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泰清看到小姑、姐姐都穿得这般光彩亮丽,而他却要和爹爹回下关村去。
顿时悲从中来,哭得满地打滚,躺在地上闹着不肯走。
成珹显然没有经历过小孩子哭闹起来的魔音穿脑,哄了没两句很快便失去了耐心。
什么文人风骨,什么慈父形象,全都抛诸脑后了。
他现在只想让这孩子赶紧停止哭闹。
狠狠赏了泰清一顿屁股巴掌后,成珹扛麻袋一样将人强行扛上马车,逃也似的离去。
来京城时有多意气风发,离开时就有多落魄。
铁锤收回目光,看向兰蕙,笑得温柔:“公主日后可多给泰清写写信。”
“啊?可是泰清都不识字啊!”
“没关系,会识得的。”
成珹意识到了自己的前途断了后,自然会将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
就算他一时颓废想不到,只要铁锤寄几封信过去,他自然也就会想到了。
果然,待成珹回到下关村后,先是关起门来,日夜酗酒,全然忘了自己还有个五岁多的儿子要照顾。
喝醉了就在屋中摔盆摔碗的咒骂张香巧和兰蕙。
泰清又饿又怕,而这时,又是收到女儿信件的张母派人前去只去给泰清送口吃的。
当然,送吃的时,顺便站在泰清的角度骂成珹两句,挑拨下父子关系,也不过分吧。
又过了几日,兰蕙写给泰清的信送到了。
公主亲自派人来送信,这么大的事成珹自然被惊动。
他能官至首辅,别的不说,聪明是绝对的。
看见信和礼物的瞬间便理清了这之间的利害关系。
他是得罪了公主,可他儿子和公主关系还是不错的啊。
这一刻,成珹无比庆幸自己坚持留下了儿子。
他仕途的断了,但他儿子可以啊!
有公主这么一座靠山在,日后他儿子入仕,那还不得平步青云。
他到时候就可以享福
想明白这一点,成珹便开始认真教导泰清读书。
可惜,书中他这个儿子就不是个读书的料。
成珹又不是个有耐心的人。
他自己是天才,自然无法接受他寄予厚望的儿子怎么这么笨。
于是,泰清的读书之路充满了痛苦的眼泪。
动不动就因为没背出课文被打手心,被罚站,不准吃饭……
而每当这时,便会有好心的张家人来给他送伤药,送吃的。
顺便言语挑拨一下。
其实也不用费太大口舌。
毕竟一个是每天压着你学习,一言不合就打骂你的爹;
另一个是只关心你开不开心,能不能吃饱吃好的“梦想中的母亲”。
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选择哪一个实在是太容易猜到了。
如此这般,泰清牢牢记住了一句话——世上只有张家姐姐好!
***
京中,铁锤正在公主府给兰蕙还有婉琰讲学。
兰蕙成了公主,自然不能再大字不识几个,学习是必须要安排上的。
这要学习,那自然就需要女夫子。
而铁锤又恰巧在皇帝面前不动声色地展露了一下她的学问。
皇帝寻思了一番,小女儿对这位张家娘子非常依恋信任。
小女儿也曾说过,她的启蒙就是这位张家娘子教的。
既然如此,那还有谁比铁锤更适合当小公主的女夫子呢。
当然,谨慎的皇帝还是请了宫中几位女官来考校了这位张娘子一番。
确定对方是个学识渊博,人品贤德之人后,皇帝这才放心将女儿交给了她教导。
此刻,念着手中典籍的铁锤神情突然微微一顿。
是炮灰给她发来了一条惊爆的消息——
成珹去找媒婆,说他想要续弦再娶。
“你们先将这段课文念两遍,念顺了我们再继续往下讲。”
打发了两个孩子,铁锤这才在心中和炮灰聊起来。
“这才多久,自他回到下关村才一个月吧?这就急着再娶了?”
【因为他意识到,家里还是要有个女人的……】
炮灰嗤笑一声。
【毕竟男人是离不开女人的嘛。不然怎么再穷都要想办法娶个媳妇回来呢?没好处的事,谁愿意干。】
炮灰稚嫩的童音说出这样的话,铁锤听着有些想笑,但也不得不承认,它说的有道理。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娶到个媳妇便是拥有了个陪睡和生孩子的免费保姆。心情不好时,还能当成出气筒,随便打骂。
乡下人几乎默认打媳妇是合理的。
甚至连法律也认为若是丈夫殴打妻子致死,需罪减二等,只要没动凶器,往往只需要交一些罚金便可,连牢都不用坐。(这里用了大唐律斗杀的规定,往后朝代更加过分)
—
成家的几亩良田自成母去世后便租给了邻居耕种,每年只得一点微薄的租金。
成珹有心将田收回来自己种,可他是个读书人,哪里会侍弄田地。
没有了兰蕙这个勤劳的妹妹,家中的饭菜、洒扫、衣物清洗等等事务也无人料理。
成珹自己处理起来很是吃力,同时他也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读书人怎能做这等杂事。
思来想去,他觉得还是要娶个女人回来种田、做饭、洗衣、带孩子的。
就像当年成母还活着时那样。
不过,这次有了张香巧的前车之鉴,这一次他也不打算找什么家境不错。年轻貌美的姑娘了。
他现在就想找个能干活的贤惠农女。
【不过,他之前因为锤姐您搞得那一出,在下关村的名声已经彻底坏了。如今别说普通农女,就连寡妇都不愿嫁给他。】
炮灰的声音里充满了幸灾乐祸的味道。
铁锤叹了口气:“下关村找不到,那还可以去别的村骗。骗不到还能买,这个年代,多得是为了一点钱便愿意卖女儿的人家。”
炮灰笑容瞬间消失:【那需要派人去阻止吗?谁家姑娘沾上他不晦气啊!】
“不用,他这婚成不了。”
炮灰没有问为什么,因为不需要。
它锤姐说成不了,那就一定成不了。
它作为一个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