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赵谦、凤铃都直接镇住了,这才多久啊,怎么朝廷又颁旨恩赏。 王伯看着李谕手里的一沓银票和两幅画,激动道:“先生,您可真是让我们不可思议,5000两啊!” 李谕却说:“5000两可以出去吹嘘,这两幅画尽量不要讲出去。” “它们比5000两银子还值钱?”赵谦也不解道。 “现在不好说,不过以后就没法比了。”李谕道。 王伯和赵谦大惊失色:“那就是宝贝了!” 凤铃在青楼是受过琴棋书画培训的,她笑骂道:“你们少在先生眼前丢人现眼!咱家老爷是有文化的人,你们以后也多学学行不行,出门都丢了老爷的脸。” 王伯和赵谦纷纷称是:“以后还请凤铃小姐多多指教!” 几人说话间,东厢房里传来了滴滴声。 王伯道:“老爷,又是您的那个黑盒子,咋老是响。” 李谕指着外面高高的电报线说:“屋外架设电报线就是给它用的,这叫电报机。” 李谕来到东厢房,通过摩尔斯电码转译出了电文,是从英国皇家科学院发来,发报人是开尔文勋爵: “李谕先生,惊闻你在瑞典获得数学大奖,并发布数学着述,深表祝贺。我等希望你再为我们写篇稿件!甚盼甚盼!” 好嘛,这是吃醋了。 不过李谕正好也有东西可以发,他在火车上可不是天天光发呆看西伯利亚大荒原了。 李谕这次准备回到自己物理老本行,发个带点启发性的文章。 启发的自然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之一,量子力学。 不过他也明白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更不能一上来就太莽撞,毕竟人家普朗克早在1900年就推出了普朗克公式,到现在不还无人问津。 ——量子力学太庞大了,需要土壤的滋润,需要时间的灌既。 他思考了很久,才想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论述磁性为何产生。 这个问题同样属于那种看似很简单,实际上道理很深刻的范畴。 因为想要解释吸铁石为什么能吸铁,需要用到微观领域的量子力学! 所以也是属于常见的生活现象却隐藏着大道理的完美桉例,写成论文非常合适,能够有一定的爆点,不至于被冷落,否则就失去启发的意义。 在这个时代,通过电学磁学一堆大老的努力,大家已经知道了电荷存在,所以猜测吸铁石的磁性也是由于有“磁荷”存在,类似于电荷。 但事实上肯定不是这样,否则按照这个理论,吸铁石一边都是正磁荷,一边都是负磁荷,要是趁着吸铁石不注意,突然中间给它拦腰切断,不就成了一边都是正磁荷,一边都是负磁荷了? 如同正负电荷一样的“磁单极子”不就出现了(举个例子而已,并非就指的狄拉克大神预言的磁单极子,而且这个也没发现哪)。 但实际上,哪怕你切断多少次,吸铁石也会迅速重新形成南北极。 所以“磁荷”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电荷。 电荷产生电场,电场的相对论效应产生磁场。 学过初中物理都明白,电生磁、磁生电,电磁一家亲。 而想要解释吸铁石为什么可以吸铁,必须渗透到微观层面:几年前,电子已经被发现,大家知道粒子是带电的,带电粒子的运动,就产生了磁场。 大名鼎鼎的核磁共振其实也用到了这些道理。 总之就是吸铁石存在由微观粒子形成的一定意义上排列整齐形成的所谓“磁筹”,因而形成了磁场。 至于铁钴镍等,里面则是排列混乱的“磁筹”。 当吸铁石靠近铁钴镍时,通过磁感线的作用就会理顺铁钴镍内混乱的磁筹,然后就可以互相吸引了。 所以本质上吸铁石吸铁就是磁场之间的作用:先把你变成磁场,然后吸引你。 这篇论文虽然内容不长,但实际上已经用到了微观模型。 当然,李谕不会说得太明白,道理讲出来就行,至于后面怎么发展,就不用他过多担心了。 李谕看着这篇并不长的论文非常满意,准备马上把它寄出去。 李谕走出门,正好赵谦兴高采烈拉着凤铃回来,凤铃手里拿着一些刚刚买的便宜胭脂水粉和梳子、镜子等物品。 凤铃说:“还别说,刚开的这家市场东西真全。” 赵谦挠着头说:“对不住了,凤铃,只能给你买这些便宜货,比不上你之前的。” 凤铃之前在烟花之地,涂脂抹粉用的可都是上等品。 凤铃道:“你可别这么说!” 李谕走过来说:“以后你们采买生活物品和衣服鞋帽,就买好的,买完找我报销。” 凤铃道:“先生,那哪行!衣服就罢了,这些胭脂水粉对一个女仆可不是必需品。” 李谕笑道:“就像你之前说的,不能丢了我们李府的脸面,你们以后都要穿戴好点。” 凤铃和赵谦感激道:“谢先生!” 李谕对赵谦道:“走,我们出门,去大清邮局寄信。” “好来!”赵谦抽出毛巾擦了擦车座,“先生请上车,让我京城‘一熘烟儿’带您穿街走巷!” 赵谦速度很快快,寄完信往回走时,还不忘给李谕继续说新鲜事:“先生,您知不知道,金鱼胡同刚开了家东安市场,可热闹了,我和凤铃就是去那买的胭脂水粉,里面要啥有啥。” 东安市场是北京建立最早的一座综合商场,位置就在今天王府井旁边,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健在。 李谕来了兴趣:“走,去看看!” 路过金鱼胡同和东安门大街时,路旁熟悉的小摊小贩都不见了,就连李谕常去吃面的丁德山小摊也不在。 “路两边还真是干净。”李谕道。 赵谦道:“对啊,先生,听说是因为耽误了当官的上朝进入宫门,住在金鱼胡同的那桐尚书上奏把商贩都赶到了东安市场里。” 东安门是住在北京东城的官员们上朝的必经路,沿街越来越多的商贩挡住了道路,车马有时都过不去,每天就和赶集似的。 “集中起来形成个商场倒不是坏事。”李谕说。 赵谦说:“刚开始很多商贩还不愿意来,有些跑去了庙会,不过市场里却越来越兴旺,商贩们也都自然而然过来了。” 现在的京城也的确需要个大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时,前门外大栅栏被火烧成一片瓦砾,里面曾经的商贩这两年四处飘荡,如今有了落脚点,也迅速转到了东安市场。 李谕往里面走去,刚刚成立的东安市场很简陋,摆地摊的、搭布棚的、推小车的都有。 不过聚合在一起倒是好挑选,毕竟卖什么的都有,小吃、杂货、蔬菜、瓜果、衣服鞋帽等等一应俱全,大部分都是占地很小的摊位。 李谕在市场里找到了丁德山,走上前道:“最近生意如何?” “吆!客官,好久不见!”丁德山道,“您看得出来,市场里生意倒是不错。老熟客也都知道我,顺着都来了,现在挺多别处来的摊主也吃我煮的面。客官是要来一碗面吗?” “给我做四碗面,带走。”李谕道。 “好来,客官你稍等!” 李谕看到丁德山的钱箱下压着一张绿色的票,问道:“这是什么?” 丁德山边下面边说:“交了地皮钱,市场给的票,要是没它,就会被驻场巡捕赶出去。” 李谕指着四周问:“所有的摊位都有票?” 丁德山说:“都有,不过不一样,客官你看我这个绿色票,是专门发给占地一丈的摊位,每天要70文钱。如果是摊位只有五尺见方的,那就是粉色票,每天40文。听说还有更大的一丈五尺以上的摊位,就要110文,发给绿色票和粉色票各一张。” 李谕说:“没想到管理还挺严格。” “可不是嘛!”丁德山继续说道,“每天收市的时候票子都会收上去,第二天来了还要再重新买票。” 李谕道:“那他们还真是省票了,就这么些票,每天来回发便是。” 丁德山装好四个盒子:“客官,您的面。” 赵谦接了过来,对他说:“晚点我就会把盒子捎回来。” 李谕身后有人见状也冲他们喊道:“牛肉面就着爆肚才是绝配,客官再来份爆肚吧!” 丁德山对李谕道:“客官,他是东安市场的‘爆肚王’王福奎,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是味道没的说。” “既然是你推荐的,那我肯定要尝尝,”李谕对“爆肚王”说,“给我来四份爆肚。” 王福奎吆喝道:“好来!四份爆肚!一共80文。” 爆肚量很大,非常实惠。 王福奎是第一代“爆肚王”,之后的第二代“爆肚王”王金良直接发展成为坐商,还立起了“西德顺”字号。 这是家百年老字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侯宝林的清唱和评书里头都会说:“您上东安市场,有个西德顺……” 当然也不仅西德顺,东安市场里诞生的百年老字号还有很多,什么稻香春、爆肚冯等都传承至今。 旁边卖豆汁的看到,也招呼起来:“客官,豆汁也来点吧!” 李谕心中一颤,豆汁他是真心喝不上来。 李谕让赵谦拿好爆肚,准备回家时,突然看到了个“新鲜”东西,上前问道:“店主,你家的西红柿怎么卖?” “俺这叫洋柿子,好吃滴很。”店主道。 李谕笑道:“好,那你给我称十斤洋柿子。” 赵谦看了一眼说:“先生,这是什么东西?” “一种蔬菜,好吃又有营养。”李谕说。 赵谦看着红彤彤的果实,说:“一看就像有毒,能吃吗?” 虽然西红柿早在明朝就传入中国,不过影响范围一直非常小,到了明末清初也很少人吃。 西红柿的大面积种植推广要等到六七十年后了。 李谕说:“当然能吃,回去我给你们做!” 这下买的东西真是不少,李谕和赵谦离开了东安市场。 虽然现在市场还很残破,但用不了几年功夫,东安市场就会从一个摆摊设点的露天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各行各业店铺、商号、书店、游艺在内无所不包的超级市场。 李谕回到家就直奔厨房,“凤铃,给我打点鸡蛋,我要给大家露点手艺,做盘菜!” 凤铃大惊失色:“哪有府上老爷亲自下厨的?先生您就不要忙活了,您只管说想吃什么,我会做。” 李谕拿出西红柿,问道:“这个会做吗?” 凤铃讶道:“什么东西啊,看着怪吓人的。” 李谕哈哈一笑:“我就说嘛,还是我来吧!” 虽然李谕厨艺很一般,但作为最最普通家常菜的西红柿炒鸡蛋,还是会做的。 没多久,一盘红里透黄的菜端上餐桌。 李谕得意道:“尝尝吧!” 但是王伯、赵谦和凤铃均不敢吃,直勾勾看着盘子说:“先生,您就不要吓唬我们了。” “就让我当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李谕拿起快子吃了一口:“嗯!幸亏放了白糖,味道好极了!” 三人看到李谕动快,才敢品尝起来,一吃就停不下了。 “哇塞,先生,没想到您还是位大厨!” “是啊,还是西洋菜的大厨!” “想不到咱家老爷如此多才多艺,就这道菜,我看抵得上前门的酒楼!” 李谕笑着说:“这可不是西洋菜,明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菜,你出去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有人给你做西红柿炒蛋,哪怕他们不缺西红柿更不缺鸡蛋。” 凤铃当即表示:“先生,虽然我学不会您的那些西学学问,但是这道菜我可一定要学会!” “下次我做的时候,你可看好了!还有哪,西红柿不仅可以做菜,还可以直接食用。” 李谕接着直接生吃了一个西红柿,几人看到后纷纷效彷,果然甘甜可口,大为称赞。 作为中国四大家常菜之首,每个学做菜之人学的第一道菜,堪称“国菜”的西红柿炒鸡蛋,实际上差不多1940年代左右才正式出现,不过李谕却让它提前四十年面世,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创举”了。
“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