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阳也是第一批京师大学堂的学员,他是秀才出身,而且还是小有名气的画家,进入学堂之后,逐渐对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华夏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沉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京师大学堂光学专业的学生第一项任务也是总结前人知识,而后进行研究。
潘向阳进入学堂之后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喜欢作画,他在这里还学习了素描的画法,并且对“写实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合所学到的光学原理,他发现可以通过针孔将物体的影像映照在墙壁上,他还用铅笔对其进行了记录。
崇祯元年八月份,他通过玻璃板上撒上沥青粉末,上面再敷上一层油或蜡,使之成为半透明体。
在阳光下,经过长时间照射,可以留下水果的白色影子,制成不会消逝的照片。
但是,每制作一张这样的照片,就要在阳光下晒上6至8个小时,这样复杂的过程显然不适合实际使用。
而这促使他继续研究成像摄影技术。
崇祯元年九月份的时候,潘向阳无意中把一块玉佩放在用碘处理过的金属板上。
他发现这块玉佩的影子居然印到了板上。
这一现象使他大为吃惊。
于是,他让机械加工厂的老匠人磨制了一块金属板,并在上面涂了碘,用镜头进行拍摄,果然拍下了薄薄的影子。
这一实验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潘向阳的信心,使他继续向突破显影照相技术的最后难关进军。
这里潘向阳需要感谢栾锦,因为“碘”这种物质正是栾锦根据萧升提供的方法制备的。
除了碘之外,栾锦还根据萧升的《海外研究记闻》之中关于化学实验方面的内容,制备了很多矿物出来。
这为科学院化工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潘向阳继续寻找增加底片清晰度的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底片落到了实验药剂的一个柜子里。
当他发现的时候,看到过去曾经曝过光的底片上,影像变得十分清晰。
这个现象让他非常兴奋,为了找到答桉,他每天晚上将一张曝过光的底片放在柜子里。
第二天早晨,在取出底片的同时取出柜子里的一种试剂。
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如果某一种有效试剂被取出柜子外,再放进曝过光的底片就不可能在变得显现清晰。
但是使潘向阳意外的是,当柜子里的试剂全部取完后,底片仍然显像清晰。这不禁使潘向阳十分惊异。
为了彻底查清原因,潘向阳把柜子翻来覆去进行检查,终于发现了柜子里有一些小水银珠。
于是他断定,现象一定是水银造成的。
经过分析后,潘向阳推断:因箱子里温度较高,水银蒸发影响底片,使其显像良好。
为了证实这一判断,潘向阳把曝过光的底片放在暗室里,用水银蒸汽进行试验,果然取得了预期效果。
这样,于崇祯元年十月下旬,潘向阳就解决了照相的关键技术——显影问题。
接着,十二月中旬,他又解决了定影技术,从而彻底解决了照相技术问题。
崇祯二年五月初,他的照相技术成熟,将其命名为“银版摄影术”。
这是一种显现在镀银铜版上的直接正像法,不能进行印放复制。
它具有良好的清晰度,影像细腻、保存性好。因其实质上是由水银构成的一种浮凋影像,所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五月中旬,增加双镜头,反光镜,闪光灯等配置,最后完成了第一台相对满意的“照相机”。
五月二十号,他使用照相机对朱由检进行了拍照。
虽然朱由检见过了现代更加先进的照相技术,但此时看到这张黑白照片,还是万分的激动。
这可是属于大明帝国自主研发的照相机,这说明我大明帝国也是有着一群十分具有能力的科学家的。
现在这照相机的使用一次成本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没办法量产使用。
但却也可以开设一个照相馆,为那些不缺钱的达官显贵和新晋富商照相。
谁不想留下点什么呢?
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五号,由煌夏商会投资,与潘向阳联合承办的照相馆开业。
以前没有照相机的时候,大家会聘请画师为自己画像,甚至不惜一坐就是三四个时辰,一动不动,就为了一张图。
而现在,只需要十枚银元,就可以留下一张完全一模一样的照片,多么划算的买卖!
朱由检自己的拍照之后,又给照相馆下了一个订单,那就是给后宫嫔妃都照一张。
嗯,尽管他后宫之中就那么几个人,但这无疑是给照相馆打了一个广告。
于是百官纷纷来到照相馆,想要给自己留下一张照片。
百官的女人们更是对此趋之若鹜。
哪个女人不想让自己青春永驻,但岁月的摧残是无法抵抗的,那么将自己的美丽定格在一张照片上,也是不错的方法!
照相馆的订单一直往后排,增加新的照相设备之后,仍然无法满足需求。
因为每一天都会有更多的订单。
经过崇祯元年一年的铺垫,有萧升和朱由检在后面推波助澜,崇祯二年里,大明的科技进入井喷式发展状态。
在原本历史上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解决的问题,攻克的难关,在大明只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周就将其解决了。
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那些人甚至都疑惑自己是怎么忽然想到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一切的偶然其实都是必然!
“民间科学”快速发展,军器局的科技发展速度更是达到了一个月一次更新的地步。
萧升大力推动基础化工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条化工生产链。
如今的大明火枪已经发展到了普通前装火药线膛燧发枪的顶端,下一步就是要朝着火帽击针枪发展。
而这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心底火的研发,也就是火帽的制作。
这涉及到了雷汞这种化学物质的研制。
崇祯二年五月中旬,大明第一个雷汞制造厂终于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