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宣和帝醒了之后, 除了本来就在宫里衙门当值的大臣外,其他的臣子全都离了宫。
墨珣在刚才看越国公这个急性子要冲出门去的时候就已经眼疾手快地把他拉住了。
越国公现在已经不是御史丞的身份了,没必要这么强出头。
而且, 越国公这么贸贸然进宫, 能跟宣和帝说什么
越国公本来也就是卯了一身的劲儿,却冷不丁地被墨珣拦了一下。只这一下,越国公就像是在顷刻间泄了气。
他回过头来看了看墨珣, 张张嘴,但却没有说出话来。
倒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眼前的这个情况,这么多同僚在场, 饶是他有话要说, 那也只能憋着
墨珣冲着越国公眨了眨眼,示意越国公此时不要轻举妄动。
饶是越国公想要轻举妄动也不成, 墨珣握着他手臂的那只手, 就像是铜铸铁打的一样, 根本不容越国公再动。
两人对视了一阵,越国公忽然意识到, 自己刚才好像是太过冲动了。
墨珣见越国公似乎不想刚才那样“杀气腾腾”了,便松了手,示意越国公先听听同僚们的意见。
最终。当同僚们拟定主意,先请宗室出头, 再由“三公”进宫面圣。越国公才惊觉自己刚才那样急吼吼地要冲进宫里去劝宣和帝的反应有些过头了。
好在墨珣将他拦了一下, 否则他就这么进宫, 或许还真会引来宣和帝的怒火。
墨珣刚才就已经看见了,虽然刚刚那会儿,屋里乱成了一锅粥,但也还是有人看见越国公要朝外走的。
就这么个节骨眼上,越国公朝外走还能去哪
那肯定就是要去劝宣和帝了
在场的这些一个两个的,就眼睁睁地看着,无非就是想让越国公去探一探宣和帝的口风罢了。
墨珣心里对这些同僚倒没有多大的怨气,对他们的冷眼旁观也能理解。
毕竟,如果越国公与他无关,两人之间只是普普通通的同僚关系,那墨珣的选择恐怕也会跟其他人一样作壁上观。
眼瞅着越国公被墨珣拦下,也没人说什么。
越国公愿意打头,好;不愿意,也没人觉得不对。
越国公在其他同僚眼中,虽也是老臣,但已经不在“三公”的位置上了。“三公”还没商量出对策,他就先跑去找宣和帝。宣和帝要是真听了越国公的话,收回成命倒也罢了,万一没听,反而更生气了,这责任谁来担
墨珣倒是没有刻意去看同僚,但这些同僚心里想的是什么,他再清楚不过。
说到底,宣和帝也是挺惨的。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偏生又不是一个安分的皇帝,碰到这样一群想守成的臣子,日子过得确实憋屈。
而且,一直以来世家大族、前朝老臣、宗室,这些一样一样都挡在了宣和帝面前,想要大展宏图、开疆拓土确实有一定的阻力了。
墨珣估算了一下,宣和帝大概是这十年才逐步将大权拢在了自己手中。
然而,霸业未成,人要死了。
朝臣们这边把对策商议完了,便要去跟宗室那边提上一提了。却不料宗室的反应倒也快,就这么一会儿功夫,把老轩王都搬出来了。
老轩王年纪大了,在宣和帝面前还算有些面子,叫他来说事再好不过。
只是,老轩王年纪太大,记性也差,还不知道能跟宣和帝说多少。
不过,宗室愿意开这个头,总归是好的。
年太尉在面圣之前,还特意找了宣和帝跟前伺候的内监问了问,皇上现在的心情如何。
毕竟老轩王才刚从宣和帝面前出去,如果宣和帝不高兴的话,他们也省得来触霉头,总得等到明天上早朝了,再提才好。
现在,一听到内监说起皇上心情还不错,“三公”对视了一眼之后,便加快了步子。
宣和帝送走了老皇叔,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出神。
老皇叔说的话,其实都是宗室想说得话,派老皇叔来,不过就是当个传声筒罢了。
一开始,他是想着,自己服用了“仙丹”,就算不能成仙,那应当也能长生不死。否则,怎么能叫“仙丹”呢
最早的时候,不用臣子们说,宣和帝也是最属意大皇子的。也曾想过自己百年之后,这大周的江山就由大皇子继承。理由也不外乎是朝臣们所说的,嫡长。
只是,宣和帝有野心,也有城府,尚武崇文,而他的这个大儿子,在宣和帝看来,性格有点太软了。
一开始,宣和帝还是挺喜欢大皇子的,不管怎么说都是自己第一个儿子,长得也跟自己像,又是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
可越大,性格就跟自己越不像了
宣和帝也说不上自己这会儿是个什么心情,总之,听完了老皇叔的话之后,他确实有那么点儿后悔。
想来,应当是这段时间烦心事太多了。
不多时,内监传话,说是“三公”有要事求见。
宣和帝面上一哂,当下就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事来的。
“传。”
“三公”进殿,倒也没有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来意说出来,而是先关心了一下宣和帝的身体。毕竟皇上才刚醒,他们一来就先质疑,恐怕皇上也听不进去。
早些年,宣和帝尚能听得进朝臣们的话,但后来渐渐的有那么一点儿刚愎自用的意味。
经过了今天的事情之后,墨珣甚至觉得“刚愎自用”这个词用在宣和帝身上还好听的。
难听点儿的,那就是昏庸了。
“爱卿担心了,朕无事。”宣和帝觉得自己现在身体状况良好,自然也就没有了今日醒来时那样的怨念,心情也算是不错,看到“三公”前来,非但没觉得威胁,反而还让人赐了座。
年太尉打头,虽说想要寒暄一二,却也不敢一直揪着宣和帝的身体状况,就担心宣和帝心里会多想。
此时,皇子们都已经带着家眷和侍卫、下人一行出了怀阳城。
尽管宣和帝此时身体不错,心情尚可,却也不想多花时间跟他们闲聊,直接就把话题给挑开了。“爱卿今日前来,应当是为了几个皇子就藩的事吧”
在宣和帝面前,“三公”不敢有什么多余的小动作,便遵循本心,齐声应道“皇上当真明察秋毫。”
宣和帝颔首,受下了“三公”的恭维。
年太尉见宣和帝果然心情不错,虽然心里犯着嘀咕,不知道皇上怎么今日这是怎么了,但却也没有忘记自己今天面圣的目的。
“启禀皇上,臣认为,此时大周正值内忧外患,皇上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将几位王爷派到封地,实属不妥。”
“臣认为年大人所言在理,将几位王爷留在在京里,也好为皇上分忧解难。”
“现在大周正值多事之秋,朝廷也正是用人之际,有几位王爷在,也是皇上的一大助力。”
大概是年太尉起了个头,刘丞相和御史丞就也跟着说了起来。
他们还没有去探过宗室的口风,想来应当也是在劝宣和帝收回成命的。
刚才“三公”在面圣之前,就已经跟其他大臣探讨过了,这会儿一经打开了话匣子,那当真可以说得上是妙语连珠。
总之,这千言万语最终汇成一句“请皇上三思”。
宣和帝一开始是担心朝臣们会反对,所以会下旨,要求皇子们即刻启程。
这会儿身体好了,脑子也没那么混沌,倒也觉得老皇叔和“三公”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管皇帝身体是否康健,京里总是要有个储君的。
只是,圣旨已经下了,总不好立刻就把人叫回来。
年太尉毕竟在朝堂上呆得久了,现在看到宣和帝一脸兴致缺缺,当下就明白他并没有生气,只是在想该怎么做。
这就好办了
尽管年太尉想跟宣和帝说说,如果皇上想将皇子们召回,该用什么法子,但宣和帝现在并没有明确的准话,他也不好妄加揣测,只能再接再厉地继续劝。
宣和帝并没有明确地表态,他们也只能继续劝着。劝人的话就那么些,有的还都不能说,很快就说完了。
这下可好,把该说的话说完了之后,殿内便静了下来。
宣和帝见状,干脆摆摆手让人出去了。
等“三公”从宣和帝跟前离开,刘丞相才小声向两位同僚求证,“两位大人觉着,皇上有没有听进去了”
刘宝泓是三人之中最年轻的,虽然进入官场时间不断,但面对宣和帝的时候还有那么点儿胆怯。一开始,他只认为是宣和帝的气势太足,后来却发现是因为宣和帝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这才让人望而怯步。
年太尉没吭声,只点头,算是应了。
刘宝泓看了年太尉的反应,顿时安了心。
大臣们一见到三人出现,赶忙问了问结果。
只是宣和帝没有明确说要把皇子们都召回来,他们现在面对着其他的同僚自然也不能回答得太过斩钉截铁。万一宣和帝想着想着又觉得不行,那他们岂不是白高兴了
在场的都不傻,看了“三公”的表情如何能不知
然而,皇上召回皇子的圣旨一日不下,他们也一日难安。
墨珣现今已在大理寺,得到消息自是比别人晚些,不过他是一开始没想到过宣和帝竟然会命王爷就藩,但后来稍稍一想,倒也认为宣和帝此举并不奇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
宣和帝会下这样的圣旨,就是因为在朝堂之上,几个本来争着抢着要在他面前立功的皇子都不吭声了这意味着,几个皇子也意识到,他们的父皇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
而宣和帝自己,想来也是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异常,这才会做出一个这样糊涂的安排。
宣和帝一意孤行,既从玉玺盖上了圣旨,便已下定的决心,又怎么会因为朝臣的几句话就改变主意
可现在,宣和帝似乎有改变主意的念头
墨珣提笔在卷宗右侧的空白处写下批文着实是古怪了些。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