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官他们是三月二十一日到达大同县的,当日目睹李静姝在城头明正典刑,待李静姝带人去郡城救人后,胡中官带着另外一个中官就走访了守城的兵丁等人,掌握了昨日的过程。
然后将自己听闻得来的,和自己亲眼目睹的,写成详细的条陈,连带着贺县令的正式公文,派出了两名禁军,利用最高等级的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送往京城。
国朝内陆城市被异族威胁攻击,这兵事用上八百里加急是没毛病的。
两名禁军还是从保护赵景思那里的四人中扒拉出来的,贺县令另外换了两名衙差代替保护。
两名禁军一路上真的是日夜兼程,利用驿站换乘马匹,除了必要的吃喝拉撒小憩,一路上两人轮换着一人骑马牵另一匹马,另一人就趴在马上休息的方式,六天七夜后到达了京城。
三月二十八,清晨的京城,很快就热闹起来,城门口附近挤满了进出的人。
两名禁军远远地就大喊起来:“八百里加急,速速让开!”
马速不减,远远地冲了过来。
城门守军看到两名风尘仆仆的黑甲禁军,背后插着三根鸟毛,正是八百里紧急军情的标志,连忙呼和着让百姓们让开,而他们也分出一骑,前头开路。
百姓们自然也知道八百里加急的优先级别,纷纷让路,目送骑士入城,一边猜测是什么情况,难道西北或者北方有重大的军情?
此刻,大明宫,群臣正在进行例行的大朝会,这是京城上千名官员参与的大朝会,以礼仪性质为主。
守城门将引导两名骑士来到了应天门,这里是正门,也是参加大朝会群臣进出的地方。
守宫将士们看到三骑飞奔而来,纷纷紧张地握住了长枪并开始结阵,待看到两名禁军背后的三根鸟毛又是一凛,连忙按照规矩先将人拦下,问清了下哪来的军情后,立马派出四人护送两名禁军入内。
大朝会是很无聊的,不仅皇帝无聊,官员也无聊,很多在角落里不显眼的官员纷纷找地方悄悄闭眼打瞌睡。
皇帝郭康也想打瞌睡,但众目睽睽之下,他只能忍着。
他有时候也会想下,这么无聊的大朝会要不干脆取消算了?不过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制度,郭康也就意淫下。
忽然一声高亢的声音,让所有人的瞌睡虫一下子都没了。
“报!梁州府广元郡大同县八百里军情报急!”
所有人吓了一跳,郭康一下子瞪大了眼睛,脑子有点转不过来,哪里的军情?梁州府广元郡大同县?那里又不是边疆,而且,这地方听起来好熟悉的样子?
嘶…这不就是那个女人待的地方吗?
郭康一瞬间清醒,立马直觉这事跟那个女人有关,连忙出声道:“宣!”
群臣们也被搞愣了,梁州府哪来的八百里紧急军情?
两个禁军带着一路风尘进了大殿,从他们的红红的眼睛和一身尘土,众臣相信他们应该是日夜兼程赶来的。
其中一名从身上解下两个漆筒,分别装的是贺县令和胡中官的陈述,单膝点地,捧着漆筒,沙哑的声音大声说道:“卑职叩见陛下。三月二十日,一千三百吐蕃军混百余马匪突然兵临大同县城下,当日敌军被杀溃,威胁解除,卑职奉胡中官之命速来回禀。”
别以为兵祸解除了就没事了,一方面关系到新鲜出炉的乡君,另一方面腹心城市被异族军队兵临,绝对是大事。
众臣无不瞪大了眼睛,他们之前还在争吵李静姝封赏的事,对于大同县这地方自然是熟悉无比的。
但为什么吐蕃兵会出现在那种地方?不过,听到危险解除了,众臣心里还是略微放松了。
立马有中官过去接过两个漆筒,再当面拆开,将两份一厚一薄的公文放到了御案之上。
群臣一时间无不探头探脑,不过此刻也不敢催促皇帝。
郭康看了下封面,薄的是贺县令的公文,厚厚的一叠是胡中官的,这也能理解,胡中官是皇帝私奴,肯定会事无巨细地详述。
郭康拿起贺县令那份,这一份薄,有助于郭康迅速了解事情的经过。
这时代的公文,很多时候会写一些云里雾里歌功颂德的文字,正事也是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该详细的不详细,绝对会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
贺县令倒是没有废话,但依然用言简意赅的春秋笔法,陈述了整个过程。
讲到李静姝出城野战的时候,贺县令写道:“彼时乡君重甲长刀,单骑出城,亲冒箭矢,突入敌阵,阵斩五百余,吐蕃敌酋授首。”
“击溃敌阵,不顾夜黑雨急,衔尾追击,杀吐蕃兵无算,又击毙马匪四十余,又擒杀匪首二人,生擒一人,至天明方归。”
至于后面突入巡检使校场,城头斩四十余人,都是一笔带过,李静姝在城头慷慨激昂的陈词,贺县令并未写进去。
但哪怕是如此简略的描述,郭康依然看得呲牙咧嘴。
单骑,阵斩五百余?彻夜衔尾追杀?
…
总之,在郭康的认知里,贺县令是在写志怪小说,把他当猴耍。
虽然贺县令在公文中一再表示“亲见者数百”,但郭康依然认为贺县令九成是失心疯了。
群臣在下方看着皇帝那蛋疼不已的表情,也是内心纷纷猜测,心痒得不行。
郭康觉得胡中官等人应该不会同时失心疯,要知道上报这事,是要两个中官同时签名画押的。
于是迫不及待展开胡中官写的陈述。
这一份就详细很多了,还把吐蕃兵出现前后的应对也写了上去,很符合逻辑。
不过看到描述李静姝单骑出城野战,不到一刻钟就阵斩五百余,当场击杀吐蕃首领的时候,郭康又怀疑人生了。
难道是这一起子合伙起来,想蒙骗整个中枢朝廷和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