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时期,李世民感受到底下一个个臣子灼灼的目光,比起侯君集谋反的内容,必须是李世民的操作更值得人关注。魏徵立刻第一个出列道: “陛下,无视律法,法将不存,天下必将大乱。”
啊!李世民听到侯君集谋反也一愣,但很快回过神,赶紧附和道:朕知道,朕真的知道了。
然而头脑一热能干出什么样的事来,李世民表示,其实他也不太确定,但这也不好怪他的对吧。略显心虚的低下头!
“陛下,依法处置理所当然,无论为官或为人,都应该守法。陛下既然以身作则,断不可凭意气行事,为后世所诟病。”魏徵能不知道李世民是怎么样的人,一时不吱声,心里必然是有别的主意。
他确定,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会拦着李世民徇私,但听听天幕说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事,哪一个谁还能不知道,李世民听是听了,显然没有记住。
想了想李世民的性子,重感情。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太重感情,就不会轻易杀臣灭人族,但也正是因为太重感情,以令天下法度如同虚设。听天幕说都多少回了?
罢了罢了,该劝的,能劝的,都劝过了,李世民还能搞出那么多事来,了不起,他们这些当臣子的再想想别的办法补救吧!
房玄龄等人相互交换一个眼神,都从彼此眼中看到无奈和决心。
【忽略后面李世民做的事,就大唐当时的犯人数量,可见彼时的大唐是怎么样的环境。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人们心中自然就没有多少怨气。理所当然,丰衣足食的人也不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也就怪不得无数人对大唐心向往之。】
【可想当年,李世民登基之时,贞观元年,大唐遭逢雪灾,几乎冻死关中地区的所有庄稼;贞观二年,又逢关中大旱,各州蝗灾四虐,百姓颗粒无收,哪怕是在长安城也是陷入粮荒。彼时的李世民无可奈何,只能放百姓出城逃荒。而那个时候,因为李世民弑兄逼父,咱们现在看来再自然不过的气候天象,却引得天下皆非议。很难想像李世民是怎么样撑过来的。而且在贞观三年就能出兵灭突厥颉利,又在贞观四年得以被各族上号尊为“天可汗。”】
天灾什么的,谁都无法避免碰上,但李世民刚登基情况竟然那样的严峻吗?这样李世民都能撑过来,更开
创一代盛世,属实难得。
【一切都非偶然。李世民为帝以来,曾说过“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也曾说过,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之,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显然是李世民从隋末及历朝历代兴亡中得出的经验总结。他认为皇帝是因为有道才能得到百姓拥护,从而成为皇帝。如果无道,百姓必将弃之,国也将为之覆灭。因此李世民将休养生息,改善民生确立为大唐的基本国策。随后下诏免去各州县各地全年租调之后,李世民更大幅度降低宗室贵戚的实封税收,精简官员,以减轻百姓负担。】
李世民说的那两句话重重砸在秦始皇的心上,竟然是这样的吗?他,他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民之重,想做好一个帝王却不知其理。所以大秦的天下才会一直暗流涌动,似乎在下一刻就要覆灭。
【作为一个皇帝,李世民的书房贴满了官员劝谏的奏章。据统计,在他统治大唐的二十三年间,他以诏令的形式向百官征求谏言的记载竟达三十余次。而且李世民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责令官员向朝廷兴荐贤才的旨意更是不计其数。为大唐的崛起,李世民将以民为本,克己纳谏的思想推行到了极致。他,李世民,是独一无二的帝王。】
李世民不由的握紧了拳头,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作为一个刚刚坐上皇位的帝王,他对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天幕却肯定的告诉他,无论他是怎么样坐上的这个皇位,他的付出都得到了后世的肯定!
【只是,唐之盛世不复,太/宗也终是难逃生死的规律。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时年五十二岁。自三十岁登基来,太/宗殚精竭虑,好在不负他的努力,大唐君臣一心,令天下大治,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之名,流芳千古。强汉盛,唐,是对大唐最大的肯定。对太/宗之死,有传太/宗因为服食丹药中毒而亡。】
沈悠那么突然的告诉他们,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驾崩,这……气氛到了,让人一时间觉得不太能够接受。而且服用丹药,这可真行!
【不过,虽然有那么一说,李世民也在后期因为身体不太好时用过丹药,可是试用过后发现没有作用,李世民也就不再服用。至于太/宗因何而死,我更倾向于这样的解释。】
【早年征战沙战的李世民每每身先士卒,但看他昭陵随葬的神驹就有六匹便可知,李世民仗打得有多猛。身上的伤年轻的时候自然不会显现出来
,等上了年纪才会知道,人有多难受。更何况,李世民是重情之人,每每身边的重臣逝去,他都免不得哭上一回。杜如晦去世时他哭了,为此三天不上朝。魏徵去了,他也哭。哭着哭着,李世民就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时常缅怀那些逝去的人,李世民才建的凌烟阁,只为可以时常看看这些人,看着他们的画像,就好像那些熟悉的人,包括他的皇后都还在身边,和他在一起。】
额!当皇帝可以动不动就哭的吗?
秦始皇?
汉武帝?
重点是哭吗?不是他们的皇帝陛下驾崩了吗?大唐贞观的一干重臣捉住重点。
【情深不寿,李世民失去了好友,重臣,妻子,父亲,到后来,儿子长大了还更闹腾,哪一样不是对李世民身体的雪上加霜。终究,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三年驾崩了。在他死后,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翦发、努面、割耳,流血洒地”。都是按他们各族失去至敬至重的人痛心以示。还有突厥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请以杀身殉葬。只是高宗以太/宗不忍于生人殉葬,没有批准。】
嘶!看看,看看这差距,人李世民不乐意殉葬这破制度,却多了去的人上赶着要给他殉葬,还有那剪发、划面、割耳。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可见当时李世民的去世,多少人为之痛哭伤心。
秦始皇再一次酸了,可以想像得到,李世民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受人拥戴,才能让人在听说他的死讯之后,不惜自残以表心中的悲伤。
李渊这会儿也已经不想说话了,他这儿子当得也太好了吧,死后竟然让四夷皆恸哭,这本事,这待遇,自古以来听说过谁有吗?
李世民其实同样惊讶不矣,这些人怎么能这样自残呢?这以后可如何是好。
贞观时的李世民也是一样的想法,冲一旁的人道: “朕将来要是死了,绝不许你们生出殉葬之念。比起跟着朕到地下去,朕更希望你们留着有用之躯,为大唐效力。
对的,李世民从来没有想过让谁为自己殉葬,生死有命,本是不可更改的事,他从不奢望长生不老。而且若只有一个人活着,身边的朋友亲人,臣子全都相继离去,那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不是吗?
李世民望着在他眼前的臣子们,他们每一个都还年轻,
都还健康。可是,想到他们会相继离去,不知怎么的,李世民想哭了!
底下的臣子们,他们是想劝李世民什么来着?这回还能再劝吗?
【在李世民死后,唐高宗将其葬入昭陵,追谥文皇帝,庙号太/宗。大唐的盛世,纵然到了今日依然为世人津津乐道,也正是因为有大唐,我们华夏人还有另一个称谓-唐人。后世对李世民的评价, 《旧唐书》有曰: “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后世对李世民的肯定,人人皆愿意效仿李世民,可无人再有李世民之风。不过,要说太/宗留下的坏影响也不是没有的。玄武门之变,太/宗弑兄杀弟,终大唐一朝,为了争权夺利,谁人不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谁人不是不惜踏着骨肉至亲的血上位。毕竟,不管是怎么上的位,只要能成为圣贤之君,天下都能容。看看后人对李世民的缅怀,不是最能证明?】
【也不止于唐朝,后代王朝,哪一个不是觉得,嗯,没有关系,不就是残害骨肉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当上了皇帝,治理好这个天下,这就不算污点。要说不对,也不是,世人虽然看重皇帝是怎么上位的,却不只看重这一点,能做到李世民那样纳谏如流,海纳百川,得八方宾服者,没有任何问题,人人都会肯定他的功绩,但也同样不会忘记他做过的错事。】
不错,确实如此。
贞观时的李世民不否认自己做的事,也不觉得需要抹去,因为自身犯下的错,无一不在提醒得他,他得证明给天下人甚至是后世的人看,他会是一个好皇帝,一个没有人可以超越,也没有人可以抹去的好皇帝。这一切,是他的兄长,父亲做不到的。
【秦王,让人不禁想到始皇了呢!大家都是秦王,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都为千古一帝。想来若是秦始皇能得太/宗这样的儿子,不知要笑成什么样,绝舍不得李世民背负骂名。只是臆想,歪歪一番哈。毕竟,秦始皇要是能和李世民一拍即合,这世界都将变样吧。】
【唐太/宗的故事就到此为止了,唐朝的故事却才刚开始。唐太/宗李世民为大唐开了一个璀璨的局面,大唐的美丽,繁荣,并非只有一个唐太/宗。比如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下期,我将带来这二十四位迷人的老祖宗,不一定全说,有喜欢的老祖宗欢迎留言。我们下期再见。】沈悠冲所有人挥挥手,为
这一期的节目划上一个句号。
天幕黑了,听完唐太/宗的各朝各代都说不出什么滋味。
原来真的有皇帝不清算功臣就能坐稳江山;原来皇帝也可以像个普通人一样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原来只要功绩够大,不管皇位是怎么来的,后世都会肯定他的功绩,更为四海传颂。
秦始皇听着天幕的假设,更觉得扎心了!他也想要那么一个儿子。可惜没能得到。
总结这一期的经验,求贤令什么的还得继续发,科举也得继续推广。以民为本,免徭役赋税,
嗯,第一时间先搞起来。此外绝对要广纳人才,管什么男的女的,有本事的就入朝为官。
第一步先从军中选?军中的将士对大秦最是忠心不二,正因如此,从军中选人,比其他地方更方心。而且,正好可以解决随着前方战事休止,好些将士要归乡的问题。
细节上,得跟人好好讨论讨论,李斯,该放出来了。
不杀李斯的秦始皇不仅仅是看在李斯算是一时糊涂的份上,更因为大秦杀过的功臣太多了,如商鞅,如白起。再杀,秦始皇须得考虑天下人还愿意为他所用吗?
大秦的天下,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波涛暗涌,稍有不慎就会覆灭,秦始皇怎能不慎重。
而刘邦听完后,眼中闪过一道狡黠,不管做过什么,功绩够大,世人都会对人肯定吗?果然如此对吧。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若是连当下都过不好,位子都要被人取而代之,谈什么以后。
“你们说这会儿韩信在干什么?”刘邦更坚定心里的某一种想法,想到的更是,韩信看完这一期的节目之后,是何感想?
萧何是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吕雉笑了笑道: 陛下从唐太/宗处学到了什么?
啊!刘邦确实有为难人之意,也是一时想像不到韩信的反应,因此想一道听听大家的想法,没有想到却被吕雉反问了。刘邦是那让人难住的人?皇后呢?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