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而科举制到明清之时……】
后辈沉吟一声。
【元朝统治的时候,毫无疑问激起众怒,而朱元璋能成为276年天下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首先就是因为他最大程度地获得了儒生的助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在洪武三年(1370年)时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但不久又认为所取举人进士少实才,于是朱元璋宣布停罢科举,科举一停达十年之久。
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宣布恢复科举。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清朝大体照搬明朝成例,明清科举一脉相承,达五百多年。清朝有不少像科举这样照搬制度的地方,所以谈起历史,通常将明清也放在一起来说。】
【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而一提起那时的考试内容……我们会不约而同想到‘八股取士’。不过这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
而在这之前,明初的时候还没有这么严重。不过在加强思想早在明朝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端倪。
首先,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
另外,朱元璋还剥夺了《孟子》的地位,下令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要知道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就已经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除此之外,朱元璋他还授意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删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八十五条,都是《孟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1]
……
*
秦。
其实,到这里,嬴政还很平静。朱元璋这样的做法,也是从思想上下手。但凡从此处下手的,就没有不狠的。
就像后辈历史上的他,如果真的会‘焚书坑儒’,那么那另一个自己最终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并不奇怪。
也并不难理解。
但是嬴政自己,现在并不会再这样做了。不会再重复这样的蠢事了!
经过这些场天幕之说,见过这么多天幕提到的后世,不得不说,他也确实最喜欢唐。
他喜欢大唐的盛世。
唐太宗,确实了得。
有这样的人在,有他那帮臣子在,谁会不喜欢他手下的大唐?
嬴政自然也不意外。不过他作为帝王,看着自己的臣子们对着李世民和他臣子创造出的‘贞观之治’眼中流露出的艳羡,心里不是滋味。他知道自己忠心耿耿的臣子们也想跟着自己一起创造大秦盛世,同大秦一起流芳百世,像唐太宗和他的群臣们。
……哪有那么容易。
但是,这同时也是一个方向。
哪怕唐太宗他们那样的盛世短时间内在他们这一代做不到,那就后代吧,子辈、孙辈、子子孙孙……
他的后辈里,总有人是能做到的。
当然,前提是,大秦能活那么久。
嬴政深吸一口气。
……
而到此处,诸子百家的众人也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是深受其害的人。但凡统治者认定一家以后,那么其他家就会沦为陪衬。在儒学独尊以后,他们以后儒学会就这样一直下去,
“怎会如此!”一怒之下拍案而起的人,除了他们儒家外,其他学派的人也不在少数。
就连那些大秦的臣子们也是如遭雷轰,在场的就没有人不惊诧的!
不过,后辈说在后世孟子被尊为‘亚圣’,当时他们是又惊又怪,谁会想到最早会出现是在元朝。到这不是重点,真正让人在意的是,朱元璋这个明朝的开国皇帝对儒家这样肆意改动!
删去他们儒家思想的精髓。简直是——
还这样对先贤!
‘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
哪一样是他们这些儒家弟子,能受得了啊?!
其他学派的人也不由骇然!
如后辈所言。
孟子‘亚圣’的地位早已经在此之前确定,并且在几千年后还在传颂。
纵使孟子不能超越孔子,可在读书人心里地位也超然。
那明朝应当也不例外。可谁也没想到,孟子之说居然被这样打压。
从汉开始,儒家思想进入政治舞台后,历经百千年生生不息。有些先贤的话语意思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统治者们动其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这朱元璋动的是孟子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啊!
这可是儒学精髓啊!
……
*
唐。
李世民神情严峻:“……这明朝……”
他斟酌着话语,“行事作风颇为雷厉风行,恐怕也容易生乱。”
他委婉道。
李世民的话何止是委婉。
打仗的时候,朱元璋这样的作风自然没的说。只要作为指挥者的将军指挥不失误,也没有什么意外,那么这样的军队就是指哪打哪儿,效率极高,在战场上一定是最让敌人害怕的军队,说是所向披靡也不为过。
但是这是统一思想啊,改变人的思想啊……
跟
打仗能一样吗?
而且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后辈也说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儒生,那么,儒生的力量也是不容小看吧。
怎么敢的啊,还是开国皇帝呢,刚上位就这么直接动人家命根子?
饶是李世民也不由头痛。
简直太乱来了。
就是强权能压下所有声音,可分歧的人心到底控制不了。难道还能把那么多人都杀个遍?
“……”
说不定还真有可能。
一想到对方真有可能杀了个遍,一想到这儿,李世民还是没忍住叹了口气。
不知道那明朝后面的继位者是个什么样子,但是单看这位开国皇帝这副说一不二的样子……如果明朝一直继承这个作风的话,不难想象明朝的腥风血雨。
明朝,不,不管是哪个朝代,在刚刚建立以后,最重要的是应当是修生养息啊。
汉是如此。
唐也是如此。
……
汉。
刘彻自己挺冷静的。但是他的臣下们可没有。
“怎会如此?!”
他们望着自己还没整理好的有关儒家的资料,一时间呆愣住。
这里没有那么多儒家的人,有,但是不多。
刘彻就是再嫌麻烦,但是在天幕上得慎之又慎。
纵使朝中不少大儒,但是他并不信任。
原本他是想邀请董仲舒的,这位大儒名气在外,哪怕是他对对方都存有尊敬。再加上天幕所说……刘彻甚至还特地在前些天去听了他的‘君权神授’‘天人三策’。这一趟一方面确定了后辈所说果然不假。可另一方面……他还是没有邀请对方。
当时的他,听对方将治国与那些‘天人感应’,听来听去,思来想去……然后就忍不住想到后辈历史上自己未来太子怎么死的。
还不是跟巫蛊、跟那些玄乎之说扯上了关系。
此刻还年轻的刘彻,可以很冷静地审视后辈历史上的自己。
巫蛊之说的盛行,与另一个自己之前确立的国策是绝对有关系。
那可是他宝贝太子啊!!!
虽然他现在的大宝贝还没出生,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心疼!
如果问他,是想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还是想要太子平安长寿?
那他的回答必然是:选择太子了!
前者有后辈亲手掐断了念想,还有那来自千年之后的嘲讽,被这么下面子,刘彻是真的受不住!但是也不是不能忍,起码还有个秦始皇垫底,让他不那么狼狈。
更何况,他还挺能活的。他的寿命超过了那秦始皇嬴政,还有唐太宗李世民。
但是他宝贝太子呢……
“……”
白发人送黑发人?
不!听不得,他现在听不得这些!
膈应得很。
……
他邀请的人里,还是有那么几个可信的诸子百家
的弟子过来。当然,他所说的‘可信’,是指对方全部,包括家人,老师,还有邻居……总之对方所能接触到的人,都被牢牢掌控在他手里。
如此,才能放心把天幕这样的顶尖秘密分享给他。
到他这个时候,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后人们已经少多了。比不得先秦各学派打架,也比不得嬴政那时候。
现在这些各学派的,能涉及到一点都能算孤苗苗了。现在能找到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找到他们,也不知废了朝廷多少功夫。
这些人里头,有些年纪尚小,听祖上传下来的话对此一知半解的,到底还是沉不住气,偶尔说话的时候还是露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蛛丝马迹;
有些则是已经年纪大了咿咿呀呀说不出话来可年轻时那也是露出锋芒过……
可还是有些人,藏于山野都阻挡不了身上的闪光之处。
他们是诸子百家真正的传人。他们在这里,有的不愿意为官,有的是很难当官。
当然,刘彻要找的,也正是这些人。他需要他们。
而刘彻找他们的原因很简单。
先秦老祖宗们的智慧不能浪费。
让他们知晓天幕的原因也很简单。
——看看,你们能不能为大汉创造更多的价值。
儒家,是可以的。
后辈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光是儒家,只是儒家,那是不行的。
后辈的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短时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时间一长,儒家思想固化了,那得什么顶上呢?
而在他们大汉本朝。
其他不说,按照后辈历史上“独尊儒术”的说法,儒应当是重中之重,一切都要以儒家为准。但是,光是在汉律里,就不能否认法的作用,里面除却儒的思想还有法的思想。
汉律,是儒家加法家思想的结合,不能说里面没有法家思想,也不能说构成汉律的法家思想在其中不起作用。
……
【而明朝最富有盛名的八股文呢?
历史上,对它的评价全是负面。
可以说,它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
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明史·选举志》说是朱元璋和刘基订立的八股文。顾炎武则说始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更有人将其源头远溯至北宋经义。八股文形成过程很长,大约定型于明朝中叶成化年间。
不过它起源还是挺久远的。可以追溯到唐宋。唐宋的时候已有其雏形。
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唐朝先采用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后来改用笔述回答经义,这就叫做“墨义”。
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应试举子的负担,于是废考经义,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的合称之内,试题亦取自《四书》中的文句,也因此,所以,后来的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
到元朝仁宗延祐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个叫王充耘的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于是举子考试都以八比体式作文应试。】[2]
……
……
……
“……”
众人不敢喘上一声。
后辈说得详细,他们却每个字都听得如针扎。
坐不住。怎么能坐得住?
好久,观众里才有人惶惶着胆寒出声:“这岂不是都给人限制死了?”
“这朝里,选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想要的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
把所有的,都规定好,那么剩下的还有什么?
不能想。
越想越会害怕。
……
宋朝以后那些,都基本研习宋朝的模板。
在宋朝,想当官,就得考试,就得按照官府说的做。唐朝尚有一些其他可能,但是宋朝那是绝对行不通的。
还有那些考试内容,宋朝考的那些……是现在直播间里观众里无论如何都想不通的东西。
而到明朝八股文的出现,观众们更觉得离谱了。
他们琢磨着:这东西,一不能治国安邦,二不能建功立业。
这八股文学来,似乎只是为了做官。就连让人填饱肚子都做不到,岂不是无用至极。
但是……照后辈所说,这制度存活了那么长时间,那么长的时间里都这样。也就是说,后世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这样的限制里。
那生活在当时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样的已成了一潭死水的科举……真的还有存在必要吗?它到底还要活多久。
一想到后面还有个清,他们就头大。
原先对科举制赞不绝口的他们,此刻因为这破八股,耐心将尽——
这东西,他们是真的一点都受不了!
……
可受不了的岂止是直播间现在的观众们。
岁寒生也受不了,他叹着气:
【明的科举取士,给知识分子、读书人在思想上套上了一条紧箍。八股取士已经算是一种十分严酷的制度,在加强封建统治阶级是一项好用的道具,也确实得到了加强统治的一定效果,但却给社会带来了满身疮痍,给国家民族带来了灾难。】[3]!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