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姝一下就猜到了是朝堂对炼钢等事的反馈回来了。
诸女眷,除了县令夫人刘氏,其他人都不清楚,不禁面面相觑。
李静姝也没解释,而是施施然起身,带着众人来到堂屋前。
此刻原先摆在院子里的桌椅,已经被移开,香案也已经摆好。
贺县令因为有他老师的通信,是提前知道的,不过他并没有跟李静姝提起,算是要留一个惊喜给李静姝。
刘猛和村长迎出村口,将宣旨队伍领了过来。
村民们这几十年来,也就之前跟今天见过七品县官,哪里能料到今天居然能见到从京城来的,而且还是皇帝派来宣旨的,大家都有一种打开新世界的感觉。
哪怕后世,信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一个省委书记来村里都能引起极大的轰动,更不用说信息如此闭塞的古代了。
眼见前头皂衣红带的衙差打前头,之后是衙门带来的敲锣打鼓的,再跟着一队着黑衣黑甲的兵丁。
接着就是穿着红衣戴着巧士冠的宣旨中官,但见这中官身形高大,面白无须,迈着八方步,一步一趋的很是威风。
村民们睁大了眼睛,不过这时候没人敢叽叽喳喳,哪怕马大嘴怕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也干脆用手紧紧捂着,这可是京城皇帝老爷身边来的,哎呦,真是不得了啊。
人群敬畏地放开一条路。
宣旨的中官用眼睛的余光打量着,第一时间也被这简约大气的新宅惊艳,直接无视了泥腿子们的神情,中官又被不远处的奇怪工坊吸引。
村长躬着身子带着众人绕过照壁,幸好院子足够大,此刻围满了人。
中官扫视一周,立马就将视线定格在人群中央的李静姝身上。
无论身形海拔容貌气质,艳压群芳,哪怕那些后宫的贵人,也很少有眼前这女子的耀眼的气质。
中官正待询问,一旁便衣的贺县令带着夫人已经上前。
这时候的内侍太监,并没有明清的那种嚣张气焰,只不过作为传旨太监,身份上还是要尊重的。
贺县令拱拱手:“本官大同县县令,见过中官。”
这时,跟着中官来的队伍,已经排开两旁,站好了位置。
中官也笑眯眯地拱拱手:“贺县令,久仰久仰。咱家这次来宣旨,不知上水村李氏李静姝可在?”
贺县令连忙伸手示意,李静姝上前一步,福了一身:“民妇李氏在此。”
中官一看,果然就是那气质卓绝的妇人,连忙伸手虚扶:“李夫人,不用多礼。”
又转头对贺县令道:“咱家来,一是给贺县令带来皇上口谕。”
贺县令一听,连忙九十度鞠躬:“臣恭请圣安。”
县令夫人也跟着躬身。
这时候不像满清,连个皇帝口谕都得跪,只需要躬身听口谕即可。
李静姝也躬身,大家一看,连忙也躬身,村民们有些已经直接跪下了。
中官侧过半个身子,道:“圣躬安。皇上口谕:贺卿是个好的,办了很多实事,望再接再厉,将来朕亲自给你叙功。”
中官的身形比一般人还高大,完全没有不少影视剧里的猥琐身形。如果是从小就入宫的,一般都会长得比常人更高大,所以没了烦恼根还是有好处的哈。
声音也不会那么阴柔尖利,放在现代普遍不留须的年代,根本看不出人家残疾之身。
“臣谨记圣喻,必鞠躬尽瘁以报圣恩。”
贺县令虽然早就通过老师的书信,知道了结果,但大庭广众之下被嘉奖,自己依然很激动。
因为皇帝的口谕,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贺县令如今已是简在帝心了。
能被皇帝记住,而且还是好印象,还用担心前途吗?
中官点点头,虚扶起贺县令。
又从随从手里捧过一副卷轴,转头对着李静姝说道:“李氏,接旨。”
这属于很正式的圣旨了,一般来说,诏、制、敕等都属于很严肃的圣旨,这时候需要跪拜的。
李静姝也没啥心理负担,成年人要懂得妥协,略微提起裙摆,就跪在了青石板上,微微躬着身子。
周围人,也跟着跪下去,黄素贞则在林婉儿和静媗的扶持下,也跪了下去,心情激动得很。
哗啦啦,除了中官,其他人都跪下了。
中官这才展开圣旨:“应天顺时,受兹受命。制曰:大同县上水村有女李静姝,聪慧敏达,…献策有功,兹特授尔为七品孺人,并七品朝请郎,赏金百两、银千两,并宫女一对,…钦此。”
李静姝因为对朝政感兴趣,自然也懂一些规矩。
比如这道圣旨,用的是制曰,而不是敕曰,虽然两者都用于封赏,但敕曰有勉励劝诫的意思,本意是对官员封赏后,有告诫勤勉别飘了的意思,但用在李静姝身上显然不合适,因此用了更高一规格的制曰。
这其实也是对李静姝的补偿,因为她的封赏其实远不及她的贡献。
同时,也没采用诰命的圣旨,因为李静姝不像其他女性,是靠丈夫或者儿子才封赏的,用诰命圣旨的话,那就有看低嫌疑了。
而最绝的是,因为李静姝不是男子,无法因功封官,但是单单封七品孺人的话,又显得朝廷太小气,因此除了七品孺人,还给李静姝封了一个七品散官。
散官只有品级和行政待遇,但没有实职在身的。
比如贺县令,七品县令一职是实职,有实权,李静姝虽然和他同一品级,但显然散官是没有实职官来得贵重的。
散官的配置是因为朝廷官位有限,因此给没安排到实职的官员,配上一个表示品级和待遇的官名。
这个散官,又比诰命含金量高得多,而且李静姝是以女子之身获得散官,绝对是大周朝开国头一份殊荣,只有这样的一份殊荣,才能配得上李静姝的功劳,否则与那些靠男人封诰命的命妇何异?
像贺县令夫妇以及一些有见识的大户人家,自然能明白圣旨里面的道道,要知道这道圣旨不仅经过了皇帝的首肯,还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盖印认同,是在朝廷上经过君臣吵架后得来的,具有法律效应,朝廷备案,端得是凶悍得一匹。
至于其他人,则懵懵懂懂,只听到了关键的七品二字,而且还是两个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