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 祝家屋檐下一只雌鸟正慢悠悠地在檐下走,后面跟着一只稍大的雄鸟晃着脑袋追着雌鸟展示自己,祝翾看书看累了, 就抬眼看到了这一幕。
“萱姊!”祝英扯着嗓子跑来,那两只鸟立刻被孩童清脆的嗓音惊飞, 往两个方向飞去,看来它俩是不能成一对了。
“做什么?”祝翾一把稳住冲出来的妹妹,祝英却拖住祝翾的胳膊, 说:“萱姊, 陪我玩!”
祝翾有些无奈,说:“别闹,我还得看书呢。”
祝英就看了她一眼, 不满意地说:“你天天看书, 也不说话也不陪我了,书比我还好吗?”
祝翾就点了点妹妹的额头, 说:“你过两年也快去蒙学了,不能这样疯玩了, 你想我陪你, 可以跟我一起先学着一点字。”
祝英一脸敬谢不敏的模样, 说:“我还小,叫我再玩两年吧。”
祝翾就也没有想着逼她, 祝英又说:“阿爹好像要回来了。”
“你怎么知道的?”祝翾低头看她。
“我听棠哥哥说的,阿爹来信了,说等到家里春麦丰收的时候, 他就回来了。咱们家的小麦黄了很多,应该可以收了。”祝英一屁股坐在祝翾身边,仰着脸看祝翾。
祝翾摸了摸祝英的头顶, 圆乎乎的真好摸,说:“是吗?你还知道要收春小麦了?也记得阿爹了?”
“一姊你嘲笑我。”祝英偷偷瞪了祝翾一眼,偏开祝翾摸她头的手,然后又登登地跑出去了。
见祝翾没理她,在门外停住,探出脑袋看祝翾,祝翾就抬起脸朝妹妹做了一个鬼脸,祝英就笑了起来,继续跑远了。
祝翾重新抬头看向屋檐,屋檐下那一雄一雌又来了,依然是雌鸟在前面一步一踱的,雄鸟在后面跟着颇有节奏地跟着一步一顿,就是不知道刚刚那一对。
等到春小麦熟了,祝翾从黄采薇那里拿回来的书也读得差不多了,祝翾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黄采薇也不要求一个才开蒙的小孩就能把这些书读透,只要求祝翾有印象地通读知道个大概。
然而祝翾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她觉得既然自己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就更加得训练自己的头脑,每天坚持背诵朗读记忆,字写得不好就对着字帖练。
越学习越读书就越知道自己的无知,以前那种多认得几个字就洋洋得意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祝翾只想学到更多更精更深,她对学习没有什么功利的想法,只是纯粹地能够在这个慢慢理解更多的过程里享受到乐趣。
朝闻道,夕死可矣。祝翾慢慢能共情这句话了。
她这副愈加刻苦与沉迷的模样,放在祝家人的眼里就是“学痴了”。
因为别人家学习都是要师长与家长逼着打着骂着去催的,祝家没人对祝翾的学业有格外的期望,然而祝翾居然就这样无师自通了对学习的自律。
哪怕祝英与祝棣在她跟前打架吵闹,祝葵在一旁哭,祝翾看沉迷了也能够做到巍然不动,丝毫不受影响。
因为不用等书看了,可以一直问黄采薇借,她就随身拿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下书里看到的知识,做简略的笔记,然后干活的空隙就带身上,空了就拿出来看几眼。
因为不可以弄脏黄采薇的书,干活的时候她是不敢拿黄采薇的书来看的。
实在看不懂的书她也不好意思一直借着放家里研究,就用笨方法:抄书。先抄下来再说,然后对着抄印的版本细细地看。
抄书抄多了,她的字反而越加有气韵了,然而孙老太嘴里的抱怨也多了:“就你念书费纸费墨,比棠哥儿莲姐儿从前要用许多纸墨,眼睛恨不得长在书上,手恨不得黏在毛笔上,好像八辈子没看过书,连干活都没以前多了。”
祝翾就很委屈地说:“既然我能去上学了,我自然得多努力学,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干,可是上学我只有三年,在这三年里我想多明白一点东西也是错吗?”
“三年还嫌少啊,你还想上几年,十年?叫你你去上学,不是叫你浪费这些笔墨的,你棠哥哥与莲姊三年加起来费的纸墨都没你这一年多,你也体谅体谅家里。吃纸喝墨的都没你消耗得快。”孙老太心里只有经济账,祝翾学堂里甲拿多了,她也不觉得稀奇了。
“婆母,家里不缺这些钱的,萱姐儿还能学多久呢?多学一点东西总是好的。”沈云在旁边说,只要祝翾不是拿墨与纸浪费瞎画,是真的有用,她就掏钱给祝翾买。
“叫她上学是让她不要做睁眼瞎,她是刻苦过头了,心思不放在正道上。愁人得很,要是她和棠哥儿上学时心思换一换,换棠哥儿这样刻苦就好了,我早咬牙给他供进县学里了。”孙老太一边擦洗东西一边说,嘴不停手上的活也不停。
祝翾就不服气:“凭什么棠哥哥如果用功学习就是正道,我用功反而是心思不放正道了?黄先生说了我读书也有用的,现在吏考男的女的都可以考了,我念书肯定有用的。”
“黄先生黄先生……一天到晚的,听了几句梦话,就开始做梦了。”孙老太依旧不以为然,她虽然知道祝翾念书厉害,但是这种厉害又不能当饭吃。
学堂那个女先生就喜欢给她的孙女说些她不理解的梦话,生生把孙女心养大了。孙老太很不满意地想。
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①祝翾也在心底想。
她开始渐渐察觉出因为自己真正想法与别人不同的痛苦了,这是一种被撕裂开的孤独的痛苦。
因为我不想成为大母,所以我和大母不是一路人。
祝老头在旁边扎草绳,看见这对祖孙动不动吵架,就对祝翾说:“你看书也累了,去把我墙上的大风筝拿下来,今天风大,拿去和别的孩子一起放了玩吧。”
祝翾一听,就激动地跳了起来。
祝老头扎的风筝是带哨子的板鹞风筝,祝老头的父亲以前就会扎风筝,祝老头就跟着亲父学了这个本事,每年闲的时候总会做几个哨口风筝,基本是拿去卖的。
镇上每年都有人来收这种风筝,越大的越值钱,收去等庙会祭典时放了祈福。
祝老头做的最大的一只风筝,足足有两个人高,是一个巨大的七星型风筝,上面挂满了上百个醇厚的哨口,要放的时候得要十几个人来抬着抛,祝明在上面绘制了八仙过海的图案,飞在天空,那个巨大的风筝如同一个特殊的乐队,风是乐师,控制着风筝发出乐声。
小的风筝,哨口很小的,祝老头就给孩子们扎了收起来玩,大的都是拿去卖,每年能靠这个卖不少钱。
如今墙上挂的那只板鹞风筝,是今年刚做的,特意用彩纸做的,是一只中型的风筝,最传统的六角样式,还没来得及卖,所以祝老头想着先给孩子们放一回上天玩。
祝翾每年春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放一回大父扎的风筝,墙上挂的那个她眼馋许久了。
“放风筝喽!”祝翾激动地喊了起来,祝家的孩子们都激动地涌进来,祝老头与祝棠去恭恭敬敬把大风筝取下,几个小孩子就跟在后面抬住,小心翼翼地把风筝请出去。
祝老头领先将春天的风筝引上天,助跑了一阵,非常有技巧地往上抛。
风筝渐渐发出嗡鸣声,被风渐渐抬高进云间门,哨子的响声越来越大,被风吹得各个音节此起彼伏,奏出不成调却还挺有趣的歌声。
芦苇乡的人家在田间门劳作时都听到了这醇厚的声音,都抬头往天上看,然后说:“是祝家在放风筝呢。”
“今年祝老头做的这个哨口清脆。”
“保佑今年风和雨顺。”
祝翾抬头看着听着,忽然脑子里蹿出了傻想法,怪不得风筝叫风筝,这就是风里的筝琴。
几个孩子都抬头往上看,迎着春日的风,对着风筝喊:“再高一点!再响一点!”
芦苇乡其他不是祝家的孩子也眼馋了,对家里人说:“我也要放那个!”
然而这个东西只有祝老头会做,于是那些忙得不行的大人就骂自己孩子:“再吵!再吵我揍你!”
归家的祝明在张阿公的船上就听到了风里筝鸣声,就抬头往天上看,循着声音对划船的张阿公说;“应该是我家的孩子们在放风筝了,我回来得真巧。”
张阿公一边划船一边问祝明:“这回回来待多久?都一串孩子了,还老想着往外跑,把你爹娘媳妇给累的,也该往家里多待待了。”
“帮家里收完麦再走。”
然后祝明又指着那个风筝说:“我就是那个风筝,总想着往外飞,一直挂墙上的叫什么风筝?”
张阿公翻了个白眼,调侃道:“那你阿爹有你的时候,肯定是风筝扎多了,才生了个属风筝的。”
祝明上了岸循着风筝的声音走。
祝翾眼尖,看见远处走来一个高大的背着行囊的身影,看了一会,愈加清晰,祝翾连忙大声喊道:“是阿爹!阿爹回来了!”
一群孩子牵着风筝往祝明身边跑,祝明低头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觉得孩子们又大了一圈。
然后他接过长子手里拿风筝的绳继续拉线往上抛,风筝飞更高了。
跟孩子们放了会风筝,祝明才收线将风筝接下来拿回去,祝翾他们已经心满意足了。
回了家,孙老太看见祝明回来了,连忙迎了出来:“明哥儿!”
然后抓住祝明左看右看,直说祝明瘦了黑了,祝明就被他娘拉着傻笑,他的眼睛又看向自己的媳妇,沈云也看着他笑,他就对沈云说:“辛苦你了,我还没看过葵姐儿呢。”
于是大家引着他去看没见过的葵姐儿,祝明看着第一次见的女儿,就忍不住抱了起来,然而葵姐儿不熟悉他的气息,大哭了起来。
因为祝明回来了,孙老太就指派一个孩子去镇上买肉,祝翾就踊跃地说让她去。
孙老太怕她买不明白打算使唤祝棠,祝翾就坚持说自己能买明白,把孙老太要买的东西各自价钱分配重复了一遍。
“看来你上学还有点用,买菜算账是清楚的。”孙老太夸许道。
祝翾哼了一声,领过钱就往镇上的方向跑着去了,心里仍然有点不服气,觉得孙老太夸自己的语气都像小瞧人。
但是能光明正大地往镇上放风又很开心。
“你买完东西就赶紧回来,少在镇上闲逛,被什么书店画店给迷了魂,家里还等着你买的肉做饭呢!”孙老太有点不放心地嘱咐道。
“知道了知道了。”祝翾不耐烦地说,然而她与她的亲爹一样,也是属风筝的,心里正在精准掐算路线与时间门,打算趁去镇上偷偷蹭一炷香时间门的书看。,新m.. ..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开,老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会打不开的,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