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玄幻魔法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72章 共创佳话

第72章 共创佳话(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二次入伍,从最强开始 抄家流放,我搬空王府赚翻天 藏国 八零渔女嫁硬汉,赶海养娃福气多 星海:从废弃采矿空间站开始 星际:从清洁工开始 我也是异常生物 她们都入戏太深了! 盛世春 给予弱女钢铁之心

<b>inf</b></div> 马秀英对朱元璋太了解了,听话音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怎么,你怕了?”

朱元璋大声道“胡说,咱会怕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

然后他话锋一转,叹道“但是他太年轻了,以六十岁算他还能活四十七八年。”

“我就是担心到时候英儿驾驭不住他。”

马秀英点点头,道“以前我也有此担忧,但英儿今日的表现打消了我的顾虑。”

“我相信以英儿的能力,是能驾驭的了他的。”

想起乖孙白天的表现,朱元璋也满脸欣慰,但还是说道

“可我还是担心呐,万一呢。”

马秀英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那你把有才的人都杀光了,英儿靠谁来治理天下?”

“若传出去,真正有大才的人,谁还敢为朝廷效力?”

说到这里,她苦口婆心的劝道

“天才都是孤独的,陈景恪想来也是如此。”

“英儿也是天才,两人必然会惺惺相惜。”

“现在他们同吃同住同行,感情甚笃。”

“你若将他杀了,英儿会作何感想?”

朱元璋连忙说道“谁说要杀他了,这话可千万别给咱乖孙听到了。”

顿了一下,他又补充了一句“再说你的身体,还需要他帮忙调理呢。”

马秀英哑然失笑,你不补充这一句,我也知道你是孙儿奴。

“英儿和陈景恪的关系,倒是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对英才。”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妹子伱想到了谁?”

“曹冲和周不疑。”

“曹冲咱知道,周不疑是谁?”

“周不疑是与曹冲一般的少年英才,二人乃莫逆之交……”

曹冲和周不疑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对组合。

两人都是神童,关系也非常的要好。

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写出好文章第一时间给对方看。

只是苍天总是见不得太多美好,最终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马秀英就将两人的故事讲了一遍,最后惋惜的道

“可惜曹冲早夭,曹操认为其余子嗣不足以驾驭周不疑,就将其杀害。”

朱元璋也唏嘘不已“若曹冲不死,曹魏江山也不会为司马氏篡夺。”

话说完他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妹子你怎么能拿曹冲那短命的,比咱乖孙呢。”

马秀英长叹了口气,道“若没有陈景恪力挽狂澜,英儿怕是……”

此时回想起来,她依然心有余悸。

朱元璋也不说话了。

若非陈景恪出现,朱雄英就是第二个曹冲。

想到这里,他心中对陈景恪的那点担忧,顿时就烟消云散了。

“妹子你说的对,是咱多疑了。”

“英儿和陈景恪既是君臣,又是玩伴。”

“将来他们一定会是明君忠臣,共创一段佳话的。”

马秀英笑道“你能这样想最好不过,如果实在担心,就多压他两年便是。”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我之所以对他产生担忧,也是因为摸不透他想要什么。”

“世人皆有所求,名利、钱财、权势、美色、美食等等,就连咱都贪口舌之欲。”

“他对这些似乎都不感兴趣,咱不能不多想。”

马秀英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他才多大,贪这些也太早了点。再过十年他要还是如此,你再担心也不迟。”

朱元璋挠了挠头“嘿,还真是。都怪他自己,表现的太过聪慧,总是让咱忽略他的年纪。”

马秀英顺着他的话说道“虽然还不知道他在追求什么,但从他的一言一行能看出他的性格。”

“他将来必定是好战之人,若掌权四夷的日子恐怕会很不好过。”

得到提醒,朱元璋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他整日和英儿讲先辈开疆拓土之事,今日又讲华夏简史……”

“是了,肯定是他整日就在想这些,才会给英儿讲。”

“如此说来,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鹰派了。”

马秀英疑惑的道“何为鹰派?”

朱元璋就解释了一下鸽派和鹰派。

马秀英笑道“如此称呼倒是生动明了,他肯定是鹰派无疑。”

朱元璋说道“咱不管他是鹰派还是鸽派,只要有才能有忠心,大明就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接着两人又聊起陈景恪的提议,关于华夏简史,两人都持支持态度。

马秀英说道“按照陈景恪所言之法,从燧人氏写到大明建立,最多不过二十万言。”

“朝廷出钱印刷几万册,给每一名考中秀才的读书人发一套,再给藩属国送上一些。”

“用不了多久就能为世人所熟知。”

“到时你就能光明正大的说‘自古以来’了。”

朱元璋想到那种美妙光景,也不禁露出开心的笑容。

谈到启用新纪元的时候,两人自然更无意见。

不过马秀英却指出了一個缺点“新的纪年不能用‘开元’二字。”

“为何?”

“唐朝有开元通宝,唐玄宗第一个年号也是开元,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还是妹子你懂的多,咱就没想到。开元不能用,你说叫什么好?”

马秀英说道“历法需要万民知晓并使用才好,百姓多不识字,哪里知道开元是什么意思。”

“但他们定然知道黄帝,所以无需想什么祥瑞年号,直接叫黄帝纪年就好。”

朱元璋点头道“是这个理,就叫黄帝纪年吧。”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眼见天色已晚就躺下歇息。

-----------------

启用新的纪元是一件大事,即便朱元璋习惯了乾纲独断,这次也非常小心。

先是找来钦天监监正邬秉让推算。

双重纪元乃前所未有之事,邬秉让也非常的惊讶。

作为钦天监监正,他观测天文星象的能力可以不够高明,但察言观色的能力绝对不能差。

既然皇帝拿着此事来问他,那肯定是已经决定要采用了,来找自己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如果自己敢说什么不好的话,轻则失业,重则丢命。

所以他在推算之后,说了一番很玄乎的话。

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此乃顺天应命之举,当行。

朱元璋很是高兴,又分别询问了李善长等老臣,以及叶兑等大儒。

李善长等人倒是很谨慎,只说此事悉听陛下圣意。

朱元璋虽然不满,但见他们没有反对,也就没说什么。

叶兑等大儒态度就截然不同了,一听说要启用黄帝纪元,那是一个比一个兴奋。

给朱元璋扣了好几个大帽子。

于是在几日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当朝宣布启用黄帝纪元。

要求新刊印的史书,必须添加黄帝纪年,同时要求藩属国启用三重纪元。

群臣倒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也很简单,前所未有之事,理应慎重。

朱元璋倒也没有惩罚他们,这么大的事情有人保守一点很正常。

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就没事。

当然,他不在意这些人的真正原因,还是大多数人都同意了。

这条法令正式通过。

否则,他肯定要拿几个人开刀震慑一下其他人。

接下来他又说了《华夏简史》之事,并命翰林院尽快将此书写出。

这一下情况就不一样了,群臣纷纷反对。

理由很简单,蛮夷就是蛮夷,岂能与我华夏子民相提并论?

朱元璋怒斥道“尔等当年都做过元朝子民,很多人还做过元朝官吏。”

“既然尔等不屑与蛮夷为伍,为何还要与元人为伍,做那元人的官?”

一句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

倒是有人辩解,做元人的官是为了蛰伏以待时机。

然后他人就没了。

罪名很简单,贪腐。

还不是诬陷,而是有实打实的证据。

可谁都知道皇帝查办他的原因,朝堂在无人敢反对。

于是此议案再次通过,翰林院全权负责编撰工作。

为了防止他们阳奉阴违拖延时间,朱元璋严令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框架,否则所有人都要受罚。

陈景恪得知朝堂发生的事情,既高兴又叹息。

高兴的是方案通过了,叹息的是,一个正常的朝堂,不应该用这种方法解决争议。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方法的效率确实够高。

暴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能解决提问题的人。

暴力加正确的策略,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也就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威望高,又敢掀桌子。

后世君主就很难做到这样了。

别看朱标威望高,还获得了群臣的认可,若是他当皇帝提出编写《华夏简史》,不扯几个月的皮根本就通不过。

朝堂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即便科举近在眼前,读书人也忍不住参与讨论。

对于启用黄帝纪元,他们不出意外的给予了支持。

很多人甚至纷纷高呼陛下圣明,大明乃华夏正统。

朱元璋听到这些消息,自然是十分的开心,赏赐了陈景恪许多宝物。

不过对于《华夏简史》,读书人的意见就比较多了。

主要集中在华夷问题上。

有人支持,理由是先贤都说了‘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华夏礼仪,那就是华夏之人。

有人反对,理由也很充分,华就是华,夷就是夷,岂能同论?

双方争论的很激烈,谁都说服不了谁。

华夷之辩自古有之,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

谁能占据上风,只看朝廷的意思。

朝廷比较具有包容性,例如大唐,那‘入则华夏’一派就占据上风。

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相反的就是宋、元以及后来的满清,对身份尤为的强调。

华夷之辩也最为激烈,而保守派占据绝对上风。

现在的大明,朝廷支持四夷皆华夏支脉,所以很快包容派就占据了绝对上风。

之所以会这么快就分出结果,很大一个原因是科举临近。

谁都不想被人扣上一个,‘反对朝廷政策’的大帽子。

立场这东西,哪有利益来的重要。

朱元璋对读书人的识时务很是满意,但同时也非常鄙视他们的操守。

-----------------

自从那日在酒楼被一少年驳斥,方孝孺就将自己关在了客栈,谢绝了所有访客。

那天的事情早已传开,大家都知道他受了刺激,所以纵使被拒绝也并没有生气。

关系好的担心他的状况,拖店小二去打探,得知没有大碍才稍稍放下心来。

关系不好的,对他怀着妒忌心里的,则幸灾乐祸,巴不得他产生自我怀疑,从此一蹶不振。

毫不相关的人,则在一旁看热闹。

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半个月,方孝孺的房间门终于打开。

从里面走出了一个形容枯槁的人。

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吓了一大跳,怎么将自己折腾成这个样子?

关系好的立即上来打招呼,询问状况。

方孝孺的感激的道“谢诸位好友的关心,方某无碍。”

众人见他目光沉稳,就知道他想通了,也放下心来。

一位名叫严希文的同乡说道“能走出来就好,科举临近,你好生歇息几天,莫要误了考试。”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安抚。

方孝孺却摇头道“谢大家关心,不过我已经决定,放弃本次科考。”

众人震惊不已。

严希文试探的道“你准备参加明年的正科?”

方孝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道“等我何时想通了,再来参加科考。”

“啊?”严希文大惊,连忙劝道“万万不可啊。”

“道可以慢慢去寻找,科举关系重大,错过一次就是三年,希直三思啊。”

其他人也纷纷劝阻

“以希直的学问,必定榜上有名,如此放弃太可惜了。”

“此事不只是关系你一人,而是整个方家,希直莫要任性。”

“是啊,希直你万万不可轻言放弃啊。”

面对众人的劝阻,方孝孺丝毫不为所动

“我知诸位皆是为我好,然前道受阻,若不参透我笔下无法再出一言。”

“勉强参加科举,也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众人无法,只能先安抚他,让他歇息几日再做决定。

方孝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决绝,第二天就打包好行礼准备离开。

众人见无法劝阻,只能过来为他送行。

之前方孝孺名声那么大,现在道心被破狼狈离开,可是一个大新闻。

所以不少人过来看热闹。

有人惋惜,有人嘲讽,也有人为少了个对手弹冠相庆。

听着这些声音,严希文等人都非常气愤,却也无可奈何。

反倒是方孝孺自己,表情无一丝变化,就好似这些人说的不是他一般。

一行人来到楼下,结完账刚走出客栈,就见迎面走了几个人。

当先一人身穿太监服饰,手里还拿着一柄拂尘。

此人方孝孺认识,三月份才见过,正是太监总管孙福。

其他人虽然不认识,但从这一身装扮也能看出是宫里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心中则在嘀咕,宫里的人来这里做什么?

还公然穿着宫里的服饰,莫非是奉命来这里办事?

孙福无视其他人,径直走到方孝孺面前,主动打招呼道

“方先生这是要去哪啊?”

方孝孺拱手道“孙公公,在下准备回乡。”

孙福似乎早就知道了什么,并不奇怪,只是笑道

“那可不巧,你恐怕要缓几日在上路了。”

方孝孺疑惑的道“哦,不知公公有何见教?”

孙福挺直身子,提高声音道“传陛下口谕,召方孝孺即刻入宫面圣。”

inf。inf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身为魔教,弟子却都有大帝之资 重生官场:开局迎娶副省长千金 禁区修炼十万年,打造最强家族 屠龙战皇 堂山火 长得太帅真的不要闯荡江湖 剑心问道婉婉凌尘 道灭仙成 高武国运:我能无限自愈 我打造佛国,普渡三界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