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者, 祖为赵人, 大父徙咸阳, 汉兴徙云中。
其父赵禹事魏尚。尚为云中守, 禹为功曹, 府中皆称勇。景帝时从尚征,卒于战。
嘉聪慧,少好学,有勇力。
景帝后年, 匈奴屡犯边,嘉率乡人击胡, 杀虏多。上闻, 褒之, 赏百金, 征郎官。景帝末, 以功补沙陵县尉, 从军征,得须卜氏首级。
景帝崩,武帝立, 嘉以县尉升步兵校尉。
建元二年, 匈奴侵雁门, 上使五营出, 设马邑围。嘉至马邑,率步骑三千击匈奴,斩首虏两千。战大捷, 嘉爵少上造……
以上一段记载,出自史记循吏传。
文章中详细记录沙陵侯赵嘉生平,重点记述他多次率军出征,北击匈奴,南下百越,西征大夏安然,为国朝击败强敌,开疆拓土。
后世人研读这段历史,常将赵嘉同魏悦、李当户、曹时和韩嫣并列,赞誉其功,言其实当流芳百代,彪炳史册。
除战功之外,文章对赵嘉的治政能力也做出肯定。
主要举其任太农令期间,举贤任能,推行嘉令,使得国家粮食丰产,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的程度,贯朽粟陈亦无法形容。
各种史料都予以佐证,在赵嘉任职期间,汉朝的国库和汉武帝的私库都富得流油。
财政富裕,对外征战自然底气十足。
每次朝廷征兵,青壮皆十分踊跃,归降胡部更是削尖脑袋。征安息一战中,辅兵随扈数量达到正卒的五倍,多数自备战马武器和干粮,挤进名单就能上战场。
取得大捷后,朝廷张贴告示,向愿意迁移的百姓承诺,随大军往新郡,丁男丁女授田百亩,免三年税赋。
类似的记载,在汉史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尤其是汉武朝的史书,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足见这段时期开拓的版图究竟有多大。
文章的末尾,太史公对赵嘉再次肯定,赞其社稷之臣。
这样一篇循吏传,算不上多么出奇。
汉武朝群星闪耀,文武荟萃,以战功封侯的官员,俱有过人之处。赵嘉的确战功彪炳,治政能力非凡,但是,放到一群歘歘放光的星星中,未必是最闪耀的一颗。
奇怪之处在于,后世的史学家研究汉武朝历史,总会将他单提出来,绞尽脑汁,遍查史料,耗费数十年时间,专为弄清一个谜题:这篇文章是否真实,有没有被人工进行过删改。
乍一看,这个问题简直荒谬。
太史令亲历盛世,所著史书原件现藏国家博物馆。因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西亚、中亚、东欧乃至印度等国家地区研究历史,都会以其为参考。
别的篇幅都没有问题,为何单说赵嘉传有假?
一切的起因,是源于对太史令司马迁墓的一场抢救性发掘。
在发掘过程中,学者们发现,墓中除了少数象征身份的器皿,尽为太史令生前所著简牍。其中一篇,正是引发这场争论的《赵嘉传》。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和馆藏无异。
引起争论的,是穿-插-在其中,一段关于赵嘉为人严酷,行峻法的记载。
按照这段文字所述,赵嘉首创“凌-迟”之刑,奉法不避亲贵,宗亲皇室亦惧。
其与郅都、宁成、张汤等颇善,郅都去世时,赵嘉亲往祭拜。张汤获罪,赵嘉当殿直言,将诬告之人送入牢狱,重审其罪。
郅都号称苍鹰,列侯宗室见之侧目,属汉初酷吏典范。宁成手段非常,令宗室豪桀惴恐,也是酷吏界的标准模板。张汤与赵禹编纂律法,属执法从严的典型代表人物。
和这三位交情莫逆,还是“千刀万剐”的首创者,说赵嘉和酷吏不沾边,委实有些站不住脚。
对比史书藏本和随葬竹简,学者们都是一个头两个大,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说原本为真,赵嘉就是循吏;以墓中竹简为准,赵嘉就向酷吏无限偏移。
实在无法定论,就只能一边继续史学界的争论,一边将发掘出的竹简和史书原件摆放到一起,到底真相如何,由观者自行评断。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