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氢脂的替换材料,韩元手中有不少。
即便是考虑到在升空过程中会遭遇零下四十度的低温,符合性能要求的,也有不少。
只是说,这些材料在制造难度上,比聚氯氢降温材料要难上不少。
聚氯氢脂是各种材料中性价比较高的一种,制造难度也不大,通过一些并不算复杂的化学手段就可以合成出来,并不是很讲究制造条件。
这也是韩元之前选择这种材料作为中间层的缓温材料的原因。
缺点也有,就是在面对超过零下四十度的超低温时,会出现结晶想象,降低材料本身的性能。
但这种缺点,放在用来给数百度的高温缓冲降低温度的材料上,根本就不是什么缺陷。
毕竟正常情况下,几乎没有什么仪器需要同时抗住近七百度的高温以及零下四十度的超低温。
韩元一开始也没有考虑过这种事情,航天飞机在升空的时候又不是静止的,它始终在高速飞行。
这种情况下还能出现零下四十度的低温是他一开始没计算到,也没有想到的。
想了想,在脑海中的知识信息中翻了翻,很快,他便找到了数种符合性能要求的材料。
从中间挑选了一下,韩元将选择锁定在了一种名为‘异相环戊烷聚二乙酯’的材料上。
这种材料是从人类研发的液体保温材料‘环戊烷’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无色材料。
在零下五十度依旧能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宛如非牛顿流体一样,直到零下五十五度才开始凝结成块,会降低一些透光率,但应用到航天飞机上没什么问题。
缺点是这种材料的隔温性能上限没有聚氯氢脂的好,控温上限也没有那么高,只能在七百三十度以下的温度中工作。
再高,就会沸腾,迅速变成气体,极大的阻碍光线的传播。
好在飞行器表面的h-y叠层材料会降低一次温度,传递到中间层的温度会降低很多。
再加上韩元增加了‘异相环戊烷’的循环速度,让吸热面和散热面的液体以更快的速度流动,还是能满足降热要求的。
除此之外,对于人类来说,这种‘异相环戊烷’材料有毒,带有一种淡淡的刺鼻味道。
毒性倒也不算很大,但对人体有一定的腐蚀性,不过只要你不是喝上几口,或者吸入气态化的液体,皮肤接触及时清洗干净就没什么问题。
虽然有毒和带有一定的腐蚀性,但那是针对生物来说的。
这种材料用于航天飞机中间层当做隔温材料还是可以的,反正是全封闭的环境,只要不对其他材料有腐蚀性就没什么问题。
.......
花费了一些时间,韩元顺利的将这种‘异相环戊烷聚二乙酯’材料制造了出来。
这属于初级化工应用知识信息中的东西,对于材料设备齐全的他来说并不难。
难处理的是将制造兑换出来的保温材料注入到航天飞机的中间层里面去。
中间层的结构比较复杂,整体来说就像世界各国一样有着边境线,是被一块块分隔开的,并不是一个整体。
所以想通过管道放掉里面原先的聚氯氢脂再填入异相环戊烷聚二乙酯材料并不现实,再加上需要将里面的‘聚氯氢脂’材料彻底清理干净,只能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来进行处理。
折腾了三天多的时间,韩元才将新的隔温材料替换上去。
当然,在这次替换之前,他事先对材料做了足够的高低温性能测试实验的,确保了异相环戊烷材料没有问题才更换上去,不然上去后又出现问题又得折腾一趟。
完成中间层材料的更换,等待零号航天飞机的第二次发射上天,时间又过去一周。
有了上一次测试的经验,韩元通过检查分析日志文件以及航天飞机传递过来的照片,对设定的一些程序和命令稍稍做了一些调整。
调整不大,只微微改了有关错误命令执行的那几个参数。
航天飞机能正常上天并返回,说明他之前计算的轨道和预设的命令及备用命令都没什么问题。
所以这些东西整体而言没必要做什么调整。
再说整体命令的数量实在太庞大,要知道之前他编写这些东西可是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那一个多月的时间,晚上除了日常利用学习外,其他的事情基本没做,全都用来编写这些程序了。
一百多道的预设命令,每一道预设命令下,少的有十几条备用命令,多的有几十条备用命令,这些备用命令都是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的判断的。
而有的备用命令下,还有次级备用命令。
要修改的话,麻烦至极,需要考虑各种情况不说,还需要做大量的推衍计算。
全部要改动的话,得改到猴年马月去。
不过修改错误命令参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每一条预设命令最少都牵扯着前后两条预设命令的同时也牵扯着下面的备用命令。
所以在对错误命令修改的同时最少都要计算考虑相邻的两条预设命令,以及它们的备用命令。
.........
完成一切准备后,零号航天飞机携带着五吨的液态氙,也携带着韩元和直播间里面观众的祝福再一次起飞。
而将航天飞机发射上天后,韩元又马不停蹄继续制造未完成的通讯卫星。
赶在下一次航天飞机返回前,他已经‘零号卫星’的大部分零件都车制了出来,剩下小零件和组装,还需要一天的时间。
二十四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零号航天飞机如约而至,再次降落在测试场地中。
针对性的检测完成后,韩元脸上露出了个欣慰的笑容。
替换上去的新型隔温材料效果还不错,从部署在镧化镓硅太阳能发电板表面的温度计记录的数据来看,整体飞行中最高温度都未超过三百度。
虽然调整过的命令集依旧有错误指令的出现,但之前的七条,已经降低到了两条。
整体而言,效果很不错,没有什么再需要调整的地方。
当然,如果愿意的话,针对两条错误执行命令再做一些调整就可以了。
完成零号航天飞机的第二次测试后,韩元将航天飞机停在了测试场地中,和勒落三角飞行器一起,安置在两个不同的角落中。
这种航天飞机,对于他来说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收看直播的各国来看,参考意义大于实践意义。
一次飞行就要消耗掉四吨液态氙,没有哪个国家会想不开去复制这种东西。
除非是用于军事作战行动,否则一次性消耗掉二十个亿,简直亏到内裤都得卖掉。
不过上面的电磁型推进系统、航天飞机表面的保护层和隔温层使用的技术和材料这些东西还是很不错的。
这些东西能拆解下来研究透,能应用的地方也不少。
但这些东西相对于耗能极低的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来说,价值就远远不如了。
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可是逼的五常召开了联合国会议,修改了各国领空上限以及军事条约方面的东西。
领空是指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下的领陆和领水上的空气空间。
对于一国领空的高度应该有多高,目前国际法尚无明确规定。
但一般认为不应低于传统航空器飞行高度,大概离地面三十公里到四十公里左右。
一般默认也就是三十五公里左右。
随着各大国对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的研究深入,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国将电推进发动机部署到了战斗机上。
而一架部署了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的飞机,能轻轻松松飞到几十公里的高空中。
这个高度,已经打破了各国的公认默契的领空高度了。
可以说一台发动机,改变了过去几十年的战争模式。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尽管各国都在研究高空武器或者高空战略轰炸手段。
但没有谁能想到,在这么快的未来,威胁会从最高二十千米上升到一百千米的高空中。
这种东西,就如同核弹一样是一种战略威胁。
庆幸的是,这玩意不是某一个国家独立研发出来的,而是各国都有,相互制衡。
否则要是如米国、岛国这些发起战争意愿极强的国家单独拿到了这东西,恐怕新一轮的战争又会开始了。
能攀升到百公里高空的战机,其威慑力可丝毫不比核武差。
常规导弹和核武导弹对于能运载和发射导弹的国家来说无非就是更换个导弹头的事情。
特别是现在的战斗机在装备电推进发动机后,能飞上近百公里的高空,运载核武器简直不要太轻松。
再加上各国的战机并不需要使用镧化镓硅太阳能发电板提供电能,所以在隐蔽方面还可以做到进一步的提高。
最关键的是应用了电推进发动机后,战斗机的续航能力爆表了。
越是先进,飞行速度越快的战斗机,对于燃料的要求,以及战机本身重量和性能的要求就越高。
如今各国的第四代,甚至是第五代战斗机,其续航里程在外挂两个燃料箱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超过五千公里。
也就是说,它的作战半径只有两千五百公里左右。
这还是相当先进的四代甚至是五代战机。
如果是差一个两个级别的,作战半径甚至只有一千多公里。
像老大哥研发的‘白天鹅’那种加油一次,续航里程可达一万两千公里的轰炸机,就此一种而已。
对比之下米国的f-22猛禽战机续航里程两千九百千米,直接被秒成渣渣了。
可以说老毛子依仗着白天鹅,几乎独步世界。
只可惜,在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被应用到战斗机上,这个优势直接就没了。
韩元当初可是驾驶着勒落三角飞行器绕着整个地球飞了整整两圈的,虽然采用了太阳能发电板补充能源,但可见电推进发动的续航和性能稳定性。
特别是华国,研发三把手,改进一把手。
在已经初步掌握了技术的情况下,华国弄出来一种续航里程超过两万公里的战斗机。
续航接近半个赤道。
这意味着这种战斗机,从华国本土起飞,可以抵达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而续航更强的是,军方的科技处还将镧化镓硅太阳能发电板和锂硫电池应用到了小型战斗机上。
外形和整体几乎是全模仿韩元制造的勒落三角飞行器,但翼展要更长,更宽,表面能布置更多的太阳能发电板。
不同点是,这些太阳能发电板表面覆盖了一层可以活动的装甲,在飞上天时,装甲可以打开,让下面的发电板能提供电能。
需要时,又可以关上,提供极高的雷达隐蔽效果。
这种战机,如果在外部太阳能发电板能源源不断的提供电能的情况下,续航里程能做到极致。
也就是说,只要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不过载,它能一直在天上飞。
而且除了外部的太阳能发电板可以提供电能外,战斗机本身里面也自带电力系统,能提供一定的备用电能。
除了续航外,因为模仿的垂直起降,在高智能的辅助下,这种战机能做到超低空飞行。
这意味着他能突破绝大部分国家的雷达防线,甚至做到深入敌国内部侦探敌情。
因为雷达是有缺陷的。
目前的军用远程警戒雷达的探测距离在五百公里左右,如果是超视距雷达的话,探测距离可达几千公里。
如果是特定的雷达或者大功率雷达的话,探测距离几乎可以覆盖整个近地轨道。
但无论是哪一种雷达,都存在一定的盲区。
而盲区最严重的地方,就是靠近地面的区域。
这是因为电磁波是直线传播的,受地球曲率的限制以及山地的影响,雷达探测会产生一定的盲区。
而越靠近地面,这个盲区越大,进而导致雷达看不到低空与超低空飞行的目标。
所有地面雷达都会有一个超低空盲区,而且这个盲区也只能用预警机和高山雷达站来弥补。
如果一架飞行器,能低于一百米的高空飞行,再加上山林地形复杂的话,完全是有可能躲避掉雷达的追踪而潜入其他国家不会发现的。
如果是以十米或者更低的高度进行突防,那么除了预警机和高山雷达站以外,几乎可以突破所有的雷达网。
但预警机和高山雷达,限制都很大。
在九零年代的时候,曾有人驾驶轻型飞机从欧洲一路开进莫斯科。
一直开到红场降落后才被发现,靠的就是超低空飞行来躲过雷达监控。
当然,如果你想靠这种方式来进入京城,朝阳群众第一个不答应。
.......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