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绝对不是李世民和房杜魏四人说改就能改的,其他诸臣还没答应呢。
不过李世民既然先攻略房玄龄和杜如晦,自然是有其考量的。一是因为两人在文武百官中官位最高,基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他臣子或多或少会听取他一人之言;一来便是因为两人乃世家大族出身,不仅在他们各自的宗族里具有极高的话语权,且和其他宗族的关系也不错,由他们去谈这些事,比他这个君王的话有用多了。
至于魏征,是因为李世民觉得最容易说服他,何况……他有点害怕如果不提前跟魏征达成一致,到时候魏征如果又给他来一封厚厚的劝谏、当着满朝臣说他,那样丢人不说,还很容易激起其他朝臣的反抗之心、而后坏事。
现在把三人拉到统一战线,后边的事情就轻松许多。
事情发展也果然正如李世民所料,这说改的话一出,整个朝堂都沸腾起来了,自觉利益受损的官员们开始了强烈的反对,各种劝诫不赞同的话如珠子似的飞快跳弹,一窝蜂的全砸了过来。
本该对着李世民砸的话如今对上了房杜魏三人,群臣质问他们究竟安的是何居心,将祖宗规矩放在何处,眼中可否还有尊卑等等。
房杜魏三人既然已经做好了决定,还是当着众人说出口的话,那便没有再收回去的道理。面对这诸多的质问甚至夹杂其中的些许谩骂,三人丝毫不让。
魏征还反质问道:“眼瞧着宗祠将被毁、宗族子弟将被屠杀殆尽、宗祧将无人继承、以致祖宗香火日后无人供奉,诸位竟还只顾眼前这点蝇头小利、不求思变,诸位究竟将列祖列宗放在何处?!”
“想要保住祖宗香火又不止这一种法子!”反对者言道,“何至于便走到了如此地步?!”
房玄龄怒然道:“那你莫不是要杀了这天下所有的平民百姓?”
那人被堵的说不出话来。
若是几姓之人做的事,那他们心狠手辣一点将其祖宗悉数杀了,那样便可保住日后不生事。可天幕说的明白,这是同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一般的农民起义军。自古耕种者最多,普天之下遍地都是,他们又如何杀的完?
有朝臣倒是想起了“黄巢”一字,推测这人应该是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甚至有可能杀世家仕
族都是他的意思,但是……
天下黄姓人士那般多,谁知道是哪家后辈,而他们若真敢将黄姓人士一网打尽,只怕陛下能先要了他们的命!
房玄龄立于朝堂之上,继续愤怒反问:“世家仕族最后的下场如何天幕已经说的明明白白,若非他们心中实在痛恨世家仕族,又如何会下如此死手?明知是这般血脉断绝的下场,诸位竟还不肯退让一步,若非是觉着自己活着的时候吃好喝好无甚大事便好,至于子孙后辈如何不关己之事,即便是所有仕族都死干净了也同自己毫无干系不成?!”
这话说的就叫诸多人不满了,“房相如何能污蔑我等!”
房玄龄反问:“诸位不就是如此行事的吗?我瞧诸位为了当前的享乐,子孙后辈下次如何竟一点要管的意思都无。难不成竟是我瞧错了?”
诸臣道:“房相自然是瞧错了,那等不顾子孙后辈之人断然不是我等!”
辩了几辩,杜如晦道:“自来规矩便是人定的,该守则守,当变则变,我们断不可成为天幕口中的那等迂腐之人啊,诸位大人当三思而行。”
“天幕有些话真是好没道理!”有朝臣不满的嚷道:“恪守祖宗规矩、尽子孙本分,又如何能算是迂腐,此乃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罢。”
杜如晦语焉不详的道:“想必大人在家中定是事事听从长辈之言,让大人出门骑马、大人定不会坐轿的。”
那朝臣:“……”
你这是讽刺谁呢?
偏有人没忍住笑出了声,笑的那位朝臣脸上火辣辣的,脸涨成了猪肝色。
……
朝堂之辩犹如机关-枪,一个个熟读经典的人才们辩论起来各种引经据典,时不时的还来两句嘲讽谩骂,激动起来惹的整个朝堂是吐沫横飞,嚷嚷闹闹的冲撞的人耳朵疼。
不知多久后,原势均力敌的局面渐渐开始倾斜,房杜魏凭借“世家仕族被屠杀殆尽,以致祖宗香火断绝”这个大杀器占了上风,终于有朝臣松了口。
有人松口那就相当于自原先无比稳固的局面里撕开了一条缝,在持续的输出中,那条缝势必会越裂越大,最后接一连三的有朝臣倒戈。
颓势凸显的厉害,还在坚守阵地的人也坚守不住了,脸上出现了灰败。
李世民见形势大好,心中自然激动万分,他忍不住想:房杜一人不愧是他的左膀右臂啊,只要他们跟自己站一块,那他行事可就轻松多啦!
唉,魏征也好,第一个支持朕的,要是以后他也能待朕如此的和颜悦色、少上几道疏奏就好了。
分神想了这么些,虽然没说话,但始终注意着朝堂动向的李世民心里已经有数了。见还有几个在负隅顽抗,李世民在心中给他们记了一笔,然后出面收拾残局,“自天幕出现那日起,天幕便没说过假话,好些东西我们虽还没见着,可见着了的都知晓正如天幕所言不假,早一一兑现了。所以,世家仕族往后的下场也断不可能是假的。那里面,有诸位爱卿的宗族,也有朕的宗族,朕同诸位爱卿一般,都不愿意宗族走到那般地步。既然如今天幕将此事说出来,那便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我们又如何能辜负这一番好意?”
这番话李世民说的非常诚恳,言语中的那点感慨更给人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感觉,叫人不禁想:是啊,那诸多世家里面,也有陛下的宗族,所以如今他们君臣其实是在同一条船上,一旦船翻了,那谁也落不着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了转圜的余地,李世民也不可能再给已经松口的诸朝臣反悔的机会,当即就开始商量究竟该怎么做。
世家仕族手里的土地是不可能再收回来分给百姓的,李世民没有那么天真,也知道这绝对动不了,说破天了世家都不可能答应,所以他连提都没提。
李世民如今想的是,要让仕族同平民百姓一般交税,这也是天幕之前提过的法子。他经过一番细想,觉得这个法子很可行。
世家仕族手里的土地比百姓多,能保证其富贵生活,也不至于叫世家仕族心里太失衡,然后做出些不利于他江山稳固的事来。
但他们又给朝廷交了税,那朝廷也能有一大笔的收入,不管日后土地在谁的手里,大唐的耕种地就那么多,亩亩都得交税,也不至于叫朝廷日后变得无税可收。这些将是国库永远固定的收入,有需要的时候能拿去做许多的事。
不过,李世民想的这么好,但真正商议下来却没有那么顺利。
朝臣们虽然松口答应
让出一部分利益,可他们没答应真如平民百姓一般交同样的税。用他们的话来说,自古尊卑有别,这礼法绝不能废,仕族该有的阶级尊容是必须有的,若真同其他平民百姓一般交了税,那这尊卑可就名存实亡了,他们绝不答应!
在这一点上,房玄龄和杜如晦甚至魏征都三缄其口,没有说赞同也没有说不赞同,但明摆着就是默认了诸位朝臣说的话。
——他们也同样认为仕族不能同平民百姓一样交相同的税。
李世民努力说服,但文武百官那么多张嘴,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他又如何能说得过?
李世民都无奈了,光靠他一个人想没用,满朝堂没有任何一个人支持他。说难听点,他就是个光杆司令,行动受制于人,不得不妥协。
最后,李世民做出让步。
朝臣要求仕族比平民少交两成税,但李世民答应只少交一成,理由是世家仕族手中土地多,这少交的一成算下来就比平民交完税后所有的都多得多。
朝臣们自然不满,这一成是比平民所有多得多,但问题是他们之前根本就不用交税的,那个更多!
可李世民咬死了不松口。
最后被逼急了,他甚至怒道:“诸位既想保住宗族万代,却又不肯退让一步,妄图鱼与熊掌兼得,天下又如何能有这般好的事,干脆大家一道等死算了!”
这番怒骂,还把“死”字挂在嘴边,刚还据理力争的诸位朝臣懵了下。
李世民还在发火,“世家手中究竟有多少金银财宝朕心知肚明,别说你们这辈子享乐不完,就是子孙十代的荣华富贵也有了!但诸位要知道,攥再多的钱在手里,那也得有那个命享才行!”
这话说的不可谓不重,李世民将那个断子绝孙的血淋淋真相撕开摊在所有人面前,逼迫大家不得不去正视。
一干朝臣摇摇欲坠,脸色难看的犹如吃了几斤砒-霜,仿佛下一刻就能直接昏死过去。
李世民见火候到了,又稍稍收敛了脾气,语重心长的劝道:“少一成还是少两成说到底便是利的多寡,于尊卑之上无甚区别。朕留一成维系了世家仕族的尊贵脸面,诸位爱卿也要懂得见好就收才是。”
无人说话。
朝堂上一时针落可闻。
正如李世民所言,一成还是两成在尊卑这一事上没有任何的区别。只要仕族与平民所交的税不同,那就是仕族的“尊”,仕族依旧在平民之上。他们以尊卑去要挟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给了他们面子,再要论,那就是在争利益的多寡,而不是论尊卑了。
李世民将事情的本质拿捏住了,且还明明白白的说了出来,一时间就叫朝臣们所有的私心都无处遁形。可真要反驳,他们又反驳不出“仕族占的利太少了”这种话,毕竟这种即便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话也难登大雅之堂,与他们平时挂在嘴边的“节俭”“淳朴”“戒奢戒躁”等完全是背道而驰,他们不可能将其宣之于口,否则脸都要被打肿了,往日所有的行事也都变成了个笑话,颜面尽失。
这一刻,朝臣们委实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憋屈感,想反驳都找不出反驳的点。
最后,朝臣只得答应了仕族比平民少交一成税的事。
为免节外生枝,李世民趁热打铁,当即便叫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之后通过,由尚书省宣告执行。
这事直观上说来和百姓没有太大关系,毕竟是针对仕族的,百姓们听了旨意只觉得陛下真好,天幕说的不好的事陛下都愿意改正,是个好皇帝。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百姓们暂时预想不到这道圣旨背后他们能获得的一些潜在利益。
而事情尘埃落定,李世民那一颗忐忑又激动的心才总算是安定下来,浓重的喜悦涌上心头,叫他的鼻梁都不禁有些发酸。
他惦记了那么多年的事,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效!而且事情还比原先预想的要顺利、效果也比原先预想的要好!
感谢天幕!
若非天幕提前透露世家仕族的悲惨结局,他又如何能这般顺利?!
心情大好的李世民继续和朝臣商议其它事情,途中顺便处理了最开始跳的最厉害的那个臣子。
能说出那等对平民百姓太好、毫不知悔过的话,做出最后大半朝堂都妥协而他依旧不愿意让步的事,李世民对他就再也没有了任何好感。
>
也算是个小小的杀鸡儆猴!!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