洗地,必须要用弓箭把对岸的敌军压制住,给自己的冲锋士兵创造上岸的机会。</br>夜色中,对岸出现了千余名士兵,他们也意识到唐军要在夜间渡河了,他们也开始在岸边进行部署,企图阻击唐军渡河。</br>李邺一声令下,一千名重弩士兵奔跑上前,举起大黄弩向对岸发射,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对岸。</br>著名的大黄弩有两种,一种是守城大黄弩,那种需要几个人一起配合,二十石的力量才能离拉开弓弦,射程达一千二百步,可以和床弩一拼。</br>还有一种是双人大黄弩,十石弩,需要两个人躺下一起脚蹬,所以又叫蹶张弩,射程达七八百步。</br>襄阳军械所对双人弩进行了改良,重新启用汉朝的杞弦铁钩,简称为上弩器,可以大大减轻力量,五石单兵强弩就出现了。</br>实际上,它只是沿用了大黄弩这个名称,和汉朝的大黄弩关系不大,它的弓背宽大,更像宋朝的神臂弩。</br>别看只有五石,但杀伤射程高达五百步,对力量要求很高,能单兵开五石弩的人绝对不多,河陇军只有三千人,叫做重弩军,</br>当然,弩的种类有很多,标准步兵的擘张弩,骑兵的角弓弩,还有边军的摧山弩、静塞弩、绞车弩、两弓弩、车弩等等。</br>唐军重弩士兵的箭矢如雨点般向对岸射去,黑暗中,对岸的吐蕃军措不及防,纷纷中箭倒下,其他吐蕃士兵连忙趴下,躲避唐军的箭矢。</br>南霁云大喊一声,“放桥!”</br>浮桥上事先上了一百名士兵,最前面是二十名重甲步兵,趴在浮桥上,后面便是鹰扬郎将辛邝率领的八十名精锐步兵,也趴在浮桥上,另外还有几名工匠,需要他们固定浮桥。</br>辛邝是辛云京的二弟,在保卫金城的战役中表现出色,被提升为鹰扬郎将,是南霁云的左膀右臂。</br>士兵松手,浮桥立刻顺水向河中心流去,浮桥的木筏和木筏之间用长木连接,保证浮桥的腰部很硬,不会被水流冲成弧形,而是以直线的形式向对岸靠拢。</br>当浮桥顶住对岸的一瞬间,二十名重甲步兵一跃而起,奔上了对岸,寒光闪动,将阻拦他们的十几名吐蕃士兵杀死,开始迅速列队。</br>这时,几名工匠紧紧拉住了绳索,让浮桥稳定下来,辛邝也率领八十名士兵爬起身向岸上冲去。</br>上千名吐蕃士兵如潮水般涌来,和百名唐军激战。</br>几名工匠已经固定好了浮桥,浮桥上,数千唐军在南霁云的率领下,开始源源不断向对岸奔去。</br>尽管百名唐军付出四十余人阵亡的代价,但他们最终顶住了上千吐蕃士兵疯狂的冲击,保住了浮桥没有被吐蕃军破坏。</br>很快,当越来越多唐军加入战斗,战场上的形势开始迅速逆转,吐蕃军死伤惨重。</br>吐蕃千夫长见大势已去,大喊几声,带着剩下的数百名士兵向远处的大斗城逃去。</br>“呜——”</br>唐军号角声吹响,除了骑兵之外,所有唐军步兵开始列队过河。</br>(本章完)</br>
“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