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六娘方才看钱决明背得如此流畅,以为周鹤川定要收下他了,没想到还要再考,心里暗暗吃了一惊。
不止林六娘,其他几个等着考核的儿童也是觉得,钱决明表现如此优异,一定会成为第一个被周秀才收下的学生。
见钱决明还要再考,大多都是像林六娘一样面露惊讶,唯有一个八岁左右的男童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神情。
这男童身穿一件洗得褪色的紫色棉衣,然而脖颈处却漏出一角穿在里面的粗麻衣。
一般来说家境不好的人家,穿不起棉衣,只能穿粗麻衣。但是因为儿童皮肤稚嫩,怕粗麻衣会划伤皮肤,所以即使家里条件不好,也会尽量让家中儿童在里面穿棉衣,外面再套粗麻衣。
可是这男童却反其道而行,可见家境一般,却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不愿意让外人看出自己的窘迫。
他也是之前露出不耐烦神色的人之一。
男童面上的恶意过于明显,还不会掩饰。
林六娘注意到他的神色,心道,方才钱决明背书时,这男童就一直脸色不善,见钱决明“没有通过考核”,反而露出庆幸之色。
小小年纪,圣贤书未读过多少,倒先有了如此嫉妒之心。
然而钱决明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他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回先生,此句是讲为学之道,意思是要我们在幼年时勤学进取,加冠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报答君主,下造福百姓。”
“好。”周鹤川微微颔首,“你答得很好,此句也是为师送给你的第一句话,希望你记在心中。”
“谢谢先生。”听周秀才的意思,这是收下他了!
纵是钱决明再怎么少年老成,也忍不住露出一丝兴奋之意。
接下来周鹤川又考了一个,虽说背得没有钱决明那么顺畅,但是也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周鹤川问他的问题,也能磕磕绊绊地答上来。
遂也顺利过关。
到第三个的时候出了问题。
这第三个名字叫做张根,十一岁。在所有人当中除了李顺,就是他最大了。
张根看着有些木讷,谁知道站在周鹤川面前支支吾吾了半天,一个字也背不出来。
原来他根本不认识字,在家中也没学过《三字经》,只是因为自己年纪偏长,羞于在一群比自己小的人里面,承认自己不识字。
所以才扯了谎。
周鹤川摇了摇头道,“我不收你,你走吧。”
“周先生!”张根急了,扑通一下跪下来,“我家境贫穷,没有识字的条件,还望周先生宽容!”
周鹤川丝毫不为所动,“我一开始就说过,考核标准和你们从前的基础没有关系,你来此之前,是否识字不重要。但你故意欺瞒,是品行有缺,我不会收这样的学生。”
张根被说得脸通红,说不出话来。低着头离开了周家。
林六娘看着张根离开的背影叹了口气。这男童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说自己识字被周鹤川收下的概率更大,殊不知周鹤川根本就不是依据这个条件收学生的。
永丰村地处偏僻,大部分人家生活贫苦,难有读书识字的条件。这一点周鹤川也知道,不会强求所有的学生在此之前都有过启蒙。
再说他办学的原因之一,不就是因为大部分儿童连启蒙的机会也没有吗?
因此对于周鹤川来说,学生的品行和心性才是最重要的。
下一个又是林六娘夫妻的老熟人了,村长家的小儿子李顺。
李顺和周鹤川相熟已久,虽说现在周鹤川要做老师,但是李顺潜意识里还是把他当二哥。
因此李顺一点也没有旁人那么拘谨,笑嘻嘻地背完了《三字经》,周鹤川抽问的几个问题,也能马马虎虎地答上来。
李顺答完题,自我感觉良好地站在那里,心说他都这样“尽力”了,他爹总该没话说了。
不过要是村长在这儿,得被李顺这沾沾自喜的样子气个半死。
村长:儿啊,你今年都十二岁了,和这些平均六七岁的孩童一起考核,能背下个《三字经》不是应该的吗?
周鹤川看了看李顺一脸“求表扬”的神情,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在心中又增加了一点李顺日后的课业任务。
接下来是周小牛,他是周鹤川的侄子,村长本意是说既是周鹤川平日里在教的,就不必考核了,直接算作村学的学生。
村学的学生会由村长向上头报备,每月有一定补贴用于学生学习。
周鹤川不愿让周小牛做这个特例,还是让村长把周小牛的名字添到了考核名单里。
也正因此,虽然周小牛年纪最小,周鹤川在他背完《三字经》后,又问了几个可以说得上是“刁钻”的问题。
好在周小牛虽然平日里贪玩,脑子还是够用的。加上周鹤川教导他的时候,也总会出一些难题。
因此周小牛也不紧张,只当作二叔平日里考他那样,略一思考,就答出了问题。
周鹤川颔首,虽然面上没怎么夸他,眉头却微微舒展开来。
林六娘知道他心里还是满意小牛这次的表现的。
小牛没给周家丢脸!林六娘也觉得脸上有光,中午吃饭得给小牛加块肥肉!
最后一个就是那先前在钱决明考核时露出嫉妒之色的男童,名字叫做李仓。
令林六娘有些惊讶的是,李仓的《三字经》背得很熟练,背得时候也不紧张结巴,可以说表现和钱决明不相上下。
看上去也是在家里下了苦功夫的人,并不是脑袋空空只知道嫉妒别人的那种人。
周鹤川听他背完,却没有像之前那几个问《三字经》的内容,而是问他:“夫子观之,读书之用何为哉?”
李仓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为举功名!”
“举功名者何为?”
“功名在身,就可以不用做走卒贩夫,不用服徭役,成为天子门生!”
李仓的眼睛里迸发出强烈的渴望。
周鹤川忍不住皱了皱眉头,此子小小年纪,却有如此强的功利心,性格偏执。这样的人缺乏“仁”心,并不适合问学之道。
周鹤川沉吟片刻,“你走吧,我不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