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余欢的烧烤店和自助餐在奉南城越发火爆,甚至吸引了不少南央人前来品尝。
她将挣得银子交给秦梧,养兵屯兵,奉南军悄然无声的逐渐壮大。
一切似乎平静无波,然庆国到底如何暗流涌动,无能得知。
阳春三月,南疆的天气闷热起来,黑云压城城欲摧,眼看着暴雨便要来了。
秦江收起了平日里玩乐的模样,一脸严肃的来到秦家。
“小梧,雨季到了。”秦江深深地叹了口气,每年的雨季都是南疆最难的时候。
南疆地势低洼,雨季意味着洪涝,冬日好不容易长起来的庄稼,终将毁于一旦。
秦梧头一回来南疆,对这里的了解并不多,但这连日的雨季也让秦梧忧心忡忡。
“每年雨季都要死很多人,并非因为洪涝,而且因为疫病。”
南疆天气湿热,每当雨季来临,动物死于洪涝,尸体腐烂,随着雨水和河水而流。
百姓总不能不喝水,然一旦喝下去,便是上吐下泻,许多人因此而丧命。
且南疆蛇鼠虫蚁居多,腐烂的环境更是让这些毒物滋生,如此恶性循环,令百姓苦不堪言。
“百姓们没有粮
食,只能去粮店买粮食,一年到头就挣那么点银子,哪里还有银子治病,唉!”说完,秦江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在南疆治理多年,每到雨季便头痛不已,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一旁的余欢若有所思,她问,“你没向秦栋说起?若是修建堤坝,便可以护住粮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南疆这么偏远,秦栋会管这个?”闻言,秦江冷笑,“搜刮民脂,用来修建行宫还不够呢。”
“他还真是高枕无忧,这般行径,枉为天子。”秦梧眼神带着杀意,这样的人坐在那样的位置上,庆国早晚亡在他手里。
雨季刚刚来临,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余欢想,或许这对秦梧来说并非坏事,既然秦栋是反面教材,不如让秦梧做这个正派人士,在百姓中留下好印象。
民心,比想象中还要重要,秦栋似乎不在明白这个道理,但自古不得民心的皇帝,有多少能安度一生。
南疆地势低洼,漠河之水自漠北天山顺流而下,一直延续到南央,贯穿整个版图。
水流倾泻而下,南疆低洼,上游水势本就湍急,若是雨季来临,则更加猖獗。
但朝廷没有委派工部的人来修建堤坝,这样大的工程需要至少白银几千两,秦江只是闲散王爷,即使有心却也无力,他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派人传播消息,就说皇帝不肯派人修建堤坝,弃百姓不顾。”
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浪费了,秦梧抬眸看向窗外黑压压的乌云,淡淡说道。
奉南城,当百姓再一次得知皇帝不肯派人前来修建堤坝,心里的怨气越来越大,对这个皇帝失望至极。
然安南王仁慈,愿意将俸禄拿出来为百姓建造堤坝,余氏酒楼的老板也拿出一千两白银赞助。
一时间人们对余氏酒楼充满感激,也对安南王的印象更好了。
有了这两人做例子,许多奉南城的富豪也纷纷向安南王府捐款。
安南王秦江,在城楼下贴上红纸,将捐赠的名单写在上面,既能保证没有贪污,又能让百姓记住这些人的恩情,一举两得。
此举引来更多人的捐献,谁不想留个好名声呢?
短短五天,竟然募集了白银三千两有余,堤坝修建需要的材料比较珍惜,为了结实起见,这些银子也不一定够,但起码可以动工了。
秦江
多方联系,终于将工匠集齐,一切准备就绪,修建堤坝之事板上钉钉。
百姓仿佛看到了希望,今年终于不用因为洪涝而忍饥挨饿了。
“小欢,你可真是神了哎!”短短五天,秦江从闷闷不乐,到喜笑颜开,他呲着个大牙来到秦家,一进门便对余欢夸赞不已。
这个募捐的主意自然是余欢想出来的,其实三千两银子她如今也拿得出来,但秦梧还要养兵,最是需要银子,她手底下不能一分钱没有。
想到现代时每当有地震洪涝灾害,全国人民都毫不吝啬的捐款为灾区支援。
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余欢这才想出这个主意。
她让秦江把所有捐款人的名字都写下来,一方面许多人想要个好名声,会趋之若鹜,而这些有钱人攀比心也重,自然不想被人看清,也会多捐一点。
这不,才短短五天,他们都能开工了。
“人手找的如何了?”秦梧侧身将余欢挡在身后,他这个皇叔到底怎么回事,一看到欢儿两眼放光。
秦江不知道秦梧为何脸又拉了下来,摸着脑袋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他这几天四处奔波,都瘦了不少,但索性
小有成果。
堤坝这种大工程,向来是由工部掌管,普通的工匠做一些简单的泥瓦匠还行,但修建堤坝需要计算,普通老百姓哪有那文化。
所以工部的官员大都是世袭的,知识从祖祖辈辈传下来,外人根本不得而知。
但巧的是奉南城还真有这等有才学的,这人名为张现浩,他爹是木匠,他从小就爱看一些杂书。
虽咬文嚼字不行,却精于计算,南疆低洼,他竟自己做出来个水车,浇灌田地那叫一绝。
秦江找到他时,他正在家里埋头画图,说是要将水车改进,听说要修建堤坝,他也只是犹豫了一下,便反应一试。
余欢默默的想,这简直就是妥妥的理科奇才,自己瞎研究都这么厉害,要是接受一点正统教育,恐怕工部尚书都要向他求教了。
“可以让我们见见吗,我有一些想法,也许可以给他点建议。”
余欢虽然这方面知识薄弱一些,但她毕竟来自现代,知道大名鼎鼎的三峡大坝,还是可以稍微提点建议的,也许会给这个理科奇才一点灵感呢。
“好,他还在家里收拾东西,明日才来奉南城,我让他来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