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其他类型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 32. 第三十二章 。

32. 第三十二章 。(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七十年代甜媳妇儿 红楼之朝阳丹凤 真千金阴阳怪气又超强 漂泊技利镇 帝尊绝宠:腹黑小魔妃 快穿宿主总是冷静的超额完成任务 狂龙出山,我有七个仙女姐姐 八零炮灰亲妈不干了 快穿世界吃瓜第一线 三观正常的我不适合同人RPG

朱元璋与朱棣被气到双双吐血, 却不是喊太医的时候。

本集影像尚未结束,他们必须撑下去。想要先惩治罪魁祸首宣泄怒火,但又找不到喊打喊杀的对象。

此时, 朱元璋与朱棣都冒出了相同的念头。

怎么就没一个人在土木堡之变杀了王振与朱祁镇, 不让他们祸害大明而另选新帝呢!

朱瞻基不会只有朱祁镇一个儿子吧?

就算朱祁镇是独子,也能从藩王之中过继儿子继位。

不过, 两人皆知这只能是狂怒后的暴论, 他们都不会如此天真,清楚这种方案的可实行性极低。

尽管只听咕咕讲了土木堡之变相关内容,没有获知更多英宗时期朝堂势力分布细节, 但可以看出宦官王振掌权后一时无人争锋。

文官也好,武将也罢, 没有出现权臣与王振抗衡。

弑杀王振与皇帝, 将此设计为两人互斗而死的结果。又在瓦剌大军压境之际,当机立断拥立新君。

绝大多数朝臣都做不出来这种惊天之举。

在土木堡之变没有发生前, 大军众人的怨怼之气没有达到顶点, 岂会做出形同谋反之事。

不成功就要被灭九族。

等到惊变发生,明军被瓦剌奇袭时,再谈后悔却已经晚了。

隔着一面水镜,是隔着遥不可及的时空, 那个大明已经发生的历史无法更改。

水镜的出现是一种示警。

让人时刻不敢忘后世之痛,保证这个世界不会重蹈覆辙。

如此想着,朱元璋与朱棣的心情更加不好了, 完全没有被自我安慰到,更加心如刀割的疼。

朱祁镇将亲征视作儿戏,是崽卖爷田心不疼。大明不是他一拳一腿打出来的,哪能知道立国之难, 治国艰辛。

皇帝被俘,世上最有名就是靖康之变。

后世史书,恐怕要把土木堡之变与靖康之难相提并论了,大明因此也有了洗不去的污点。

朱元璋与朱棣一言不发盯着水镜,精神高度紧张地看着后续。

已知被俘父子档宋徽宗与宋钦宗引发了北宋覆灭,那么朱祁镇被俘后,大明会踏上相同的悲惨命运吗?

水镜:【让我们看看土木堡之变的后续。此时,大明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每一步的选择都关乎亡国与否。

八月十五,土木堡惨败,大明的皇帝被瓦剌方面俘虏,二十多万主力军被坑杀,随行官员死伤惨重。

八月十六,消息在夜晚传回京城,从西长安门入报。

京师戒严,朝臣紧急集合商议怎么办。

皇上被俘,主力军几乎全灭,京师不满十万守军,要怎么对抗来势汹汹的瓦剌军?

首先定基调,朝廷是战或逃?

哦,用文雅一点词汇,是不是要迁都。

这时,有人提议南迁。

礼部尚书胡濙当即否定,他表示永乐帝把皇陵定在北平,就是让后代不再迁都。

兵部侍郎于谦也说,谁谈迁都就要杀了谁,这是动摇军心。如今,应该速速招来勤王兵马,死守京城。

陈循,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非常赞同于谦的说法。

由此,朝臣们定下了留守北平的基调。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尚有疑惧。孙太后问太监李永昌怎么说。

李永昌表示,咱们绝不能学南宋。仓廪府库、官员百姓都在北平,怎么能一迁了之重复靖康之难。

这下,孙太后也不再动摇,有了留守的觉悟。由此,外朝与后宫的意见统一了。】

朱元璋与朱棣听到此处,终是能稍稍松一口气,幸而没再重复宋朝的逃亡。

没有逃,这该是一个好的反击战开端吧?

【八月十七,那一边的朱祁镇被也先带着去宣府城叫门了。

京城这一边,所有官员都知道了土木堡之难,很多人恐慌起来。

这天看到了从前线逃回来的残兵。他们血污狼藉,浑身是伤,不知道皇上在哪里。

中午,朝廷准备了一堆金银珠宝与绫罗绸缎,派出了使者去往也先营地,请他归还皇上车驾。

八月十八,皇太后孙氏下令召见百官,命朱祁钰监国。

可能有人问为什么是孙太后下令,因为宣宗朱瞻基留下遗诏,其中有一条“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其中的皇太后,指的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即英宗朝的太皇太后张氏,她在正统七年去世了。

其中的皇后就是朱祁镇的母亲孙氏,而今的孙太后了。

由此可见,孙太后有着一定干政权力。

对比太皇太后张氏活着时没有王振宦官专权,孙太后在对朱祁镇的约束上远不如前者。

话说回来,八月十八的群臣会议发生了什么?

那番场景被记录在《否泰录》中。

其撰写者刘定之历经四朝,宣宗十年的进士,见证了四位皇帝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

他写:“十八日,皇太后召百官入集阙下,命郕王权总万几。于午门南面见百官,始启事奉令施行,众皆谓行且即真矣。

数日内外汹汹不自保。已而,皇太后诏天下,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

这段话值得挖一挖细节,颇有意思。

我们已经知道,朱祁镇在出征前把一众大臣的建议都否决了。他没有立太子,当时只说让朱祁钰留守京城。

因此,孙太后命朱祁钰来监国没有任何毛病。

妙就妙在“众皆谓行且即真矣”。

臣子们都认同朱祁钰监国,并且让他“即真”。

啥是“即真”,就是从摄政或监国状态转而做真皇帝。

朱祁镇被俘,容易让人联想到雪乡二圣。

宋徽宗被俘虏后给赵构去过一封亲笔信。其中写“可便即真,来救父母”,也就是让他登基的诏书。

此处,我们不谈宋徽宗有没有写过这封信,但这封即真之诏的内容是被记载于史册。

无独有偶,早在《汉书·王莽传》中也有这个词。

其中说:“莽既灭翟义,自谓威德日盛,获天人助,遂谋即真之事矣……御王冠,即真天子位。”

“即真”就是登基的意思了。

话说回来。

十五日朱祁镇被俘,十八日有朝臣就提出了让朱祁钰继位的想法。

孤证不立,同一件事也出现在了当朝大臣陈循的《芳洲文集续编》,记录了一些大臣是提出了这个想法,但也有人不认同。①

对此,孙太后在当天有一道赦令,这里必须放原文,才能不去曲解。

《明英宗实录》:“皇太后敕郕王祁钰:迩者虏寇犯边,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命尔暂总百官理其事。

尔尚夙夜秪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众,钦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务,悉启王听令而行,毋致违怠。”

全文一字不提朱祁镇被俘。

当然,对此也可以理解。

这会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变了,皇太后不去提儿子的丑事。

尽管我们知道,当时的明朝臣子也都知道,所谓的“今尚未班师”,是永远不可能等不到大军回来的那天了。二十多万军兵都被朱祁镇与王振坑死在了土木堡。

这段文字里未提新帝之事。

不久之后,八月二十日,孙太后叫太监金英传旨,立朱祁镇的庶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着内阁开始商议。

留守北平的基调定了,太子也定了,监国的朱祁钰也定了。

接下去就是一系列人事调动,是为全面对敌,又何尝没有一番对空悬帝位的斗争。

大臣们不可能做皇帝,但是能选择自己支持谁。是被俘的朱祁镇?是监国的朱祁钰?或是只有两岁太子朱见深?

之所以会发生这番矛盾,说到底还是因为镇与钰不是亲兄弟。

问题根源回到了朱瞻基身上。如今的孙太后,不是宣宗的原配嫡妻。

朱瞻基的原配妻子胡善祥,是朱棣在永乐十五年给孙子选的皇太孙妃。

然后,大明朝的第一位废后在宣德三年出现了。

胡善祥做错了什么吗?

她没有。素来有贤名,但无过被废。

借口是要找的,朱瞻基说胡善祥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身体不好恐怕生不出儿子了。

当时,胡皇后26岁,朱瞻基30岁,完全可以再生育。

回头来看,胡善祥比朱瞻基多活了八年。

哪有什么身体不好。如果不是被废之后的心情苦闷,她必定还能活得更长一些。

借口就是借口。

同年,朱瞻基扶正了贵妃孙氏。

说起孙氏,她的父亲孙忠与朱高炽的岳母都是永城人。

这就有了孙氏年少被带入宫养育的契机。

孙氏被朱高炽的妻子张氏(即后来的太皇太后张氏)抚养过几年。

永乐十五年,选皇太孙妃。朱棣定下胡善祥为太孙妃,而孙氏只能作为太孙嫔。

朱瞻基继位后,宣德元年,孙氏立刻被升为贵妃。

按照明朝的规矩,皇后有册有宝,贵妃有册无宝。孙氏却因帝宠获得破格殊荣,宝与册都有了。

宣德二年,孙氏生下朱祁镇。

宣德三年,胡皇后被废,孙氏很快立为继后。

胡善祥被废,只能幽居做了道姑。她被炮灰是因为谁,答案不言而喻。

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活着时颇为照顾胡氏。

朱祁镇继位后,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很快,胡善祥就一年后也去世。

在对胡氏的葬礼规格上,杨士奇曾经请用皇后礼仪,而被告知宫内的孙太后不同意,最终只用嫔礼下葬胡善祥。

又见「嫔」字。

如今的孙太后最初只是朱瞻基的太孙嫔,胡善祥却从皇后成了一个道姑以嫔礼下葬。

且说朱祁钰,他的生母是吴氏,初为宫女,生子后封为贤妃。

现在我们都知道朱祁镇不堪为帝,恨不得朱祁钰能把叫门老哥暗暗做掉,就不会发生后来的那些事。这可能吗?

万果皆有因。

土木堡之变,何尝不是朱瞻基埋下的因。他废后重立,给了朱祁镇以嫡子继位的正统性,而后来人想要推翻这种正统性很困难。

老朱家这一代的关系非常复杂。如今,孙太后的势力显然颇大。

朱祁钰自幼没有接受过做皇帝的教育。

从前没想过有当皇帝,没有心性、才智、权谋、势力等多方基础,又何谈完全大权在握。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明朝历史的一些悲剧,在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朱祁钰的心性远谈不上坚毅果断,行事更谈不上深沉狠辣,也就无法高瞻远瞩后一击必中。这对他的命运,以及与他命运相连的大臣们造成了重大影响。

回到正统十四年,大明正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打响京城保卫战之前,有一件事必须做好。不论个人的政治倾向,先确保这一时段大家能齐心协力,那么对于王振的清算势在必行。

王振死了,可朝堂上还有不少他的党羽。

如果不给王振明确定罪,对战瓦剌时突然冒出王振同党搞背刺怎么办?这种事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极可能发生,带路党、背刺党一直存在。

八月二十三,右都御史陈镒带头上奏,要灭王振全族。

细数王振的一系列大罪,说着说着,说到了此次土木堡之变就情绪激动,声泪俱下。

这下点燃了整个火/药/桶。

土木堡之劫,谁能不恨。如今我们回顾历史都血压飙升恨不得把朱祁镇的坟给一把火烧了,但碍于文物保护法与刑法不可能去做。

当时的朝臣们势必也恨,比我们更恨。

陈镒的话直接引爆全场,群臣激愤,几乎都大喊大叫一定要监国的朱祁钰下令议定王振罪行,让天下安心。

朱祁钰哪里见过这种悲狂架势,他被吓住,起身就要离开,说改天再对王振进行议罪。

改天个屁!

朝臣们怎么可能等,又凭什么等。

八月十五,土木堡之变。八月二十三,都过了二十多万将士的头七。今天必须给说法,不然大家就不走了。

朱祁钰就说让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去把王振家给抄了。

马顺?

那怎么行!

群臣更加气愤了。马顺是王振党羽,是该被定罪的同党。他管着锦衣卫,由他去处理王振的问题不就是明摆着什么问题也得不到处理。

金英,替孙太后传旨册封皇太子的太监。往日在人前有几分面子,现在说话让朝臣们退下。

当下没一个人听金英的。

群臣已经在暴怒边缘了,神挡弑神,就要去暴打金英。

金英避得快。

另一边,马顺居然自己主动跳了出来。

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天已经变了。以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呵斥群臣让众人乖乖退走。

好家伙!这种时候了,你还敢上蹿下跳。

户科给事中王竑暴怒,一拳直接抡上马顺的脑袋,给他一击暴打。一边打一边骂,细数马顺以前与王振种种勾结之事。

这下场面彻底失控。

大臣们一拥而上,群殴马顺。你一拳我一脚,很快就把马顺给打死了。

死了一个马顺,场面没有冷静下来。

这次是官员们群体性的暴怒失控,杀了一个还不够。王振的党羽何止马顺,这就又看向了太监毛贵与王长随,两人也是王振的得力助手。

太监金英反应很快,他与这两个太监不合,立刻把两人踹到了暴动的人群里。

群臣又把毛贵与王长随给群殴致死。

杀了三个人,大臣们都是头发胡子衣服一团乱。

这会怒火终于消除了一些,脑袋恢复理智了,不安也就随之而来。

血溅朝堂,他们杀人了!

没有得到诏令,把三个人给杀了,其中之一是身有官职的锦衣卫指挥使。

这才后知后觉地惶恐。

如此行为,大逆不道。往大了说就是今天敢杀马顺,明天就敢直接杀了朱祁钰。

气氛一度凝固。

朱祁钰已经看傻了。这么凶猛的吗?监国很危险,他起身就离开。

关键时刻,于谦站了出来,果断地拉住了朱祁钰。

不能让郕王离开,必须在第一时间把这场群殴定性,否则事后被追究,大家都会被扣上重罪。更重要的是现在大明的主要敌人是瓦剌,不能再节外生枝。

朝臣们后怕沉默,朱祁钰慌乱不安。

唯有于谦,他坚定且勇敢地站了出来,劝说郕王:“大臣们绝无其他想法,一心都是为了江山社稷。马顺罪有应得,还请郕王不要怪罪。”

于谦的果决与英勇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不是只在朝堂上敢说,更是在面对千军万马时敢打。很快,在北京保卫战中,他身士卒地体现出来。】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逃荒系统带我去挖宝 新婚夜,摄政王替我夫君来圆房 重生后,我成了将军的掌中妻 转职生活职业?我开局种下世界树 小师妹别卷了,我们宗门已经无敌了! 我在末世开饭店,隔壁小孩馋哭了 快穿:我在古早文中当玄学大佬 副本游戏:我与神明画押,神明骂我开挂 穿越断亲,我怀了狠辣权臣的崽 惊悚:玩家把BOSS撩成恋爱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