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提到三省六部制,顾淮之下意识地就想到了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心里不由咯噔一声:不会吧?难不成真有牛人想出了科举制度?
说实话,顾淮之现在心里很纠结,学过的历史告诉他,科举制度比现如今的九品中正制要好得多,举孝廉这类行为并不是特别靠谱。问题是,顾淮之现在可是士族,他比谁都清楚,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于士族而言是什么样的打击。
顾淮之犹豫纠结中,那边顾玄已经和徐道宏聊上了,“三省六部制,这官制倒比以往更加清晰一些。不过仔细一想,提出这制度的人,倒是十分尊崇皇权。”
都是官场混了多年的老狐狸,顾玄和徐道宏一眼就看出来这份官制明显透着削弱大臣权利,集中皇权的气息。顾玄更是奇怪一点,忍不住询问徐道宏,“这样一来,丞相也没了?”
徐道宏见了这份官制的第一想法也是这个,后来仔细打听了一下才明白,“当然有丞相,而且还不少。据说,尚书中书门下内书等省的长官,都可称丞相。你说说,就这么一看,丞相就至少四个。有的省还不止一个长官,搞得丞相跟地里的菜苗似的,一抓一大把。”
顾玄不由失笑,“这是要分相权,收拢皇权,不管坐在龙椅上的人是谁,都不会拒绝这个建议。大势所归,你我也不必白费唇舌阻止这事,应下便是。往好一点的地方想,指不定我俩都能当丞相,这不也免了许多相位之争了吗?”
徐道宏同样无所谓,“只是东西多了也就不值钱了,封了相也没什么可高兴的。不过应该有不少人高兴,比如林家,现在跳得正高,想为自己谋划一个丞相之位,当真是想得太美,那么多功臣,新帝怎么可能封他这么个前朝之臣当丞相?现在用这个官制,林家那位有声望,又是一流士族,给他一个丞相之位安抚前朝降官之心也不是不行。”
顾玄听到徐道宏提起老对头,忍不住又是一笑,“他还惦记着丞相之位呢?”
“那可不,当年你和他争相位,他惨败于你之手,记了多少年仇呢。你以为他就这么放弃了?不过那家伙关键时刻就是缺点魄力,你说说,我们都在乱世尚未开始时就已看好了明主,他倒好,一直守着京城不挪窝,兴朝皇室在时就侍奉兴朝皇室,梁肃攻下京城又侍奉梁肃,这回赵冀攻城,也是他先率领人开了城门,说起来也算是有大功,就是这行为让人不耻。”
顾淮之听了忍不住在心里吐槽了一句:您还说别人呢,当初您不也是一样一直致力于当带路党的吗?
要是徐道宏能听到顾淮之的心声,定然会理直气壮地回他:老夫当然不一样,我那是背主投敌吗?明明是一直在为主君的霸业做贡献!
当然,徐道宏也没有读心术,不知道顾淮之这会儿正在腹诽他,继续向顾玄吐槽林家家主。
提到林家,顾淮之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当初离开京城时,小叔好像跟我提起过,说是林家和我们顾家有旧怨,还有个年纪跟我差不多的神
童?现在应该到了弱冠之年了吧?”
--
顾淮之这么一说,顾玄也想起来是还有这么个人,这些年一直在云州,都要忘了林家这个老对头了。
--
徐道宏倒是更清楚,毕竟他在京城当了差不多十年的卧底,对林家现在的情况比顾玄熟悉得多。一听顾淮之这话,徐道宏立即接口道:“你说的是林朔吧?那小子确实不错,虽然比不得你阿公当年那般惊才绝艳,但也算个人物,京城众人谁不知林家宝树的名头?”
说完,徐道宏又看了看顾淮之,忽而摸着下巴笑了笑,挑眉道:“不过你进了京,过两天在大街上转一圈,准保京里那些被林朔迷得团团转的小娘子转头为你痴迷!”--
顾淮之敬谢不敏,赶紧摆手道:“那还是算了,最难消受美人恩,我可不希望自己什么时候多出一笔桃花债来。”
徐道宏心下奇怪,怎么这小子愣是没个少年风流的样儿呢,看起来竟然还有点青涩。
徐道宏顿时想歪了,忍不住用眼神询问顾玄:你没给他安排通晓人事的婢妾?
看明白徐道宏意思的顾玄心情瞬间变得有些微妙,说起来之前自己也提过这事儿来着,不过顾淮之怎么都不愿意。现在突然被徐道宏又提醒了一番,顾玄忍不住多看了顾淮之几眼。
顾淮之背后汗毛都竖了起来,总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大对,却又说不出来,只能懵逼地看着他阿公和舅公。
徐道宏见状,忍不住拍桌大笑,“淮儿年纪也不小了,也该考虑考虑他的亲事了。我家还有几个孙女,德言妇工样样拔尖,其中一个嫡孙女更是由贱内亲自教养,倒是和淮儿很是般配,我们两家不如来个亲上加亲?”
顾淮之这下更纳闷了,你们刚刚不还在聊官制的吗?怎么话题突然就拐到自己的亲事上来了?
见顾玄已经陷入沉思,似乎真的在考虑这桩婚事,顾淮之赶紧把歪了楼的话题给正回来,严肃地开口道:“这份官制十分不寻常,听舅公的意思,这是冯克己的手笔?”
徐道宏点头,“正是。”
顾淮之心下不好的预感愈发深重,想了想,斟酌着说道:“冯克己这人,天生大才,又因出身寒门,对士族颇有不满。想必舅公也已经知晓,他还是新帝的舅舅,如此一来,他能想出这份集中皇权的官制也就不让人意外了。虽然在云州时他一直被阿公压制,但此人明显不
可小觑,又有新帝给他撑腰,我个人觉得,他可能还有后招。”
顾玄和徐道宏齐刷刷看了过来,眼中多出几分兴味,“说说看,他还会有什么后招。”
顾淮之咬了咬牙,径直看向顾玄,沉声道:“阿公可还记得,云州刺史府最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当然记得,刺史府让那些前来投奔的书生进行考试,答一些庶务律法之类的考题,而后再根据他们的答案给他们安排相应的职位。”</说着说着,顾玄的表情也凝重了不少,徐道宏一张天生笑脸也沉了下来,倒吸一口凉气,震惊反问道:“不会吧?你的意思是,新帝很有可能听从冯克己的意见,在全国推行这种考试做官的方式?这不可能,太荒谬了!千百年来没人干活这事儿!”
顾玄也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觉得这事儿很是棘手。
顾淮之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对此倒是接受良好,还冷静地对两位大佬分析了一波,“当初云州这么干的时候,阿公你好像还夸过这样的选才方式还挺实用,随便挑出一个人都能处理好庶务,而不是挑出一帮眼高手低书读了一大堆却死脑筋的家伙。当初阿公你是高高在上的选才之人,觉得这法子好用。如今站得更高一点来看这个问题,比如说使君登基后,放眼天下,选才方式是不是也能再变一变?不得不说,原本的察举制本来就有较大的弊端,选出来的官员中虽然有像阿公和舅公这样心怀天下的治国能臣,但也选出了不少像宁州林郡守那般尸位素餐之辈。说句僭越的话,若我是陛下,哪怕有再多人阻拦,我也一定要变一变这选才之法。”
顾玄和徐道宏这回是真陷入了沉思,仔细想了想,顾玄给出了肯定意见,“他连官制都变了,再变一变选才之法,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察举制实行了几千年,可不是这么容易说换就能换掉的。”
徐道宏也点头附和,“这样的方法,士族绝对不会同意。他还要靠着士族给他治天下,现在就河还没过完就想拆桥,怕是没那么容易!”
顾淮之定定地看着徐道宏,“士族要是全都罢官不干,庶族就该笑死了。有才学的庶族之人也不少,士族子弟不为官,不是正好给了他们出头的机会吗?太史公曾言,世家,世世有禄秩家。倘若族中无人为官领俸禄,又何谈世家二字?”
官员人数就这么多,你上赶着给人腾地方,人家高兴死了好吧?到时候时间一长,寒门子弟掌控了绝大多数的话语权,谁是世家谁是寒门就不好说了。
这事儿确实让人头疼,哪怕是顾玄和徐道宏,也没能想出个较好的应对之策出来。
最终徐道宏摆手叹道:“事情还没影儿呢,不必这么自己吓自己。除了你,谁会把事情往这上头想?”
这就是格局问题了,在徐道宏和顾玄看来,不管朝代怎么变,当皇帝的到底是谁,最终总归是要用九品中正制来选官,世家地位牢不可破。这思维已经成了定式,千百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是常态,谁也不会怀疑这件事的稳定性。
结果没想到顾淮之突然提出了一个雷,差点把他们也给炸懵了,只能寄希望于其他人的脑子不会像顾淮之这么可怕。
为此,顾淮之还挨了一顿训。
可惜的是
,这一次,老天并未站在士族这边。
十一月,赵冀正式称帝,改国号为齐,年号元熙。
赵铭封太子,顾玄任尚书令,冯克己任中书令。
随后,元熙帝宣布,往后选官,不拘出身,全凭自身才学。从明年起,朝廷便要开科举。
作者有话要说:官制大框架用了唐朝的,也有各种混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小可爱们就当架空吧。这一块查资料查得头秃T﹏T<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