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玄幻魔法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9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

第19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二次入伍,从最强开始 抄家流放,我搬空王府赚翻天 藏国 八零渔女嫁硬汉,赶海养娃福气多 星海:从废弃采矿空间站开始 星际:从清洁工开始 我也是异常生物 她们都入戏太深了! 盛世春 给予弱女钢铁之心

<b>inf</b></div> 徐达自己很清楚,女儿是怎么成为准太孙妃的。

所以特意在家中设宴,感谢陈景恪。

孙氏张罗了一大桌子饭菜。

上次陈景恪送她一面落地镜,这玩意儿全大明总共就只有四面。

可是让她赚足了面子。

关键还不是镜子本身,而是陈景恪能想到她,说明对她的尊敬。

这才是最让她开心的。

将一切安排好,又叮嘱他们不要贪杯,才喜洋洋的离开。

宴席上就徐达、陈景恪和徐允恭三个人,其他人都被撵的远远的,不许靠近。

徐达亲自斟酒“景恪,我敬你一杯。”

陈景恪倒也没有推辞,生受了这一杯酒。

不过马上就回敬了一杯,表示尊敬。

三杯礼节酒过后,徐达说道“我敬你酒,不全是因为妙锦之事,还因为允恭。”

陈景恪有些疑惑“大哥怎么了?”

他对徐允恭的称呼,突出一个多变。

在外人面前,就直呼其名或者喊官职。哥儿几个私下相处,就喊徐老大。

在徐达等长辈面前,就喊大哥。

徐达放下酒杯,叹道“你以为我不想让他早日成婚吗?是不能啊。”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婚姻哪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

“上位不发话,他就不能成婚。”

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越高的勋贵,子女婚事就越是由不得自己。

尤其是嫡长子、嫡长女,基本都是朱元璋指婚。

其他子女成婚,也要事先和朱元璋打招呼,他点头了才能成。

徐允恭作为魏国公嫡长子,就更是没有这方面的自由了。

而且还不能说是皇帝的问题,只能自己找借口,说不想太早成婚。

“可陛下为何一直拖着啊,大哥可都加过冠了。”

徐达有些后悔“说起来此事也怪我,早几年陛下想让他尚汝宁公主。”

“我怕他成婚太早沉迷男女之事,荒废了事业,就婉拒了。”

“结果那两年连续三位适龄公主出阁,剩下的都太年幼……”

从洪武十五年七公主大名公主出阁,到今年福清出嫁,足足过了三年。

想到这里,陈景恪突然反应过来。

好家伙,要是没有自己,福清就要嫁给徐允恭啊。

这就笑嘻了兄弟们。

不对,要是没有自己,徐达去年就没了。

徐允恭要守孝三年……

所以最终他还是要错过福清。

而且随着徐达病逝,徐允恭又太年轻,还没有在军中站稳脚跟,徐家的地位大大降低。

朱元璋也就没了加强联姻的想法。

当然,并不是说不重视徐家,他一直将徐允恭当做朱允炆的助手培养的。

这一世徐达没死,徐允恭的婚事依然由不得自己。

可现在情况又变了,徐妙锦入宫为太孙妃,就没必要再用公主来加强联姻了。

他可以随时成婚。

只要事先给老朱报备一下就行。

所以徐达才说,陈景恪推荐徐妙锦入宫,相当于是解救了徐允恭。

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陈景恪都有些头大

“勋贵也不容易啊。”

徐达笑着摇头道“伱这话听着有些欠揍,咱们拼死拼活一辈子图个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吗。”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

这还真是别人想要都要不来的待遇,除了那几家顶级勋贵,别家的事情老朱才懒得管。

“看您老这样子,准备今年就把大哥的婚事给办了?”

“办,必须要办,我还等着抱孙子呢。”

“有目标了?”

“那还不多的是,我徐达的儿子,谁家的姑娘娶不得啊。”

“哈哈,我就先恭喜伯伯了,明年定能抱上大孙子。”

几人是越聊越开心。

男人嘛,自然少不了涉及政治,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开海。

徐达问道“未来大明的重心会是海洋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大明必然是海陆并重,北海可还在北元人手里呢,必须要拿回来。”

“还有西域,安西,安南……有的是仗打。”

“只不过海洋方面是空白区域,立功的机会更多。”

徐达顿时就息了让徐允恭去水师衙门的念头,至少现在没那个必要。

“这就是你鼓动陛下,重启军功爵制的缘由?”

陈景恪笑道“您真觉得,陛下若是不想,有人能说的动他吗?”

徐达自然知道,朱元璋是有多固执。

所以他才更好奇,陈景恪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朱元璋改变保守想法的。

毕竟十五个不征之国,才被写进《皇明祖训》没几年。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利益,陛下是务实之君,只有利益才能让他动心。”

“我让他看到了利益,还让他看到了未来蕴含的危险。”

至于利益是什么,危险又来自何处,他没有说。

徐达也没有追问。

很多东西在没有取得朱元璋允许之前,还是不要打听的好。

“不错,陛下确实是务实之君,不好虚名。”

“你给我说老实话,海贸有搞头吗?”

陈景恪笑道“怎么没有,宋元时期海贸有多大的利润,应该很好查到。”

“您现在已经先一步获得了消息,若错过这次机会,我可是会笑话您的。”

徐达听出了画外音,说道“你不准备搞吗?”

陈景恪自信的道“您觉得我有必要操这份闲心吗。”

徐达一想也是,不过还是劝道“大家都做了,你不做是不是不太好?”

陈景恪也没解释太多,而是道“我自有打算,您将来就知道了。”

徐达果然不再多问,这方面他实在没什么可教的,相反还要陈景恪指点他才对。

陈景恪继续说道“朝廷必然会组建舰队出海,一来是宣示大明地位,二来探探路,三来做点生意。”

“您可以买几艘大船,跟随朝廷的舰队出海,到时安全也有保障。”

徐达说道“我正有此意。”

酒席一直进行到半夜,当晚陈景恪就休息在了徐府。

几天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再次对行政系统做出变革。

司法独立。

今后按察使归大理寺管辖。

推官不再接受知府的管辖,而是归按察使直管。

县一级置法判官,与县令平级,归推官直管。

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

大理寺,按察使、推官、法判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

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但也只能监督,没有资格管辖。

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

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

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

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大理寺和刑部。

司法独立,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刑部就更别提了,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

司法独立之后,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

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

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

刑部、大理寺和推官,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还有一个群体,也很关心此事。

就是等待升迁,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

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

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

就算自己没被选中,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变成法院的二把手,也是一种提升啊。

关系到自身利益,这些人自然很积极。

于是,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全境大旱。

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

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全部查了一遍。

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

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询问当地情况,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

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山东大旱,关河南什么事情?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山东河南在地理上,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

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

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

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

当然,只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而是派人去调查。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然后对朱雄英说道

“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那该多好啊。”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说的你很厉害一样,比我大那么多岁,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

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我是做臣子的,反应慢点又咋了,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

“你是储君,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

朱雄英鄙视的道“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你那么蠢,我要你何用。”

说笑过后,朱雄英疑惑的道“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陈景恪说道“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我肯定会发愁。现在吗,我反倒觉得来的好。”

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有道理,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黄河改道劳民伤财。”

“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了。”

陈景恪摇头道“堵不住的,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好,是因为旱情可以坚定支持朝廷之人的信心,提高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对于朝廷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并不是真的不担心山东大旱,而是这次大旱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其一,黄河改道,今年夏收山东喜获大丰收,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余粮。

其二,旱情对黄河沿岸的耕地,影响不大,可以确保一部分收成。

当本地有足够的粮食,就可以就近赈济,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

然后朝廷再从未受灾的地方,抽调一部分粮食过去,就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他所想。

其后不久,山东布政使再次上了一封奏疏。

详细统计了山东的储粮和受灾情况。

由于夏收大丰收,储粮暂时足够,所以粮价并未上涨太多。

黄河沿岸的良田皆未受到影响,可确保不会全境绝收。

而且为了应对灾情,他们正动员受灾百姓,开挖沟渠将黄河水引到更远的地方,灌溉更多的土地。

尽可能减少损失。

此举可以说是救灾和以工代赈的样板了。

朱元璋对山东官吏进行了表彰,同时免除了山东一年的赋税。

为了稳妥起见,还是通过大运河,运送了大批粮食过去。

黄河在此次旱情中起到的作用,也验证了改道的正确性。

让不少持不同意见的人,彻底闭上了嘴巴。

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河南与山东毗邻的几个县,确实也受到的旱情的波及。

有的县为了自己的政绩,选择了瞒报。

有的县上报了,但上面的人为了政绩选择截留。

最终那些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人,全都落了个剥皮萱草的下场。

朱元璋下令,再有灾情不报者,皆依此处置。

山东的灾情就这样解决了,一时间群臣都有些恍惚。

貌似朝廷就运送了一些粮食过去兜底,剩下的山东本地自己就做完了。

这也太轻松了吧?

然后群臣就只能齐呼‘陛下圣明’了。

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有点不敢置信,波及一省的灾情,这么轻易就可以解决了?

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想想,答案很简单,一切都要从三年前揭皇榜说起。

陈景恪果然高瞻远瞩,进行的所有变革,几乎都在这次灾难中起到了作用。

事实,让朱元璋对他更加的信任。

于是在处置过山东旱情之后,朱元璋下令修建圣贤庙。

地位在文武二庙之上,与天坛、宗庙等同。

给黄帝上人文始祖封号,老子上至圣先师封号,孔子上万世师表封号。

此令一出举世哗然。

(本章完)

inf。inf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重生官场:开局迎娶副省长千金 禁区修炼十万年,打造最强家族 屠龙战皇 堂山火 长得太帅真的不要闯荡江湖 剑心问道婉婉凌尘 道灭仙成 高武国运:我能无限自愈 我打造佛国,普渡三界妖魔 被女帝师父嫌弃的我,竟举世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