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刘彻翻看一下先前的记录。
虽然后辈只是在最后的时候,对自己在位时的政令作以总结,可到底还是简单说了一下。
虽然分摊下来,轮到推恩令的部分并不多,可即便是寥寥几句,他对那推恩令也到底心里有了数。
“确实可行。”
刘彻琢磨着。这推恩令确实比较的实用。特别是在诸侯王势力比较壮大的时候。
虽然经过文帝和景帝的举措,诸侯王的势力削减了许多。可到底还是有问题的。
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
而推恩令是比较温和的削弱了。
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
改为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用来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以他的眼光不难看出其中问题,嫡庶是其次,主要还是削弱他们力量。
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不难想象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会越来越小,这举动会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这样,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
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可以慢慢回收诸侯王的土地,又避免太过激进,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1]
当然。
其中,这举措主要还是偏向于郡县制,毕竟收回的土地最后还是被收回郡县之中。而且这方案实施落实的话,也需要种种条件。否则也容易出错。
对这些诸侯王有了解决方案,刘彻心里的大事也解决了一件。
心情大好。
意满离。
他正要合上竹简,落在某一处的目光忽的一顿。回想着刚才听到天幕的话,刘彻脸色又黑了。
那后辈之前在说罪己诏的时候说他什么了。他们可都记着呢。
[……而此时国库空虚,又因为先前卖爵位敛财以至于吏治腐败……]
而后辈说这太宗什么:
[他还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巡察全国,考察风评;
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
另又……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
可恶。
刘彻盯着手里竹简上记录下的后辈说起汉时的话,又看了刚刚呈上的唐时太宗部分……
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
这不就是
在拉踩他?
用他的吏治腐败衬托对方的吏治清明。
但是!
未来的他这样做,明明也是有原因的!
刘彻看了看[国库空虚],又看了看[穷兵黩武],一时间沉默了。
不就是没钱嘛。怎么这样啪啪啪打他脸。
他勉强挤出个笑,“这后辈到底有完没完!”
对这太宗,能不能别老是夸了!
那太宗既然也是被骗了,就快说啊,一起乐呵乐呵!
再这样夸下去,他臣子都要心动得恨不得过去投奔了。其他臣子听‘君臣同心创盛世之始’,是如何的羡慕嫉妒,如何的以期待的眼神看向他。
刘彻……假装看不见。
但是!
看着霍去病也一副精神奕奕,非常感兴趣的模样。
刘彻酸,就是非常的酸。
要真跟对方同一个年代,他确信他们大汉的大将军绝对是要第一个心动跑路。
可恶!
这怎么行!
他猛咳一声,震声道。试图在这时发条弹幕:
【那太宗皇帝到底是怎么被骗的啊!】、
人,总要有点黑历史。毫无疑问,他跟始皇帝都栽在了这‘长生不老’上,纵使后辈先前说着太宗不太一样,其实他也是不信的。
——怎么会有人对长生不老没兴趣?
纵使将信将疑,可是还有个秦始皇在前面顶着,想想一旦成功了,那可就是超过了始皇帝!
谁又能不心动?
他不信!
“这后辈不厚道!?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刘彻急得直拍桌案。
都是被点名的被骗的千古一帝,怎么能厚此薄彼!
……
*
激·情过去。
那一堆史料岁寒生念着念着自己都要困了,在突然飘过的弹幕前他精神为之一震。
果然是他的老观众了。
深谙他那欲抑先扬的套路。
是的,同先前一样,太宗的黑历史他这就要说了。
当即,那惊堂木便是一拍。
“太宗纵使是再完美,他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他犯过许多错,又一次甚至想恢复分封制,然后在群臣的大规模反对下,就此作罢。这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毫无疑问,在子女问题上,特别是大儿子李承乾上,他犯了错。”
“所以——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后,唐太宗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痛定思痛以后,对现任太子更是严加教管。
晚年李世民更是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1]
“他犯了什么错呢?”
“如果硬要说的话,那就是李世民对孩子们太过宠爱。特别是长孙皇后所出的三个皇子,除却李承乾自己外,还有四子李泰,和九
子李治。
而且他虽然宠爱太子,可是对其他孩子的宠爱一点也不少,特别是李泰和李治,两人宠爱只比李承乾稍稍少一些,可也令人惊讶了。同室操戈,明明在他未即位前自己已经感受过,可是这样的事在他的孩子身上甚至愈演愈烈——”
“甚至他的那些,因此事无辜被卷入的皇子公主们,也不少。”
“这其中,怎么可能没有问题?”
“好了,来说说李承乾吧,这位同刘据一般,同样悲催的太子。”
……
*
“我……我,儿子,儿子——”
众人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的时候,李承乾一惊之下扑通一声跪下。
李承乾听到‘谋反’的时候脸色‘刷’的一下,顿时一白。
可纵是他反应再快,也无甚大用。
他跪在地上,想辩解的话含在嘴里,无法说出口。他甚至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他怎么可能造反啊?
他最是崇拜父王了!听到父王的功绩被世人称赞,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有反心。更何况,对手是父王的话,他又怎么可能会赢?他哪有这么笨。
如果说这话的不是天幕后的后辈,他李承乾听到后只会斥责这人不安好心,离间他与父王的父子之情,其心可诛!
可!可后辈这样信誓旦旦地说,分明是在后辈的历史上,他真的这样做过!
可这怎么可能呢!
饶是他李承乾想破脑袋,都想象不到他居然会有谋反的一天!
身为嫡长子,他要什么没有?又怎么可能会谋反呢?
他吓得一时间脸上失去了颜色,只得眼巴巴看着自己的父母,期望他们的信任。
“……”
秦王夫妇一时愣神。两人对视一眼后,到底还是秦王妃有了动作。
秦王妃慢慢抚平拧起的眉,表情重新恢复平常模样后,便弯腰亲自扶起他。
“先起来。”
李承乾泪眼汪汪,心里特别委屈,不自觉便向最亲近的母亲撒娇起来:“孩儿没有、真的没有——”
倘若连父亲和母亲都不信任他……
他心里苦涩。
“嗯,没有没有。”
秦王妃替他擦擦脸,一边应声哄他。
儿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当父母的怎么可能不清楚?
他们听着也觉得意外。也不知道后辈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只得心里叹气。
……
谁也想不到会出现这种变故。
众人面面相觑。
尔后,整个室内一扫先前的热闹,变得鸦雀无声起来。天幕上后辈说话时,也再无其他声音。静谧的室内中只剩下几声抽泣几声轻哄。
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余臣子回归先前的事上,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天幕之上,继续抄录。
可到底是思绪乱了,
心乱了。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所有人心头都冒出疑问。
小殿下的为人大家也是清楚的。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人品却佳。父母又悉心照料,以自身作则。老师也是名师大家,可就是要求颇多的名师大家对小殿下也是赞不绝口。
可以说,小殿下这样已经是很合格了。
所有人都对他寄托希望。
可、可谁会想到——
未来的殿下会、会——
哎。
糊涂啊。
何至于此。
千言万语,全部化作一声叹息。
……
天幕道:
【李承乾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从身份上,看看他有多尊贵。】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
有人认为“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赐。】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此时李承乾的还在襁褓里,就被封为恒山王。
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
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年,李世民又将李承乾侍读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中山王府的功曹。】[2]
【长孙家有多牛?
单看先前所说的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就能说明问题。
而长孙无忌的同母亲妹妹,秦王妃,长孙皇后。虽然她去世得早,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却也有自己的谥号——文德皇后。而后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3]
听到这里,所有人面色一白,视线控制不住地落到上面的秦王妃身上。
李世民更是蹙紧眉头,攥紧妻子的手。
李承乾愣了愣,也不为谋反哭了。比起那那虚无缥缈的未来,他更恐慌忧心自己母亲。
他不依不饶地靠近秦王妃,张张嘴眼泪又下来了:“母亲——”
秦王妃长孙氏居然是所有人里最平静的。
她叹了口气,同时安抚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而后她又向群臣示意:无事。
到底是秦王的家事。
众人察觉无碍后,便把目光移开,只是在心里头忍不住琢磨起名医来。不管怎么说,在民间搜查看看有没有名声在
外的医者吧。
到底有些不放心。
天幕还在继续:
【而二人的父亲,长孙晟——
大家还记得UP主之前提到的隋文帝把突厥打得落花流水吗?那时候,隋文帝听从一位臣子的建议,那个臣子就是长孙晟。
长孙家族本身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长孙晟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在军事外交上也颇有建树。
当时,长孙晟长期处理隋与突厥的关系,曾使计分化突厥,对突厥分裂有极大贡献。突厥之内,对长孙晟非常敬畏,听闻他的弓声,认为是霹雳,见到他骑马,认为是闪电。因此,长孙晟家得到霹雳堂的称呼。[4]
按照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器重,加上妻子长孙氏,长孙家在李世民的心里是很重要的。
而之前在李承乾身上的举动——
很明显,这是要继承太宗皇帝与长孙皇后,要太子和长孙氏关系更加密切,乃至于彻底绑在一起。在李世民的眼里,那么多的孩子里,只有身为太子的李承乾有这份殊荣和职责。由此可见众人——特别是他的父皇李世民,对他的期待。】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称他“早闻睿哲,幼观《诗》《礼》”。】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亲自为老师立碑。】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这个时候,他12岁。已经开始要承担大任了。】[5]!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