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们就陪着太子沿着狮子河一路北上,见识到了狮子河这一条线一路的水车田渠,和杂交水稻高产丰收的喜悦。
等到了临山县一带,太子就发现他们还种了不少的高粱,这个时候还没收,种的应该是有些晚了,产量似乎也并不高,但是种的却不少,而且好些高粱穗成熟得似乎还不太好,百姓就已经开始收割了。
太子不解,既然旱地里高粱产量不行为何不选择中苞米,一问才知道了,他们种的都是甜高粱,而且种它也不是为了高粱,而是为了高粱梗,那些高粱穗还没成熟都开始收割,是因为高粱梗在干了,他们必须要提前收割保证高粱梗的新鲜度。
同时太子也知道了他们收高粱梗的原因,是因为安平村会大量收,且收的价钱还不低,即便是高粱产量不行,他们也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比种苞米收入好,加上有高产的水稻了,他们也不用担心缺主食。
太子听完当地官员的介绍之后,就把后面的许婉东方枫叫了过来,“安平村不是你们村么?你们花高价收那么多高粱梗干嘛?”
这事儿是许婉在张罗,于是许婉上前施礼应道,“殿下,这些都是甜高粱,高粱梗可以熬糖,我们收去是拿来熬糖的。”
太子诧异看着前面地里那些高粱梗,“你说高粱梗可以熬糖?”
许婉老实应道,“是的,我们村里已经有人基本掌握了用高粱梗熬糖的技术,比起那些市面上昂贵的糖霜味道也不会差,价格却要低很多。”
太子叹道,“你倒是实在,就没想着趁机大赚一笔?”
许婉笑了笑,“其实也不便宜,毕竟高粱梗的产糖量也不高,但是这高粱梗熬糖也不是什么技术活儿,稍微琢磨琢磨就能自己熬,这要真卖出来天价,普通百姓谁还买?想吃还不如自己熬呢!其实我们也就是相当于开个加工厂,稍微赚那么一点,百姓不用自己麻烦,买我们做的也是图个方便,有了口碑,大家也都愿意对咱们生意照顾一二。”
太子听得许婉的解释,也是忍不住感叹,“你这小小年纪,倒是看得通透。”
等他们一路北上到了安平村,差不多已经是大半个月以后了。
等到了临山县地界,太子就已经发现这些村子跟之前他见过的那些村子的区别了,等到了安平村之后,太子更是吃了一惊。
一个村子,居然能修成这般模样,跟之前见过的村子简直是完全不一样,还有道路,居然都是用砖砌的,就连田间小道也是用砖铺过。
房子虽然大小不等,但基本上都是砖瓦房,完全看不到之前那些村子茅草屋的影子。
“你们村子里的人都这么富有么?”
太子边打量边询问一旁东方枫,就听得东方枫开口应道,“也算不得富有,比起那些富有的达官显贵,日子也就算过得去罢了。”
沈大人赶紧在一旁补充,“这也多亏了他们夫妻二人,不管在外面做什么,都没忘了自己的父老乡亲,比如专门为了造船商会创办的狮子山上的木材基地,就是他们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联合开发出来的,这从中获得的利润,他们也没有独占,都分给了那些个村民,还有许记豆腐,许记成衣坊,许记砖瓦厂,许记塘坊这些产业,也能给他们创造一些附加产业的收入,只要人勤快,这村民们的日子自然也好过。”
太子再次吃惊,“你们居然有这么多产业?”
许婉笑着调侃,“民女好歹也是个商会的会长,这些产业算多么?”
太子也跟着笑了,“孤原本听说的关于你们的消息,你是一个普通出身的农女,名声甚至还有些不好听,东风爱卿也只是个普通的秀才,听到那些你们的事迹,原本已觉得很吃惊,如今看来,到底还是孤太过于狭隘了。”
之后太子甚至都没住在临山县城,直接住进了许婉他们家里。
也亏得许婉他们修了这么大个院子,大伯二伯这些亲戚家里院子也修得宽敞,再不济还有村民家里也都是宽敞的砖瓦房,即便是人再多也不用担心住不下了。
这临山县令也是尴尬了,洛大姑娘跟他和离了之后,他倒是很快娶了外室,为了面子甚至还大办酒席,只可惜没了洛大姑娘,也没多少人愿意给他面子了,酒席办得再风光,过后也还是个无人问津的空壳县令。
之所以成了空壳县令,便是因为知府大人曾经亲自驻守临山县安顿处理难民事宜,之后又是杂交水稻,临山县稍微大点的事情,都不用通过他这个县令,就已经到了知府手里直接办了,他这个县令如今的作用,也就是给百姓们断一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结果这太子来了临山县,甚至连县衙都没进,就直接来了安平村,在安平村住下了,凌县令在城门口苦等,却只等来了这个消息,且还是他自己派人打探来的。
太子北巡亲临临山县,而他这个县令,却是直接被大家给遗忘了。
参观完了安平村各处的许记工坊之后,太子也得离开临北了,据说暂时也不会回京城,而是要去一趟镇北军营,亲自去请南宫家的大公子南宫羽回京。
离开前许婉想到了她一直没敢随便开采的煤矿,再跟东方枫商量过之后,到底还是告诉了太子,这般太子原本离开,便又耽误了两天功夫,跟着许婉去了黄坪村。
如今的黄坪村也是已经大变样了,虽然道路险阻没办法通行马车,但是路也加宽靠悬崖外面还修了防护栏。
还有一条特殊的通道,那就是原本运硝石的悬崖下,许婉设计修建了一座人工升降梯,就是如电梯一般,但是要靠人工拉升绳索来升降的一个上下移动升降的梯子。
太子坐上去还觉得神奇,眼看着木制小屋子一步一步从悬崖下上升到了悬崖顶。
黄坪村的村民也变多了,自从有了许婉的扶持和硝石行业的发展,在遭遇旱灾那年,村子里仅剩的那几家农户反而成了他们亲戚的投靠地,之后发现有硝石开采就能养活他们,就干脆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他们此时还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接下来会因为他们这里的煤矿再次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