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凯扛着乐意进入山林中,找到一处水潭。连云凯作为将门之后,对于保家卫国的将士,极为敬重。他打算给乐意,擦干净脸上和手上的污血,让乐意干干净净的入土为安。当连云凯擦拭乐意的手时,却发现乐意居然还有微弱的脉搏。连云凯还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又试探了下乐意脖颈处的脉搏,果然还在微弱的跳动着。连云凯立刻往乐意的身体内,输入气机,护住他的心脉,然后抱起乐意,快速的返回。 回到山上,连云凯立刻找来了青衣门中,医术最高的弟子。一番救治后,乐意的脉搏又强了几分,连云凯很是高兴,之前还有些自责去晚了,现在看来还不算太晚。 在交战的次日,齐王带着赵赫以及一些人证,在边军的护卫下离开凉州,返回京城。在离开凉州时,齐王告诉凉州城城主,可以派人先去和谈,等回到京城,他会禀告孝武帝。现在凉州城内,只有几万的守军,和谈也正合城主的心意,他也不想凉州军队被打光。 江钰对于这次的胜利很是满意,这也增加了和谈的筹码,可以让利益最大化,可以狮子大开口的提条件。对于大周派来的官员,江钰也没有再刁难,既然打算和谈了,那就好好的谈谈吧。面对匈奴提出的条件,前去和谈的大周官员,目瞪口呆。金银财物先不说,匈奴居然想要凉州城,这不仅孝武帝不会答应,凉州城的官员更不会答应。高翔好不容易经营了这么多年,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若凉州城没了,那他的地位肯定会一落千丈的。双方在讨价还价中,便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齐王日夜兼程的返回京城,一回到京城,他便进宫面见孝武帝。“事情办的怎么样?”齐王行礼后,孝武帝问道。“回禀陛下,颍州前去支援的兵马,全部投敌叛国了,臣弟将颍川王世子及一些逃回来的颍州士兵,带了回来。另外,匈奴请求和谈,臣弟先让凉州的官员去谈了,陛下可以派人前去,此次和谈肯定能成功。”齐王高兴的说道。“嗯,颍州兵马好大的胆子,竟然敢投敌叛国,这回看颍川王给寡人什么样的交代。将赵赫打入天牢,并放出消息,同时拟旨让颍川王,进京面圣。”孝武帝有些愤怒的说道,但话语中却有掩饰不住的高兴。“寡人果然是没有看错你,立此大功,寡人重重有赏,你有什么想要的吗?可以提出来。”孝武帝高兴的说道。“都是陛下运筹帷幄,臣弟不敢居功,为陛下效劳,是臣弟的荣幸。”齐王谦逊的说道。“这一路辛苦了,暂且回去休息吧,寡人是不会亏待你的。”对于齐王的回答,孝武帝很是满意,高兴的说道。“谢陛下,臣弟告退。”齐王说完,退出了御书房。 在齐王离开后,孝武帝叫来了杜仲桥,让他再次前往凉州,全权负责和匈奴的谈判。孝武帝一直在等着无名的消息,他一直都担心江钰会将行刺景文帝的事情昭告天下,虽然江钰手中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但只要有心人去查找,总能找到的,况且有些事情都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一个借口就够了。但孝武帝左等右等,一直没有无名的消息,一直到和谈结束,也没有传来无名的消息。孝武帝派人去寻找,依然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当颍川王接到进京面圣的圣旨,第一反应便是借故推托,他可不想步了冀王的后尘。但当听说乐意率军投敌,赵赫被打入了天牢,他便知道,自己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了,赵赫的命他得保住。但他并没有立即出发,而是派人前往凉州,他想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不相信乐意会投敌的。几天后,派往凉州的探子回来了,并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凉州城内的所有传言,都是乐意率军投敌了,查不到更多的消息。颍川王只能是先前往京城,再随机应变。临行前,他让颍州的二十万大军,陈兵颍州和潞州的交界处,同时给其他四位藩王送去了书信,让他们也陈兵边界,对孝武帝进行震慑。接到颍川王的信,其他四王也是依言而行。 杜仲桥来凉州,没用几天的时间,便和匈奴达成了共识。当然凉州城没有给匈奴,不仅是凉州,凉州外的土地,也没有给,甚至金银给的都不多,只有黄金五万两,白银十万两。但粮食,布匹,铁器等物资却给了很多,足够匈奴人三年的消耗。在签下国书的当天,江钰便率军离开了大周境内,只留下了一万兵马,等着接收物资,物资将在半个月内运达凉州城外,交给匈奴军队。 当匈奴人带着各种物资,离开大周境内,返回匈奴时。一则关于孝武帝弑父的消息,在大周境内快速的传播。几乎在一夜之间,便传的人尽皆知了,时间地点人物,说的都很是详细,让人不相信都难。当孝武帝听到这个消息时,勃然大怒,恨不得将江钰凌迟。他都不用想,就知道是江钰做的,也只有江钰才知道的如此清楚。孝武帝立刻下令,抓捕传播谣言者,此时孝武帝还不知道,此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传开了。 颍川王此时已经走了一大半路了,但当听到这个传言,立刻命令调转方向,返回颍州。现在他也顾不得赵赫的命了,不管传言是真是假,对孝武帝的权威都是致命的打击。颍川王都不敢保证,其他四王会不会借此机会,起兵将孝武帝赶下台,毕竟孝武帝一直想要收回兵权和铜钱制造权,这已经触碰到了藩王的底线。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机会,恐怕他们是不会放过的。 当其他四王听到这个传言,皆是大喜。对于孝武帝想要收回,兵权和铜钱制造权的想法,他们是特别的抵触的,这也是颍川王让他们帮忙震慑孝武帝,他们毫不犹豫答应的原因,本来还想借着颍川王的事,给孝武帝施压,让他打消收回兵权和铜钱制造权的想法,没想到现在有了更好的借口,并且是名正言顺的借口。只要将孝武帝赶下台,再重新立个小皇帝,那他们依然是手握重拳的藩王,到时还有扶龙之功,谁还敢提收回兵权的事。四王立即给其他藩王写去书信,商议发兵京城,逼孝武帝退位。四王看着其他三王的书信,畅怀大笑,没想到都想到了一起了。就在四王要发兵的时候,颍川王的信来了。 在信中颍川王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孝武帝已经登基数年了,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出这件事,肯定是有人居心叵测,不要中了歹人的奸计。何况现在全国超过七成的军队都在孝武帝的手中,孝武帝不会轻易屈服的,到时真打起来,胜负难料,即使是胜了,那大周的整体实力也将下降很多,正中了歹人的下怀。现在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才是最好的选择,若有人趁机造反,他们再出兵平乱,立下大功,也可以也孝武帝打消收回兵权的想法。 收到颍川王的信,四王皆认为言之有理。他们虽然对孝武帝很有意见,但对大周是忠心耿耿,绝不能让别人钻了空子。传播流言的人,抓了一波又一波,非但没有止住流言的传播,还传的人尽皆知了。一些书生开始集会,给朝廷上书,要求孝武帝主动禅位,一个弑父的帝王,谁又能相信他会善待百姓。孝武帝立即下令抓捕了这些书生,便将他们斩首,以儆效尤。但这却刺激了更多的书生,认为孝武帝残暴不仁,也侧面作证了流言的真实性。这时绣衣卫出现了,将发表这样言论的书生尽数斩杀,各城各地,每天都有人被斩杀,整个大周境内,被乌云笼罩。 颍川王看事情的发展,越来越不可收拾了,再这样下去,民变是迟早的事,为了大周的江山社稷,他再次给四王写去书信,他要联合四王共同发布檄文,请求孝武帝禅位,虽然是请求,但措辞严厉,还带着威胁。当孝武帝看到五位藩王发布的檄文,勃然大怒。他立刻下令,对五位藩王进行征讨。而此时各地的将军们,对孝武帝也没有了之前的敬畏,军人最是耿直,对于弑父篡位的行径,很是不齿,但军令如山,他们也不得不执行。军令是执行了,但打败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军队面对五位藩王的军队是,一触即溃,五王没有费太大的力气,便来到京城外。 听到节节败退的战报,孝武帝是勃然大怒,他也知道肯定是这些人故意放水,不然不可能十万兵马连一刻钟都坚持不了。孝武帝暗下决心,等打败了五王,一定让这些背叛自己的将军们付出代价。来到京城外的五王联军,并没有马上进攻,而是朝城□□去书信,让守军打开城门,都是大周的军队,并不想兵戎相见。然而,京城的守军将领,皆是孝武帝的亲信,怎么可能会被五王三言两语的劝降。 看劝降无望,五王联军对京城发动了攻击。京城内的守军超过了五十万,这还不算皇宫内的十万禁卫军。并且各种物资器械充足,战斗一年半载都没有问题。第一天的攻城,五王联军连城墙都没有摸到,便损失了上万人。到了第二天,虽然摸到了城墙,但伤亡人数直接翻了一番。一个月后,城门依然岿然不动,但城墙上已经被鲜血染红。在这一月中,超过三十万人,死在了城墙上下,久攻不下,颍川王很是着急。不管是城外的军人,还是城内的军人,都是大周的军人,每死去一个,大周的国防便减弱一分。 颍川王叫来了其他四王,还有他们麾下的将军们,老是这样强攻,也不是办法,必须要想其他办法了。强攻不行,只能是智取,如何智取,策反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城内都是孝武帝的心腹将领,策反谁呢,大家又没了主意。在将城内的将领都说了一遍后,颍川王发现了一个或许可以策反的将领。
“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