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刚刚的内容, 家应该也都认识到了唐朝中期的一种可以被称为是地雷的隐患了——地雷就是那个,之前在电影里都看到过的那个。” 惯性地说出现代词汇,李晓诗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她的观众都是古代人, 是没见过什么“地雷”的, 于是连忙补充了一句。 想想那些曾在电影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雷”, 刘彻点头。 地雷么?确实很形象了。 这个“节度使”的制度, 对于这个候的唐朝来说, 应该就是一些早已埋下、不知道什么候就会被踩中, 然后一脚下去惊天动地的“地雷”。 安史之乱虽然是被平定了,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安史之乱而已,唐王朝剿灭叛军, 的也多是各地“节度使”的兵吧? 如不好好处理这些问题,反而任由它们堆积,那这个王朝就也别混了,李家人赶紧让位吧。 李晓诗道:“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朝内部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在中央权力衰微的同, 逐渐加的是安史旧和内地其他节度使的权势, 于是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不过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 在长安洛阳都收复之后,安史之乱落下帷幕后, 在蜀地待着的太上皇唐玄宗被请回,但由于唐肃宗的猜忌的忌惮, 唐玄宗的晚被儿子控制,也当于是一种软禁了, 直到最后,都过得不怎么顺心。亲信全部被贬被调离身边, 自己也被幽禁,李隆基的晚可以算得上是孤身一人、晚景凄凉,最终郁郁而终。” 和刚刚清醒过来就听到这句然后因为接连受到种种冲击又晕过去了的唐玄宗本人比,观众中、特别是平民百姓的观众群体中,则是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 报应。 人在做,天在看,恶人总归是要受到报应的。 虽然不算多,但也总好过让他一直那么嚣张得意下去。 何况“报应不多”那都只是之前。 家都信,从今天往后,不管是哪个期的李隆基,想必都不会活得太舒服了。 题话插一句也就够了,李晓诗很快就回到了状态中。 她道:“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中后期愈演愈烈,加上当政治腐朽,宦官专权,还数不尽的天灾、各个藩镇之间的兼并战争等等,中央的权利根本无力管控藩镇的作为,百姓们的生活也举步维艰。家可以看,这是当的藩镇势力图。” 随着李晓诗在电脑上亮出的一张搜好的唐朝藩镇割据详图,各个空位面中的人都不由眯起了眼。 ——不是什么情绪波动,只是在辨认地图上边小小的色块而已。 李斯“嘶”了一声。 这……这是周的分封制吗? 说是分封制都人信啊! 这一片一片的,每一片还都自己的兵权,这皇帝和周天子还什么区别? 简直像是倒退了千。 “仅十二岁的唐僖宗登基后,翰林士卢携曾进言上书,说明现状,当天灾频发,连的灾荒让百姓根本无以为生,以他向皇帝说,请求朝廷对这些灾区停止征税,赈灾放粮,让百姓得以逐渐从天灾中回过这一口气来。唐僖宗同意了。” 听到李晓诗的后半句,吊着一口气的广百姓们无不松了提起来的神经。 他们还以为朝□□败,皇帝会不愿意呢,没想到这个小皇帝老爷还挺好的。 但识的人却没这么乐观。房玄龄捋着胡子,杜如晦也很无奈,苦笑着摇头。 天下之事,哪那么容易。 就算皇帝同意了……没听到李晓诗说么,地方上都是那些节度使们啊。 那些连周围城池被围困都不愿意出兵救援的人,那些在国境内互吞并搞内乱战争的人,能指望他们开仓救灾么? 不落井下石就是好的了。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而且读过书的人也不都是读的,事实和他们的猜想是完全一致的,分毫不差。 “唐僖宗的命令是下达了,还要求各地就按照卢携给出的那个纲领去做,但是命令在到达地方,竟无一处是照办的,人都视皇帝的命令于无物,由可见,唐朝晚期的皇权已经没落到的了什么样的地步,而那些割据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又都成了怎么样的地方虎。” 在这种情况下,唐僖宗这个只十二岁的小皇帝没一个好的引导和教育,又没一个清明正直适合成长的环境,怎么可能能长好? 她道:“唐僖宗提拔了自己一直信任的宦官,把朝政事全部扔给宦官,自己就去享乐了。皇帝不管事,宦官当政,各种堂而皇之的买官卖官收受贿赂等事数不胜数,朝堂乌烟瘴气。” “潼关以东的地区接连遭受水灾旱灾,百姓流离失,再加上沉的赋税徭役,生活困苦——卢携的进言中就记载。而在这种高压之下,华夏古代历史上部分皇朝末期都会的一样运动、起义,规模爆发了。” 调节了半天,李世民那种浓到挥之不去的哀痛终于稍微收拢起来了一些。 他勉力坐端正,把小天幕放得低了一点,垂眸看着小天幕上的内容,要把李晓诗的话一点一点都听进去,一句也不能错过,这样等结束了,他才可以想方法看看能不能帮唐新选择一条道路,让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去世后,唐不至于再一次走上这样的道路。 镜头前,李晓诗捻着课本的书页,讲道:“这些起义不止是农民起义,因为其中各种各样的起义首领是不属于农民阶层的——我们接下来要着提到的这位,也就是先前说到的,给予这个岌岌可危唐朝致命一击的那个起义军首领,叫做黄巢。”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黄巢家里是贩卖私盐的,盐商世家,善于骑射,而且从小就会诗,诗才小名气。我们都知道,唐朝是科举制的,许许多多的读书人都想要去通过科举考试证明自己,从而入朝为官,踏上仕途,平步青云。黄巢也是其中之一。虽然考不中,但还是会继续来考。结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 在现代来看,盐商世家还不好么,黄巢的这种行为那简直就是“如考不上就要回家继承家业了”的典型代表。 但在古代,做官,和商,那是云泥之别。 “黄巢屡试不中,还被当的其他世家子弟奚落。对昏暗的朝政和世族压迫、腐败吏治失望至极的黄巢下了《不第后赋菊》,来抒发自己的抱负。也就是很名很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我从来不知道它的作者、也没听过诗的名字,但诗句却听过好多次了,我问了好多同,他们也都是这样的,由可见这首诗的知名度多广,同样也可以看出,黄巢其实不是个胸无点墨的人,他是才华的,但他却屡试不第,这和当一片混乱、被各种贪腐侵蚀的朝政脱不开的关系。” “回到家继承家业的黄巢在后来也加入到了起义军中,并逐渐成为首要的首领。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之下,从北方起兵,一路南下征战,途径我们现在的福建、又到达广州,后来再次北上,直击长安。” 又是长安。 观众们人都麻了。 已经记不得最近几节课、特别是这一节中,听过多少次长安的名字了。 身为都城,无边的繁荣,但在这种候…… 李晓诗:“身在长安的唐僖宗听闻黄巢军攻来的消息,也只能仓皇出逃,往蜀地去。对于这件事……嗯,诗人韦庄曾到: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语音落下,她在心中补了一句:好骂!骂的太好了! “不过这也不是第一个逃出长安的唐朝皇帝了,但也不是第二个。安史之乱唐玄宗是第一个,后来又唐代宗李豫在吐蕃攻入长安弃城而逃、因削藩引起叛乱的唐德宗李适逃离长安、还这个唐僖宗先后两次逃出长安、之后的唐昭宗四次逃出长安——” 刘彻:…… 嗯。 们唐朝的皇帝,真别致啊。 在面对叛军/乱军的候都是要跑,前前后后还跑了这么多次。 而且就已知的唐玄宗唐僖宗逃跑的还都是去蜀地。 可以。 还这个版图,想想当初看到的那个李唐盛世的版图,再看现在这个缩水了不止一倍的,们唐朝的皇帝,真牛啊。 “不过在这里还一个很名的事件,叫做‘击球赌三川’——说的是唐僖宗在准备逃离长安的事宜,要先安排剑南山南道等三个地区的节度使,但由于他喜欢打马球,以这个候就举办了一场马球赛,通过马球赛的名次决定这几个地区的节度使人选。” 很名? 臭名昭著才是吧! 乱军都快打上门来了,身为皇帝竟然还想着嬉戏享乐,而且竟然还把节度使这样的事当做儿戏一般。 刘彻彻底无语:们唐朝的皇帝,真别致。 头疼牙疼胃也疼且一句话也不想说的李世民:……(无力反驳) “晚唐期,很经典的事情出过不止一例,在唐僖宗他们出逃路上,还另一例。” 李晓诗说:“在唐僖宗出逃路上遇到了曾经被他贬谪、且被贬后仕途很不顺利的宰郑畋,郑畋这个本该对皇帝充满怨愤之情,但他并没,挽留唐僖宗留在地的请求被拒绝,郑畋就好好把唐僖宗送走,临危受命,决心要守住城池,尽自己的责任。哪知道他招来部下的领们商讨应对之法,家都已经不想反抗了,全无战意。他们一力劝说郑畋跟着投降。郑畋被气晕过去,直接气病了。就连后来,黄巢的使者上门招降,都是郑畋的部下替他见的使者,并且双方谈得很融洽。” 刘彻:呵呵,未战先降是吧?行啊,那就听听看,看看这晚唐还啥臭名昭著不可理喻的事吧。 “在谈妥投降项目、并且签下了招降书之后,双方都很满意,唐军阵营举办了酒宴,招待黄巢的使者。宴会进行顺利,气氛融洽。可偏偏,就是这顿宴会,改变了一切。” 说到这里,李晓诗跟着低迷了一整场的情绪终于新些回缓的趋势,连语气里都带着些小小的激动,尾音上扬:“宴会上,当那首属于唐代官方宴会的必备曲目响起,在场的唐军士兵都泪流满面,吓得黄巢的使者惊愕不已。”@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而就是在这场宴会过后,送走了黄巢的使者,宴会上的事也传遍了城中。不止士们被感染,城中百姓们也都纷纷请愿,说要与唐共进退、誓死对抗黄巢军,请求和叛军作战,不要投降。最后,经过郑畋站出来主持,全军上下达成了空前的统一,一致决定誓死抵抗,决不投降。” “而后来,由郑畋率领、联合起来的唐军,也不负众望,终于败黄巢起义军。” “一战一扫唐朝内部面对黄巢军队的颓靡事态、这场胜利告诉了唐军:黄巢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节节败退的唐军自展开了反攻之势,不止朝廷新拾起了信心,也越来越多的节度使愿意支持朝廷帮助朝廷讨伐黄巢。” “唐朝也由新被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贞观间。 从听到李晓诗说起“唐代官方宴会必备曲目”,垂着眼的李世民就已经抬起了头,他虚拢的五指骤然攥紧,也些惊愕,但多的是难以自抑的颤抖。 他个猜想,但…… 李晓诗却已经继续接上了话题:“那这个故事又要从哪里开始说呢?家应该发现了,它的转折点在哪里?对的——就是那首曲子。” 她道:“唐朝其实一直都一首曲子,是官方宴会、祭祀等要场合的指定曲,名《秦王破阵乐》,据说是由当初还是小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击败强敌刘武周势力后,亲自带领士们庆祝胜利而创作的一首军歌;后来,在李世民即位后,还亲自参与改编了这首曲子,也是从这候起,这首慷慨激昂的秦王破阵乐就成了唐朝的型官方活动专乐曲。” 说了这么久,说了这么多话,李晓诗嗓子点哑,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现在陡然跟着高涨的情绪,似乎是像那些士们一样、被这首早已失传在历史长河中的秦王破阵乐给激励了。 她很是激动:“在宴会上,这首曲子响起来,就让在场的士们都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我没听过这首曲子,但我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画面。” 在为投降而庆祝的宴会上,决定了要寄人篱下卑躬屈膝、早已没了战意的人群中,代表着妥协和退让、觥筹交错的宴会中,骤然响起了那首曲子—— 秦王破阵乐。 慷慨、激昂,浑厚、雄壮。 这首来自势不可当的天策上、秦王李世民亲自参与编做,活跃在唐数百宏伟场合的乐曲; 这首每每响起,便象征着唐王朝辉煌伟绩的乐曲; 这首见证着唐三百间最为耀眼最为绚烂、意味着唐盛极一姿态的乐曲—— 在场的唐人心中,又几个能够忍住不去被感染呢? 对比乐曲中的雄浑激昂,对比当的辉煌灿烂,对比秦王冲阵掠敌的奋勇无畏,对比太宗陛下的巍巍盛名…… 它都让每一个决定要投降的人无可自抑地生出惭愧之感;让每一个了无战意颓靡丧气的人新生出豪气千层;让唐的子民都不可控制地回想起贞观盛世、回想起那个曾经屹立在世界中心,万国来朝、万邦来贺的威远国。 太宗陛下、秦王、天策上,太原子。 虽然不曾亲眼见过,但唐朝人心中都向往着的那个人。 煌煌唐,昭昭赫赫。 秦王破阵、秦王破阵,那我们又怎么能就这样毫无抵抗地甘心堕落、沦为乱军的砧上鱼肉? 然后,唐朝、这个已经处在生死边缘、岌岌可危,行就木的王朝,就这么被跨越了数百的小秦.王一把拉了回来。 李世民怔怔然望着上方的天幕,早已流干了泪的双眼再次一片模糊。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唐啊…… 唐。
“21格格党”最新网址:http://p7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