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21格格党 > 历史军事 > 南朝宋主 > 四十六章 六条诏书

四十六章 六条诏书(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神魔大明:朕朱祁钰跪求老祖出山 化身赤兔,开局掳走貂蝉 不良人之荡平五代十国 战国藤原幕府 我在红楼写小说 红楼从庶子开始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三国:乐善好施荀令君 明末吕布:拯救天下从认爹开始

朝廷收税,收的是粮布等实物,然后花销,用不足值的新钱,这一来一回,便在中间赚了一大笔。  至于什么通货膨胀,私铸盗铸,则和他没有关系。  何尚之听了,也觉得是个办法,便点点头,没有再问。  刘义隆见这刘义恭和何尚之都同意,又转问刘诞,道:“休文,你的谏言呢?”  刘诞微微一愣。  对于朝廷来说,这确实可以解决一些短期财政问题。  但是对于百姓来说,这将会引起一场灾难。  刘骏当政,便是采纳了这个建议,然后就出现了史书上那句话:“民间买绢一匹,至二三千,棉一两亦三四百,贫者卖妻儿,甚者或自缢死。”  这样的情况,百姓困苦,政权自然也是在摇摇欲坠之中。  所以无论为了百姓计,还是为了江山社稷长远想,刘诞都不会同意这个建议。  但是他不同意这個建议,有两个风险。  第一是刘义隆怎么看他。  元嘉七年,刘义隆不仅铸钱,而且还北伐,刘诞有理由怀疑,刘义隆铸钱,就是为了聚敛军费。  所以,刘义隆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从铸钱上动手脚的好手,他对于刘义恭的提议,难免会心动。  第二个风险,就是可能会引起刘义恭的记恨。  刘义恭提出这个建议,除了解决短期的财政问题,还有他自己的私心。  元嘉二十一年,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岁给资费钱三千万,布五万匹,米七万斛。义恭素奢侈,用常不充,逆就尚书换明年资费。而旧制出钱二十万,布五百匹以上,并应奏闻,元辄命议以钱二百万给太尉……  这是之前刘义恭关于建议“一大钱当两小钱”后的谋利法。  如今刘义恭再提议铸不足值四铢钱的建议,肯定也怀了同样的心思。  这两个风险,让刘诞有些犹豫。  但刘诞想了想,还是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可。此策虽可解决朝廷短期资财拮据,但长远来看,会让物价极速上涨,如此百姓衣食难安,朝廷也会因此引起动荡。”  刘义隆听完,半天没有说话。  刘义恭则瞄了刘诞一眼,心中起了恨意。  过了许久,刘义隆才幽幽的道:“那你以为当如何行事?”  对于刘诞来说,如果否决刘义隆可能认可的策略只是有一点风险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他要是答不上来,就是大大的危险。  因为刘义隆是一个领导者,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下面的人光会反驳别人的建议完全没用,问题大家都看得见,关键是你能不能提出可行的建议。  刘诞对此早有准备,当下说道:“儿臣以为,有五条可行。”  刘义隆忙问:“哪五条?”  刘诞道:“第一,当继续推行土断之策,把白籍纳入黄籍,缴纳赋税。”  这一条,刘诞在听说杨成的事时,便有这个想法。  而且土断之策,从东晋开始便开始施行,其中至刘裕在位时,义熙土断最为严厉。  但刘义隆上位后,没有刘裕的雷霆手段,对乔迁的世家门阀威慑不足,所以基本没怎么施行。  刘义隆听到刘诞提起这个建议,不由精神为之一振。  因为刘义隆虽然基本没实行土断,不代表他不想,他只是没被逼到那个时候,也没强劲的人去执行这个事。  刘义隆提了点精神,道:“你接着说。”  刘诞道:“第二条,儿臣提议检籍。”  “如何检籍?”刘义隆问。  刘诞道:“土断纳籍后,难免有白籍却而复注,也必有人窃注黄籍,或冒名勋簿,且儿臣发现,百姓为了逃避赋税,或假托死亡,或隐入世家门下,成为荫户,这些人都应严加检查,纳入黄籍,缴纳赋税。”  刘义隆点点头,示意刘诞接着说。  “第三条,少许百姓逃避赋税,是为无奈之举,所以当解除这部分百姓的苦楚。我谏言,可收天下无主之土为国家所有,暂赐于百姓,让百姓有田可种。”  刘诞这一条,取自于均田制,但是他没有均得那么彻底,毕竟土断已经动了乔迁的世家门阀的利益,如果再均了世家门阀的田,那这些世家门阀非得立马团结起来弄死他不可。  他得温水煮青蛙,一步步来。  “第四条,一些原本无主的山泽,被世家大族所卷占,不允许百姓进入。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此行,已然是视朝廷为无物,所以儿臣以为,当下令,禁止任何人圈占山泽,允许百姓进入。”  “至于第五条,说是一条,其实有六点。一为先治心,二为敦教化,三为尽地力,四为擢贤良,五为恤诉讼,六为均赋役。”  刘诞的这六点,来自于苏绰的六条诏书。  这六条诏书,可以说是南北朝乱世里的一道曙光,只是他出现得太晚。  面对南北朝乱世的情况,也只有这六条说得上是为当下情形而出。  刘义隆的政治能力,让他意识到这六条的不简单,他看着刘诞,几乎难以置信。  他在心里发问:“这真的是我的儿子提出的么?”  刘义隆怔了半晌,才道:“这六点,你再仔细说说。”  “是。”刘诞躬身,逐点解释道:“治心一点,凡治民之礼,先当治心。心为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净,则思虑妄生,思虑妄生,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  刘诞靠着自己的对苏绰六条诏书的记忆和自己的理解,大致说出了六条诏书的理论依据和方式。  而且刘诞也不是光说,他之前所表现的忠孝仁义即是治心。  让刘义隆给刘劭和刘铄机会,便是敦教化。  著书《齐民要术》,改造曲辕犁等,是尽地力。  平刘劭之乱,调兵遣将,任用陈功曹著书成功,可算擢贤良。  对于杨成一案,秉公办理,是恤诉讼。  至于均赋役,则是他前面提的四条建议。  可以说,刘诞一直以来的言行,都在践行并证明这六点的可行性。  而他今天故意把这六点放到最后来说,便是想起提纲掣领之要。  不仅刘义隆,在场所有人听完刘诞这六点,都目瞪口呆。  刘义隆怔了半天后,也联想起刘诞一直以来的言行,如今他只有刘诞著书之事没有确定,于是便问道:“你著书之事,进展得如何?”  (感谢书友“台风之子哈尔西”的打赏,感谢支持。)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红楼之江山多娇 让你管封地,没让你治下人均暴富 三国:王业不偏安 论恋爱游戏与虫族的适配度 神明,但十级社恐[西幻] 疯批武大郎,开局大战潘金莲 北宋: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天子宁有种 清末1895看观你好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