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揭开,是冉佳怡熟悉万分的府城面铺。
几年的时间里,冉佳怡已在府城开了两家分店,三家店的生意都不错,一年下来能赚不少钱,虽然花销大了点,可也能存下不少。
具体原因,冉佳怡铺子里的面的水平其实只能算中等,她凭借的就是自己极其鲜美的调味料。
这是她根据现代吃惯了的美食,亲自尝试出来的配方,一碗面里只需要放一点点,浓郁的香味就会引得人垂涎欲滴,给人带来的享受远大于一碗素面。也是凭借着这个秘方,冉佳怡的面铺初来乍到,作为新店短时间内在府城站稳脚跟,并迅速衍生出两家分店。
于是,其中第一家主店依旧是原主亲自照看,另请了两个跑堂的,她每日只需要算算账,招待一下客人倒也轻松,另外两家分店则分别交给了当年的两兄妹。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两个瘦骨嶙峋的兄妹俩如今都长成了俊男靓女,并且因为跟在冉佳怡身边多年,见惯了铺子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被派出去掌管一家店面时也表现得游刃有余。
当年冉佳怡承诺的话,她没有忘记,在确定两兄妹能独当一面,照顾好自己以后,冉佳怡就亲自带着他们去府衙消除了奴籍,自此后他们也是自由身,赚下的钱都是自己的,身家自由也都是自己的。
对此,冉佳怡并不觉得自己亏了或者怎么样,当初的承诺是她自己亲自许下的,并且因这个承诺,两兄妹在这几年间可以说是对她真心以待,帮助她良多。
如今,冉佳怡不过投桃报李罢了,更何况两兄妹恢复了自由身之后,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帮着她管理两家店面,比起过去非主非仆的样子,还是如今如上下级、又如朋友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
冉佳怡当初在的时候,因为三个孩子年纪都不大,她不放心,每隔两个月总是要回去瞧瞧,担心孩子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受到了委屈、或者遇到了困难。
但是随着冉佳怡离开、原主归来,三个孩子也在慢慢长大,直到年长到能照顾好自己。
一如冉佳怡当初所预料的一般,三个孩子在读书上没有大的进益,不是不够努力、不够用心,只是天然的、仿佛缺了读书的那根弦一般。
冉佳怡当初在的时候没有强求,原主回归后更是放任自流,总归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个孩子在读书一道上没有成功,也不代表在其他的领域不能有所成就。
老大学了几年读书,只认识了基本的字,四书五经一窍不通,但是于算学上去颇有自己的见解,一手算盘打得贼溜,便是有经验的老掌柜也算不过他。
有着这门强大的技艺,老大成功在一家客栈找到了谋生,短短几年硬是从一个小伙计上升到了铺子里的小管事,眼瞅着还有继续往上升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的日子不会差了去。
-----
老二没有老大的好头脑,当时冉佳怡给他找的是木工学徒,他一门心思憨厚,被送到师傅手下后,就跟着师傅一个劲练习,因为性子过于憨厚,倒是被同样沉默寡言的师傅看重,学到了不少不外传的独家手艺,慢慢的也能自己打些家具。
一开始只能打出最简单的,但老二一门心思尽花在了木匠活上,几年下来倒颇有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那一手经雕细琢的好手艺在十里八村都是出了名的,不少人家会主动找上门。
前面两个孩子小时候受过不少苦,因为过过苦日子,才更为珍惜后面能自己奔出路的日子,靠着那一点点的天分、加上九分的勤奋苦干,才有了好的去向,比起两位兄长,老三就远远不如了。
同样是读书,同样是天分不好读不进去,但前面两个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即使听不懂也会打起精神听夫子讲课,四书五经没学会,可三字经、百家姓里面这些常见字都是认得的,基本的道理也都知道,但老三就不一样了。
他也就在刚出生后过了两年苦日子,偏偏这两年的时候他没什么记忆,等到后来长大了,便是一家子都捧着他的时候,缺少对贫苦生活的担忧和敬畏,对自己的要求就放松的多,不过读了一年书,常见字都没认全,就吵着闹着要回家。
如此这般,没有人在后面哄着劝着,冉佳怡在的时候什么样、原主回归后还是什么样,基本由着三个孩子的性格发展,读不来书就送去学手艺,只要不长歪了就行。
偏偏这孩子学手艺,也不是个能苦下心来的。
当下的师徒关系,不如后世大班老师那般随意,其实颇有一些严谨,当了正经的学徒,那可是学了人家吃饭的手艺,不管是不是祖传吧,日后都是要给人养老送终的,因此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也是因此,没有血缘的关系、却有着血缘的要求,有些师傅对学徒的态度就十分恶劣,几乎是当做免费的打下手,不仅要伺候衣食住行,日常打杂孝敬的要求着实不低。
老三偏偏是个在家被宠惯了的、受不得气,从私塾出来后接连换了两家做学徒学手艺,都没处好关系。
第一位师傅那还可以说,师父过于严苛受不住,等到第二位性子温和些的师傅,就看得出来,这三儿子是个不服管的。
只是这么两位师傅那儿光顾一圈,老三在镇子上的名声也坏了,没有师傅再愿意收下这样的学徒。
宋家人也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可能是不在乎,也可能是打着别样的小算盘,竟然打起了冉佳怡这边的主意。
他们极力怂恿,硬是将老三送到冉佳怡面馆这边来帮忙,打的什么主意不言而喻。
原主经历过之前那么一遭,心早就又冷又硬,不是小儿子在跟前说说好话、尽尽所谓不值钱的孝心就能被打动的。
宋家非要把人送来,她也没拒绝,而是往其中一家分店一扔——从跑堂小二学起。
-----
这个小儿子在宋家,那是爷奶外祖爹娘护着,两位兄长宠着,未曾受过什么苦,因而性子才会有些骄纵受不得苦。
开始被爷奶亲爹送来府城这边,他还挺高兴的,府城毕竟比小镇上繁华不少,刚来时,每一天都恨不得天天往外跑,兴致勃勃觉得自己长了见识。
这幅光景持续不过十天功夫,就彻底被店里繁重的杂活琐事缠住了脚步,每日里醒来干活、下晌恨不得就回去躺着,再没了出去闲逛的心思。
原主将一切看在眼里也并不着急,大小伙子,只要不遇上天灾**,就是出去卖苦力都能养活自己。
乔四娘的心没多大,经营着府城的三家铺子,有着稳定的进项,她就满足了,对于自己的以后,她也打算好了。
经了上辈子那一遭,原主对男人是彻底没了任何念想,也不想着另外找一个,实在是被吓怕了,即使偶尔有孤寂的时候,但只要一想到丈夫对妻子有完全的支配权,她就觉得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与其找一个不知靠不靠得住的,她宁愿自己一人过一辈子,总好过以后担心受怕。
那么,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养老。这年头讲究一个养儿防老,但乔四娘谁也信不过,靠山山倒,总得靠自己才行。
她仔细考虑过,手头的三间铺子,其中一间是准备留给三兄妹的,算谢谢这几年互相照应的谢礼,另外两间,一间她要留着保障养老,另外一间给三个儿子一起经营,当然,这也得等她百年之后,但总得从三个里面挑一个合适的,将来不至于把好好的店给开倒闭了。
因为这层没说出来的小心思,在一开始小儿子过来前,乔四娘难免有几分期待,期待这个儿子能真正懂事、撑起来。
但凡有一点上进心和恒心,不轻言放弃,她亲自带着,总能守好一间铺子,但偏偏这个儿子心性不行,她舍不得铺子,只得放弃。
至于另外两个儿子,老二一心埋头在木工活里、显然不合适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倒是老大长袖善舞,只不知能不能看上这么一个小铺子。
但乔四娘到底还年轻,说这些都为时过早,小儿子不适应受苦受累的跑堂生涯,乔四娘不愿意留下他们白吃白喝,很快把人送回宋家。
宋家这边,宋父宋母年事已高,很多心思也在变化。
当初老四没成家前,宋父宋母最为倚重这个四儿子,自觉贴心,比其他几个有了媳妇娃的三个儿子好得多,只是,等宋家四郎成婚后,一起又都一样了。
亲情总是这样,在有了自己的小家后,大家就得往后排。
对此,宋父宋母表示很委屈,辛辛苦苦将四个儿子养大、给他们娶妻生子,操劳一辈子到最后发现被辜负了的感觉。
没了亲情关怀的笼罩,宋父宋母反能更客观评价四个儿子对他们养老的帮衬,然后不得不承认,四房人里当初的大房如今最有能耐。
这个能耐当然不是指他们一辈子埋头在田地里的大儿子宋大郎,而是因为大房有三个出色的孙子,将来,每个孙子给一口饭都够他们二老安安生生活到老了。
所以最后兜兜转转,父母还是决定跟大儿子过,在乔四娘看来也是一个笑话。
每每想到这处,乔四娘就由衷感谢那位所谓委托者,并没有顶着自己的壳子委曲求全,不然,她给二老养老、怕是得憋屈死。:,,.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