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天高地阔,让李静姝的心胸也开阔起来。
收拾好心情后,重新站在坟前,对着墓碑说道:“你们在此好好安歇,以后再来看你们。”
之后带着家人们回转,吩咐堂屋内的灵堂布置拆除,只留下大门口的布置。
又将家人和仆人们召集一起,阐明了自己的用意。
“如今讲究事死如生,但我不认同。”
李静姝开头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赵景正问道:“母亲,何谓事死如生?”
李静姝回道:“孔子曾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就是说侍奉死去的人,要像侍奉他活着的时候一样。”
众人点点头,想到世俗习惯的确如此。
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是没多少陪葬品的,葬礼不可能隆重,只能说郑重,比如接下来的日子要遵守很多限制地过日子。
“帝王和达官贵人,自然讲究丧礼的隆重和陪葬品的丰厚。但结果呢?三国时期曹操等人军费不足,就开始掘墓。”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陪葬品越多,意味着家底掏得越多,因此无论哪个阶级,我都不认同这种方式。”
众人若有所思。
这次的丧礼,乡君可以说是一切从简,虽然师婆也有交代一切从简,但真实操作起来,可以说是简陋到骨子里了,有很多人在暗地里腹诽不已。
“我认为的孝,应该体现在生前,而不是死后做给他人看。”
“陪葬品靡费甚巨,徒耗国力或者家底。之后几个月还得诸多行为限制,甚至有结庐守孝三年的做法,以示悲痛,这些,是做给别人看的?还是发乎内心?”
众人呐呐不敢言,心道这可是孝道,娘亲/主母可千万别乱说话啊,传出去影响很大的。
“我认为,逝者已矣,生者要坚强,更要奋起。”
“师婆以命相救,她肯定不愿意看到我蹉跎时光于悲戚之中。我知师婆所愿所求,当继续身体力行,不使自己沉溺于回忆和思念。”
“自今日起,除去丧服,不用守孝,饮食生活回归正常,两日后工场建造继续。”
这举动,很可能引来非议,但李静姝依然坚持丧礼一切从简到极致,马上重启生产生活。
赵景言纠结了下,开口说道:“母亲,如此,恐引起流言蜚语。”
李静姝摇摇头,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非议就非议吧。”
看到众人欲言又止的样子,李静姝知道他们担心会大大损伤自己的声誉,依然坚持道:“移风易俗,自我们家而始,哪怕我自己的丧礼都是如此,你们不必再劝。”
赵景言等人很无奈,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家母亲就是这么不敬畏生死,或者如此看透生死,也许只有天上人不惧凡人生死这一理由可以解释吧,反正到时候是回归天上。
大家在心里接受了这一猜测,同时反抗不了一家之主,只得应下来。
静仪静琳两人,李静姝自然是要留在身边的,另外还有新赐的四个宫女和一个嬷嬷,也得安排事情。
她自己不追求起居八座和前呼后拥,自然是不需要那么多人伺候的。
于是让四个宫女们暂时先学习,年轻人不跟上李静姝的教育和三观,后面会掉队的。
至于四十岁的嬷嬷,再让人家学习有些强人所难了,李静姝开口问起嬷嬷以前的司职。
“回乡君,奴之前在宫中尚仪局任职。”
李静姝闻言眉角一抽。
尚仪局是掌管礼仪起居的,这皇帝派个这样的嬷嬷来是什么意思?是暗示自己礼仪掌握得粗鄙不堪?
而且宫廷礼仪极其繁琐,在李静姝看来是完全将女性培养成低眉顺眼的仪态,她表示鄙视。
“我已知晓。我家礼仪不同他家,你当前以观察为主,不可行那宫廷一套,记住没?”
李静姝虽然认为女子的柔顺也是一种美,但绝不是在这封建帝制下的这种柔顺,因此她不愿意宫廷那一套让家中女眷学会。
嬷嬷张了张嘴,最终还是点头答应。
这个乡君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的,而且阵斩数百人,公然处刑数十人,其威势比宫里的那些贵人还更令人敬畏,嬷嬷不敢有一丁点的小心思。
李静姝分配完新增人口的事宜,问起了邓家铁甲归还一事,得知铁甲头盔俱已归还。
“景言,你明日去县城,一边给邓家送上厚礼,另一边将邓家子带回来。我之前承诺改造邓家子好赌懒做的毛病。”
“是,母亲。”
李静姝挥挥手:“先散了吧。”
然后自己一人回到了二楼观景台,跪坐在案几后面。
案桌上用镇纸压着一封信,正是师婆写给李静姝的,这是师婆留给李静姝的唯一物件。
李静姝沉默了几息,重新拿起信封,抽出信纸。
对于凤命凤格一事,李静姝并未太放在心上,也多少知道这命格不是说就是皇后命。
师婆写得“好想去你家乡看看 望珍重”,再次让李静姝破防。
她这几日表现得很平静,甚至没有哭灵过,那只是因为她接受了她们的离去,认为自己看透了生死。
但哪里有人能真正看透生死啊。
爱却别离。
李静姝仔细复盘了下,觉得哪怕时光流转,除非是带着记忆,否则,自己失去四人,其中还有玉菲和师婆这两个最亲近的人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
四大家勾引曾家前来,设计让自己前去工地,他们趁机将自家人骗走绑架,这事能避免吗?
避免不了的。以有心算计无心,除非自己事先得了风声,否则九成九能被算计到,根本防不住。
自己在师婆预警时,也曾想过去打探下当前关系最紧张的宋家动静,但李静姝底蕴太薄了,没什么人手可用,她自己也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