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个对手损及于韩信,韩信就一丁点都不担心?
韩信回过头警告地扫过那人一眼,“你是觉得我不是他的对手?”
“臣无此意。只是有些不安的因素该防还是得防。”韩信很少动怒,但这一刻明显的不悦。进言的人有些畏惧的咽了咽口水,还是把话说白了。
对此韩信却没有理会,淡淡又瞥过他一眼道:“这些事我有数。李将军那样的人不是你该算计的,同样的话以后别让我再听见。”
话至于此,就是不许人插手的意思。可是李左车如此人物,怎么看都是心服大患,底下的人依然想劝一劝韩信,不料韩信笔直了身后看过去,无一不在表露并不希望有人再说下去。
【李左车是让人惋惜的一代名将,韩信和张耳接连攻下城池,按理该长驱直入,继续助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让人预想不到的一件事发生了。汉三年六月,刚从项羽的包围圈成皋出来的刘邦向东渡过黄河,做了一件让谁都想不到的事。】
【刘邦单独领着夏侯婴跑到了修武县的张耳军中,而且以汉使而不是汉王的身份进入赵军壁垒。一大早的张耳、韩信没起床呢,刘邦竟然直接进入他们的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用旗子召集诸将,并且调换诸将的位置。这一系列事情打得人一个措手不及,令人措不及防。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知晓刘邦一番操作不禁大惊失色。可以说,刘邦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转头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秦始皇眉头都快打成死结了,刘邦怎么回事?好好的突然不声不响的直接跑到人家军中,趁人睡觉把人的兵符印信全偷了?这是正常人该干的事?
刘邦是觉得韩信和张耳有多不可靠了?认定他们不会将军权交到他手里,才会干出那么上不了台面的事?
重点还是后果,后果!
今天刘邦能做出趁人睡觉偷人兵符印信,完了又把人困在一方的事儿,考虑过为他打天下的韩信和张耳会怎么想他?往后他们君臣之间能再有信任?
如果天下已定,往后刘邦再也用不上韩信和张耳,行,过河拆桥可以,把自己作死也属于刘邦自找。然,眼下项羽尚未解决,他才是刘邦最大的敌人,刘邦却把给韩信的兵符印信悄悄拿了,连个招呼都不打,换成谁能够心平气和。
对,沈悠说的都是史书上记载的,韩信和张耳的表情定然也是。
他们会大惊失色,是因为什么?因为他们怕不声不响夺他们兵权的刘邦会一不做二不休的杀了他们。
【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满脑子的问号,不解于刘邦怎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事。之前讲项羽的时候已经说过了,那会儿的刘邦被项羽打得丢盔卸甲,仓皇而丢。要不是有纪信以命为他争得逃出生天机会,刘邦都要死在项羽手里了。】
【再一次被项羽所败的刘邦听说韩信和张耳的胜利,他得是怎么想的?当然,还有另一个问题,刘
邦现在缺什么?缺兵,缺能打仗的兵。而遭遇多种背叛的刘邦并不能确定韩信会不会给他兵马。因此,刘邦想出偷盗韩信张耳兵符的做法。】
哼,秦始皇哪怕一直都觉得刘邦不错,就事论事,刘邦偷韩信兵符的事,他瞧不起刘邦。
诚然韩信和刘邦的关系并不算亲近,怎么说刘邦也给了韩信机会,知遇之恩不好说一点用都没有,至少刘邦也该先问问韩信肯不肯交兵符再考虑是偷或者用别的方式拿到吧。
一个招呼不打,刘邦就干了偷手下兵权的事,他是想让手下的人从今往后再也不相信他?
【哪怕站在刘邦的立场确实算是情有可原,毕竟他和韩信相互之间要说信任有很多也是假的。当然,我们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在对韩信的态度上,他希望韩信有本事,又怕韩信有本事。韩信上回已经救他一次,再来一次,刘邦怕自己威信扫地,韩信或许会顺势自立。】
【别管刘邦有多少的理由解释此事,总而言之刘邦干的这事不像样,而在此后刘邦有没有跟韩信和张耳解释他的行为。《史记》没有相关记载,只有其后的汉四年韩信引兵东进击齐一事。刘邦刚把韩信和张耳的军权夺了,让韩信作为赵国的宰相,更把他们的兵弄走了,接着没间隔多久又要用韩信,试问这会儿的韩信在吃过一回亏的情况下是何想法?他对刘邦能再无所芥蒂吗?】
圣人或许可以,然而世上有多少个圣人,更何况韩信也不是大度能容,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刘邦信不过韩信,韩信突然被顶头上司抢了兵符,心里不定落下什么疙瘩。
【无论是刘邦或者韩信,从刘邦偷盗韩信兵权那一刻起,君臣之间都留下了一道不可抹去的伤痕。平常时不显,关键时刻却会不断提醒他们,他们之间有过的不愉快,不信任。如韩信在汉四年引兵东进击齐一事。引兵东进,后面的一句更是至关重要。“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韩信东进攻打齐国的时候,听说刘邦已经派了一个郦食其的人说服齐国归附大汉。换而言之,韩信出兵东进攻齐,尚未开打,已经有人说服齐国归附大汉,而且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得到齐国归附。】
【本来韩信是想停止的,在他身边一个范阳辩士蒯彻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l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
蒯彻什么意思?唯恐天下不乱吗?
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争功,无论争的什么功都有可能引起内乱。
如此挑拨韩信争功,必要出大事。
【韩信能接受天下人道他不如一个儒士吗?从韩信自项羽帐下,再到逃出汉军大营可以看出,他虽出身平民,却是一个性格孤傲的人。不管在谁手里,那一位不能重用他,不给他高位,他宁可一走了之,也不愿意将就。
萧何算是看透了他的性格,因此向刘邦建议,封他为大将军。自韩信领兵以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刘邦,也向天下人证明,他有本事。古今未有。结果突然之间有人凭一张嘴打下比他奋斗一年都要多的城池,韩信怎么想?】()
?本作者行而不辍提醒您最全的《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尽在[],域名[(()
秦始皇怒了,怎么着,韩信难道认为世上只有他可以攻下城池,容不得旁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韩信此人,本事确实有,可这人品确实堪忧。
为了争功,不顾齐国已降,是要置汉军于不义之境?本可不战而得齐国,再挑起战事,不顾两军将士生死是为不仁;纵然刘邦在对韩信的态度上有问题,就韩信此举,当杀!
秦始皇眼中尽是怒意,亏得韩信不在眼前,否则未必他在盛怒之下不会杀了韩信。不,第一个该杀的是给韩信出主意的人。
蒯彻此人,真真是要置韩信于水深火热之中,巴不得韩信早死。
【可叹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怎么也没有料到竟然会有汉军在他们已经归降的情况下多此一举的攻打他们。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齐军不敌,韩信大军一直打到临淄,以武力灭齐。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韩信为了争功,不顾汉军信义,不管两军将士性命,甚至间接害死郦其食,为一己私心挑起战事,实在可恶,若以军法处置,他不该杀吗?】
刘邦听到沈悠后面的反问,咬牙切齿的道:“不错,韩信该杀。”
明明齐国已归,刘邦又得一人才,结果韩信出击已然归降的齐国,让他失信于天下人,也让各路诸侯觉得,他一个汉王管不好手下人,往后再有愿意归降的人,他们能不想,齐国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们不担心前车之鉴?
而且,韩信做的事又不仅仅这一件,想起从前的往事,依然让刘邦如鲠在喉。
韩信其实脸色也不太好,事情他当年做了,无论蒯彻怎么劝的他,最终下命令的人终是他。也正是因为如此,错对都该由他提起责任。
争功,当年他确实是在争功,郦其食之死是他之过,然,韩信无悔!
对,他韩信不是什么好人,难道刘邦就是什么好人?
刘邦不信他,韩信同样也不相信刘邦。与其寄希望于旁人,倒不如他为自己争多一条活路!
【而韩信不仅在齐国愿意归降的情况下发兵。攻下齐国后,韩信上书刘邦,总结意思是:“他要成为代理齐王。”韩信牛吧?他想过自己的退路吗?】!
()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