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晋起身的时候,长孙无忌连忙叫住了李晋。
“陛下留步,臣等有事要禀报。”
长孙无忌连忙道。
这让屁股刚离开椅子的李晋又坐了下来,询问道,“怎么了,还有何事?”
“陛下,文学部尚书奏报恩科三事,一为恩科考点如何设定,二为恩科监考官人选,三为各地阅卷官人选,臣等本欲等下次朝会之时奏报陛下,陛下既然来了内阁,还请陛下将此三事如何处理示下。”
长孙无忌从一旁拿出一本奏折,恭敬的递给了李晋。
李晋接过来看了看,上面写得长篇大论,让李晋直接无语。
非要写这么多字吗?
直接说正事不行吗?
但李晋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因为这本奏折可是关乎大唐第一届恩科考试的啊。
李晋仔仔细细看完了魏征写的长篇大论之后,合上了奏折。
“恩科考试,乃是为国家取仕,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公平!阅卷取仕的人,必须要慎重考虑。”李晋一本正经的道。
房玄龄回答道,“陛下,恩科考试泽被天下,而且是首次恩科,臣以为,阅卷官当选在京官员阅卷。”
李晋听后,没有回答,而是问了另一个问题。
“你们谁能告诉朕,从大唐最偏僻的地方八百里加急到京要多久。”
李晋淡淡的问道。
这话一出,众人皆是不明所以,问这件事情干嘛?
还是杜如晦站出来回答道,“陛下,大唐最偏僻的地方,八百里加急到京,星夜兼程差不多十天上下。”
“如果今年水泥路铺满天下了呢。”李晋询问道。
杜如晦想了想,回答道,“最多七天。”
“很好,各地考试当天考完,当场考卷封存,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李晋随即开口道。
这话让众人更摸不着头脑,“陛下,您的意思是各地的考卷用八百里加急?而且还是送往京城?”房玄龄询问道。
李晋嗯了一声,“没错,恩科考试一开,定然有人贿赂阅卷官,所以得送往京城。”
“陛下,送往京城,想贿赂阅卷官的人自然还能贿赂得到啊,此举用处不大,而且动用八百里加急,实在不宜实施。”长孙无忌当即就反对道。
李晋听后,微微一笑,“谁说朕要官员阅卷了?而且谁说那些人能贿赂阅卷官?”
李晋这番话一出,众人相互对视一眼,均是摸不着头脑。
“臣等愚钝,请陛下解惑。”众人异口同声的道。
“从各地选官员,选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不管是九品芝麻官,还是封疆大吏,往上查三代是清白身即可。
然后这些人开考前三个月全部到京,进入朝廷安排的地方,自此以后,断开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由重兵看守,吃喝住行朝廷供给,待到考卷送至京城,就开始阅卷,直至恩科之后放他们离去。”
李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话让众人听得是连连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陛下,可若是如此,若有人提前得知阅卷官名单,商议出一个考卷上做的笔记暗号又该如何?”刘伯温这时候询问道。
李晋微微一笑,“考试的试卷到京,就送到文学部去,着文学部招人把试卷誊抄一遍,不要写上面的籍贯和名字。
然后拿去给阅卷官择优取仕,优秀的试卷选出来之后,再送回文学部,文学部再按照试卷原件核对。
再将被选中的名单按照各籍贯地整理成册,报到内阁备份,内阁盖印就由八百里加急将名单张贴回各地。
至于阅卷官名单,由吏部拟定,然后着中书省拟旨,交到锦衣卫,着锦衣卫去传旨,接到旨意的人,旨到即行。
接到圣旨当天交接完手中事宜,然后跟着锦衣卫前往京城,这份名单不昭告天下,也不让他们自己来京,让锦衣卫去接。”
听到李晋的办法,刘伯温先是一惊,然后便道,“陛下圣明,此举确实是可以避免有人跟阅卷官对暗号,陛下真乃神人也,不过臣还有两问,若着文学部招人,招谁呢?且如果某个学子文章写得很好,可却被阅卷之人不喜,判定为不好,该如何?”
“招人肯定是招在京学子啊。”
李晋回答道。
刘伯温却反对道,“不可,学子岂能参与誊抄阅卷?即便他们只有誊抄权,可当他们看到其他学子文章之时,难免不会记下一些句子,用来下次考试的借鉴,毕竟试题可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啊。”
听到这话,李晋也沉思了起来,这确实是一个事儿。
“这样吧,着皇子公主誊抄,他们反正也不需要参加恩科考试,更不会和那些学子有牵扯。”李晋想了想,想出了一个方案。
房玄龄拱了拱手,“陛下,他们年龄太小了,速度较慢,毕竟全国汇聚而来的卷子,可不是几千几万份,一次可就是十几万份甚至是几十万份啊。”
李晋又想了想,“这样好了,着考生将考卷自己誊抄一份不就得了,然后把原件和誊抄的装订起来,一并送入文学部,着文学部将誊抄没有写姓名与籍贯的送给阅卷官便是。”
这个办法一出,众人眼神一亮。
“陛下英明。”众人异口同声的道。
反正他们自己写的东西,自己再抄一遍又有何难?
“至于刘爱卿的另一个问题也好办,一份试卷两个阅卷官阅卷,两人都给打分,则两人的平均分数为最终分数便是。
若是两人意见很大,则该卷送至文学部,着魏征亲自阅那一张卷子便是,他若也不知如何判定就送到内阁。
而且大唐的恩科考试,题目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自我发挥题等四大题,前三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阅卷官评分,也就是给那些自我发挥题的答案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