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启奏陛下,如今陛下已完成登基大典,天位已定,不久后乃是陛下十五岁生辰,陛下也将入舞象之年。
更何况陛下又是我大唐天子,如今理当昭告天下选秀女,充实后宫,为我大唐开枝散叶,延绵大唐国祚!”
礼部侍郎朗声向李晋禀奏。
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被称为舞象之年,
二十岁便是弱冠之年了。
大唐十五岁的孩子基本上都成婚了,很少有往后拖的,女子来了葵水就可以出嫁,基本上也就是十四岁的样子。
“臣附议,陛下应选秀女充实后宫,还要立后,立妃,为陛下举办新婚盛典!”
礼部尚书也赶忙站出来道。
李晋听到这话,嘴角都抽了抽。
自己的这具身体才十四岁,虽然过两天就十五岁了,但就结婚,真的太早了吧?
不过李晋也知道,这事儿还真得办。
作为天子,要是跟这帮大臣说,自己打算十八岁以后再选秀女什么的,这群人就得天天谏言,御史大夫都得死谏。
这群老顽固,尤其是御史大夫,天天就要在那巴拉巴拉的说个不停。
说什么不立后母仪天下,国本不稳,天下女子没有表率,不生子就延绵国祚,巴拉巴拉的的,反正就是要必须选秀女,而且还得生孩子。
李晋扶了扶额,“选秀女等明年吧,今年也来不及了啊。”
“陛下,选秀女可以等到明年,然而恳请陛下立后,迎接几个月后的圣神元年,此意义重大,不可不为!”
礼部尚书又开口了。
李晋都无语了,你特么作为一个臣子,听不懂朕的言外之意吗?
朕就是要往后拖啊!
“爱卿,秀女都得等到明年再选,今年哪来的立后人选?”李晋带着一丝无语的语气说道。
“启奏陛下,臣有一女,与陛下同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样样一绝,愿送入宫中伴驾!”
长孙无忌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开口。
自己是太上皇的大舅哥,要再成为新帝的岳父,那长孙家再兴盛百年,不是问题!
而且说不定还能再把自己的女儿也推上皇后宝座!
到那时,长孙家自己手里,就会出两个皇后了,自己必定成为家族的荣耀!
自己的妹妹是太上皇的皇后,女儿要是成为新帝的皇后,这也是一桩美谈啊。
李晋听到这话,皱了皱眉。
这似乎还真可以,李晋和长孙无忌并没有血亲关系。
因为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没有血亲关系,然而李世民和长孙无垢生的孩子则和长孙无忌有血亲关系。
所以长乐公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女,如果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那就是乱伦!
但是古人就信奉这种亲上加亲的习俗。
但是却不知这样孕育的后代大都有先天残疾或先天畸形甚至是先天疾病。
李晋突然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也提上日程说一说了,不然大唐人口真发展不起来。
但是,除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垢生的公主以外,其余公主是可以嫁给长孙冲的。
李晋突然觉得自己到时候如果长孙无忌向自己求娶公主,就把高阳公主赐婚给长孙冲,那样的话,长孙家以后肯定很热闹。
“启奏陛下,臣有一女,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也与陛下同岁,更是精通文韬武略,不管是刀枪剑戟,还是锦绣文章,她都可以,臣愿将她送入宫中,陪伴陛下。”
这时候,李靖也站出来了。
李靖也想了想,自己虽然儿女双全,但是儿子不争气,只对商业感兴趣,堂堂军神之子,从商是个什么鬼?
而自己的女儿则不同,天生喜欢兵法,而且文武双全。
自己的女儿若是入宫为妃,自己死后也不用担心家族落寞。
而且李靖有直觉,李晋让女子掌兵,未来恐怕行军打仗不再是男子专有的事情了。
即便女儿入宫不能再舞刀弄枪,只要生个皇子出来,悉心教导,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是绝对可以实现的。
到那时,未尝不可角逐太子之位,甚至位登九五!
若真是如此,李家就真的要光宗耀祖了!
李靖也在为自己家未来打算。
就算未来没有位登九五,自己外孙成为王爷,只要手握兵权,有治世之能,自己家也照样再兴盛百年!
皇后之子便是嫡子,若是嫡长子,依照祖宗律法,便是太子!
李靖即便对自己女儿登上皇后宝座的可能性不大,但也要为自己女儿争一把!
万一争上了呢,到时候再给李晋生下一个嫡子,那妥妥的就是太子啊,只要不犯错,又悉心教导,未来必能位登九五!
往往皇后人选基本上都是从文官集团产生的,武官集团出皇后的家族真的很少,除非是依仗武将兵权,立其女为后。
随着李晋开口,满朝文武的气氛瞬间诡异了起来。
文官集团的人则是有了危机感,李晋好像有那么点重武抑文,李靖又是武官集团的一把手。
他的女儿若真是入宫为妃,李晋未尝不会把她的女儿立为皇后,从而拉拢李靖。
毕竟李晋可是有焚书坑儒的想法啊,而且李晋好像对文人士子的态度不怎么好,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就表明了李晋不喜欢文官集团啊。
武官集团若是再出了个皇后,那武官集团可就不得了啊。
若再生个嫡子出来,那文官集团的地位就真的岌岌可危了啊。
这凤座就是两大集团大佬的第一次交锋吗?
难道两个大佬都盯上了凤座,势必要把自己的女儿推上去?
可是双方各有优势啊,长孙无忌的女儿那就不用说了,那可是当今太后的侄女,李靖的女儿虽然没有这种背景优势,但架不住李靖的女儿有个好爹啊。
李靖的女儿是大唐军神啊!
排兵布阵,行军打仗,战功显赫,再加上李晋有些重武抑文,就导致两个大佬的女儿的优势形成了一个平衡。
跟着李靖混的几个武官集团的大佬也纷纷看向了文官集团,似乎也明白这是一场双方集团在新朝的第一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