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呢, 其实就已经把我们课本所讲的第一部分内容的前半段给讲完了。”
各个位面中的观众们对轻描淡写的“玄武门之变”几个字反应如何,李晓诗是无从得知的,她依旧按部就班地说着早已准备好的内容。
她低头看向课本:“这一次的课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第一部分是‘女皇武则天’,第三部分就是之后要说到的‘开元盛世’了。”
“隋末乱世,各路起义频频,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员李渊趁势反隋,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 大唐王朝就此建立。随后唐王朝接连消灭了各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平定全国。”
“626年,李世民即位, 次年将国号改为贞观, 这,就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了。”
——课本上是没有提到玄武门之变的,对于消灭各路势力平定全国也只有一句“李渊称帝……随后消灭……”。
但通过刚刚李晓诗的讲述, 天幕前的万万千千观众们都知道, 什么李渊消灭、什么唐王朝消灭,那几乎就全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正当李晓诗要把进度无缝拉入课本时, 她看到了屏幕上的弹幕。
【李渊是做了什么,让李世民发起政变的啊?】
【他的太子不是李世民吗。】
【玄武门之变是怎么样的, 李世民杀了太子么?】
【李世民是怎么成功的, 太子没有自己的势力来反抗吗】
【……】
看了一会儿,她“唔”了一声:“嗯……玄武门之变嘛……这个其实上课的时候老师有作为课外补充和我们提过一点,下来之后我也有自己去搜着看, 但觉得和这节课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打算跳过的。不过如果大家想知道的话,我可以简单说说啦。”
“武德九年,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心腹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击杀了太子李建成和一个弟弟,李元吉。之后,李世民被册封为皇太子,节制天下兵马。再然后,李世民登基为皇帝,奉李渊为太上皇——这就是玄武之门之变的经过和结果。”
李晓诗没说的是,在击杀李建成李元吉后,李世民带着人去见李渊,告诉他太子和李元吉准备谋反,被击杀了,然后要来保护李渊的安全。等于是变相地逼了李渊一把。
但她不说,该懂的人也自然会懂。
刘彻就乐了:“蠢货,自己举棋不定,最后又让儿子来代替做出选择。”
活该。
“至于李渊做了什么……呃。”李晓诗指尖拨了拨书本边角,也有点不知道怎么说,“大概就是又想用李世民,又担心李世民权势过大不好掌控……对李世民和太子的关系处理得也不好?不过他具体做了什么的话,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相关的内容都记载的很碎,前后好多年呢,不是在一会儿间就爆发的。只知道李世民好像接连受到打压——像是把秦王府从太极宫迁出去这种,而且李世民的心腹,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这些人,要么被刺杀,要么被贿赂,要么被诬陷入狱,要么被贬谪,反正就都也被当成李世民的爪牙一样要挨个拔掉。武德九年的时候,是李世民听说太子和李元吉他们在设计夺走自己手中的兵权,所以就先下手为强了。”
想了想,李晓诗还是把知道的其他东西也一起说了出来:“其实李渊一开始对李世民真的不差的,他一直都挺宠儿子的,当时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权利,就看前前后后的这些封赏就知道,而且他还给了李世民自设官署的权利,又是天策上将又是秦王的,还能骑马进宫,弓箭刀兵之类的也能带着,更是有李世民所发敕令可以和皇诏一起的‘诏敕并行’……他当时真的很倚重李世民。”
所以,也可能正因为这样,换任何一个人来,都会难以接受自己之后被如此对待。
更别说是李世民这样一个人了。
杨坚听得表情分外精彩。
喔……喔。
李渊,好厉害啊。
亲手把老一捧到这样的地位,又嫌太高了,还想用太子的手把人压下去。
天下都基本不是你自己打的……还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哪有这样好的事?
换句话说,当初捧老一的时候,就没想过太子的处境么?就不会想想以后的境地么?
还是更阴谋论一点……他就等着老一什么时候死在战场上?
就可以既全了父子亲恩,又圆了君臣之义?
还是那句话:……他怎么那么能想呢?
什么都想要,怎么不去当老天?
不客气地说,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阋墙的祸事,纯粹就是李渊一个人的问题。
死了两个儿子,都是李渊自作自受!
贞观年间。
李世民坐在观天台上,捧着茶杯,半晌无话。
即便是亲身经历过,即便已经从旁人口中听过许多遍,即便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再次听到,他还是无法轻易释怀。
胸膛中似乎有一团驱不散的雨云,给他的心脏都蒙上了灰沉。
当年之事……
“——陛下!”
一道不怎么讨喜而且还有点让人一听就烦的声音响起,把李世民从空洞的发呆中拽了回来。
李世民抬头,却见是魏征站了起身,依旧板着那一张讨人厌的脸,对他行了一礼,然后道:“孩童三岁便知期许未来,无不渴望‘明日’、无一沉湎往昔——陛下岂不如之?”
李世民嘴角抽了抽。
魏征这话谁听不懂啊?
言下之意不就是:三岁小孩儿天天喊着‘等我长大’,谁也不往后看。怎么,这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道理,难道你还比不过他们?
英明神武但感情丰沛的唐太宗陛下原本还没从伤感中回过神,但一看魏征那张脸,又听魏征的话,他就无语了。
而后,想找回一点感怀的状态的时候,唐太宗陛下就愕然发现,自己心上那团乌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散了。
李世民:……
难道朕还喜欢被魏征这厮这么鼓……咳、嘲讽不成?
仓促收起愁绪,李世民摆摆手,又悄悄撇撇嘴,冲魏征一点头:“……朕知晓,魏卿坐吧。”
其余几个众臣也都对视一眼,纷纷莞尔。
天幕上,李晓诗还在跟弹幕互动。
“……李渊的部下里就没有能跟李世民军功相仿的吗?太子的功绩呢?……嗯,这个的话,咱们刚刚才说过李世民登基前的经历,大家可以自己想想,那么多的大战争,按照疆域来看,也差不多基本都是都被李世民平定的……他的功勋真的不是轻易能比的。”
在有军功的将军们里,李世民是地位最尊崇的;在‘皇亲国戚’里,李世民是军功最多的——这谁能跟他比?
“为什么在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后,没人站在李渊的角度帮他说话,他的开国功臣们呢……”念到这个问题,李晓诗有一点小尴尬,她咳嗽两声,小声道,“一个新的王朝怎么可能没有开国功臣呢,但是,李渊的部下,几乎全都是前隋的旧人吧?开国、咳,开国功臣们,那不是都在秦王府里……是秦/王的属臣么?”
观众:……
李渊:…………
小秦/王:……呃。
“所以相关的视频里也才有很多李世民根本不怕功高震主这一说法的评论出现吧?因为李世民就是李唐王朝最大的功臣,没有谁能比他更大,所以根本没人震得到他嘛。”
李晓诗说完,摇摇头,又转向下一条弹幕:“关于李世民在这场政变中扮演的角色?啊……其实这一点的话好像是有争议的。搜来的资料上有好多种不同的展示,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被李渊逼得没办法了,所以不得不这样做,保自己的命也保部下的命,他从头到尾都是被推着走的,自己从来没想过政变,毕竟连最后的政变决定都是他的部下们推动的。”
“另一种说法呢,就是说李世民其实早就想当太子了,眼里心里都是太子的位置,不然为什么发动政变的时候,整个长安都差不多被他给控制了?不止朝堂上下、甚至连李渊身边的禁卫都有李世民的人。李世民在发动政变前还给许多人都去了信问对此事的看法,结果不是配合就是默许,上上下下没有一个给李渊还有太子他们告密的……”
李建成深呼吸,努力平复心中波涛,最终还是忍无可忍,拔剑将面前的案桌一剑劈开。
“好一个李世民……好一个李世民!”
李渊面无表情。
行,好,知道了。
惊怒交加都已经过了,他现在就是一整个麻木的状态。
木头好啊,木头不用想自己是不是早就被架空成傀儡了,木头也不用想怎么平衡儿子们的关系和权利,木头更不用去考虑等这次的天幕结束,该怎么面对几个儿子们。
嗯,做木头吧。
李晓诗“所以他们认为李世民狼子野心,要不然为什么会无声无息地渗入整个朝堂?而且,他们觉得李世民私德有亏,杀兄杀弟,又逼自己的父亲退位……嗯,反正两种说法都很极端。我觉得,大家可以折中来看,仁者见仁,客观一点全面一点,要正确地两面地去看待历史嘛,对吧?”
皇帝么,谁不想当?
但如果说李世民从一开始就想着弑兄杀弟,就也太过了。
他一路来的功勋都是自己拿性命拼出来的,又总有老爹给的空头支票,就算心里不想那个位置,也总被他爹给出的东西给钓出了胃口。
而且人家一路都这么来的,到最后怎么会舍得白白拱手让人?
别说李世民了,换谁来能舍得?
不过要是说李世民真就是个完完全全的小白花,那还真不见得。
还是那句话,小白花能走到这样的地步吗?小白花能无声无息把长安都握在了自己手里吗?
所以啊,李世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怎么想的,还是得问他自己。
只有他自己、以及他身边的人,才能够给他下这个定论。
千年后的人,也就只是一个看客罢了。
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逗留,看解释得差不多,李晓诗才终于把话题拉回到课本。
“唐太宗在位总共有一十多年,开创了历史上也完全算得上是排名靠前的盛世。”
“但其实在前几年的时候,贞观一年一年三年,当时唐朝境内很多天灾,饥荒蝗灾大水等,而且国家也没有完全统一,还有突厥人不断地侵袭骚扰,唐朝过得很艰难。”
“不过这一切在贞观上下君臣一心的努力中,终于一一克服。李世民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省官简政、自己还厉行节约,励精图治。仅仅花了四年时间,突厥和国内的很多问题就被解决了。”
“贞观四年,东突厥等威胁被除去,天下太平,四海臣服,李世民被少数民族们尊称为‘天可汗’;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国泰民安。”
为了让这些空泛的文字显得更贴近生活一点,李晓诗举了个例子:“据说当时一整年到头,全国的死刑犯才一十多个人。”足见其安定程度。
跨时空直播间的观众中,无数人再次认识到了,“唐太宗”的厉害之处。
连续三年的大灾、还伴有外敌,但这个叫做唐的王朝,愣是在第四年就完全恢复了生机,且把如同隋末带给这片土地的负面情绪尽数抹去,举国气象大变,欣欣向荣……
而同样被大家看到的,还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
汉文景一帝与民休息、汉光武帝与民休息、隋文帝与民休息……于是三个治世出现。
而如今,唐太宗再度与民休息。
另一个治世也已经成型。
想要国力强盛……看来真的要让百姓先吃饱。
“李世民吸取隋朝快速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和谏臣魏征相处默契,传为佳话。”
“他同样还很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当时他的朝堂上可谓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总会有很多的方案给到大家,而杜如晦擅长决断,就和房玄龄配合,被后世称为‘房谋杜断’,是贞观时期有名的宰相。”
李晓诗话音刚落,观天台上就是一静。
贞观众臣面色各异。
房杜一人相视无声一笑,嗯,一起在后世的“课本”上留名了,也算好事。
李世民脸色也很微妙。
嗯……其他人也就算了,为什么他要和魏征“相处默契”、还被“传为佳话”啊?
这是认真的吗??
这……这让他很难过啊!!他为什么要和魏征绑定啊!
李晓诗:其实是我加的,诶嘿~!
毕竟都有人去昭陵读谏太宗十思疏了,大家都对你们俩爱得深沉呀!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在这一时期中,隋朝伊始的三省六部制被进一步完善,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以及决策程序;还重新制定了法律,减轻了不少刑罚;同时增加了一些科举的科目,大力支持大家参考;又严察政绩,不允许弄虚作假。”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教昌盛,百姓安居,唐王朝国力增强,所以这一时期就被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后半部分的内容,李晓诗没有像之前讲李世民秦王时期的时候一样,把他当上皇帝之后的生平和事迹再以那样的方式一一列出来,比如某年某年什么灾害、某年某年又打下了哪哪、某某某年他亲征之类,都只大概提了提。
笼统地、全面地。
原因嘛,也很简单。
一来没有必要,因为李世民已经成为皇帝了,他的能力不需要再通过这些内容和军功来向谁证明;一来还是因为李世民的已经成为皇帝了——那么他的未来将会和整个大唐以及上上下下的官员们牢牢系在一起,密不可分。
整个贞观的光华不会是他一人之功,这是个群星捧月,共同璀璨的时代。
这个时代中,不会再有像之前那样一人独绽的光芒了。
即便是李世民,那也注定是要融入整个大唐王朝,成为这个时代的一部分的。
如果说他的小秦/王时期,就像是一部完美的大男主爽文,少年意气,势不可当;那么他的唐太宗时期,就更像是一部群像小说,在这本书里人人都有光彩,他作为主角,也只是其中的一块碎片,所有人携手,一起拼起了这幅盛世大唐、繁荣贞观的千古绘卷。
明明是李世民期待已久的部分,明明在听到之前的内容时他还总在心里默默实时互动跟进,但到了这会儿,听到李晓诗把整个贞观年间的一切都浓缩成了几句话,简简单单地说出——不知道为什么,李世民竟有种眼眶一酸的感觉。
明明是再简单不过的话语,明明一点也比不上说他少年时候更让人热血澎湃,明明没有兄弟阋墙时让他感到无力和悲伤,明明不及“中正看待他”的说法让人有共鸣,明明……
可为什么,听到这浓缩了一十几年光阴的一段话,他却忍不住潸然泪下呢?
在贞观众臣默契的装傻中,李世民悄悄揩了一把眼泪。
这是他们所有人的功劳,这是他们无数人努力的结果,让政治清明、让百姓安居,让天下太平。
这是他们的愿。
这是他们的果。
他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