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大隋朝国祚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公元581-618年),但是也不能掩盖掉隋文帝杨坚的光芒和成就,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炀帝杨广继位以后,虽然很快就把老爸辛苦弄来的江山给断送了,王朝的更迭,所幸道教并没有受到大波及,反而得到了很不错的发展机遇,整体上呈欣欣向荣之势,道门高人也能够专心搞搞科研,出些成果,也为进入唐朝以后的发展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下面就挑两个比较重要的道士讲一讲,先讲一下茅山道士王远知。
姓名:王远知
出生时间:510或528(稍后解释)
去世时间:635年,总之就是位百岁道长
籍贯:琅琊
职业:道士
成就:茅山宗第十代宗师
主要著作:《易总》(存疑)
王远知,祖籍琅琊,后来随老爸迁居扬州,所以有些史料也说他是扬州人。爷爷叫王景贤,曾担任过梁代的江州刺史,江州在三国时期就很有名了,道友们应该不陌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父亲叫王昙选,是陈代扬州刺史,所以王远知的祖上都是省部级高官。古代讲究门当户对,老妈的娘家地位也不错,姥爷丁超,任梁代驾部郎中,和王景贤也是同事。
前面也讲过好多次了,但凡名人出生必有异象,虽然不是必要条件,但应该是个充分条件。所以在千年前的某一天,王远知的母亲白天睡觉时做了一个梦,醒了以后感觉很不一般就说了出来,说梦见有只凤凰飞来,就停在了她的身上。中华文化传承至今,龙、凤、麒麟之类的都是大吉大利的神兽,和它们有关的都是好事,所以当王远知的老妈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以后,自动就和梦到凤凰这事联系了起来。恰好名人宝志大和尚来府中做客,王昙选就对宝志说起了这事。宝志闭目推演了一番,说:“恭喜恭喜,大吉大利啊,你这宝贝儿子将来成就非凡啊,会是一位道门高人,快快快,红包拿来。”
简单说说这位宝志,这是真实存在一个人物,并不是讲故事随便编的一个人,并且他还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僧人。宝志和尚七岁就出家了,修的是童子功,佛法相当精深,而且还精于预测。据说他在梁武帝时期写过一首谶诗,有点类似打油诗,是这么说的,“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什么意思呢,刚写出来时谁也看不明白,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有高人才分析出来,这是写的萧衍。萧衍恰好是三十八岁时在建业禅位建梁,丙寅年他八十三岁时,四月十四日城北的同泰寺遇到火灾。上一篇讲陶弘景时提到萧衍晚年迷信佛教,曾舍身佛教,实际上就是在他八十三岁这一年三月舍身在这个同泰寺的,结果没几天就一把大火烧了起来。
总之,这位大和尚的预言还是很准的,他对王昙选说你儿子以后会当道士,就有点命中注定的意思了。
王远知从小就表现出了高智商的特点,聪明敏捷,无论多么晦涩的经书,一看就懂,尤其对书传极为喜欢,“多通经史,尽锐典坟”,典坟的意思前面解释过了,就是三坟五典,不再多说。等到十五岁时,王远知果然去了茅山打算当道士了,拜了陶弘景为师,跟随他修习道法,尽授三洞秘法,由此,后世的茅山宗便尊他为茅山第十代宗师。
不过这里有个小问题,就是有关王远知是否真的跟随陶弘景学习过,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前面提到过,陶弘景是536年羽化的,而王远知生年虽然还没有最终考证,但不是510年就是528年,所以才有此疑问。分析一下这两个时间的来源,《旧唐书》《新唐书》《云笈七签》《太平广记》、江旻《碑》《茅山志》等没有明确记载王远知生于何时,但都记载了他是卒于贞观九年,即635年,这个时间各史料都没有出入。然后再按照记载说他寿一百二十六岁,推测出他应该是生于510年。而在《玄品录》中却明确地记载了他生于梁大通二年,就是528年。当然了,《玄品录》是元代茅山道士所作,这个时间是否准确,又从何而来的也无从可考,所以就不能确定王远知究竟生于哪一年。
也就是说,如果王远知生于510年,年龄上来说,二十多岁的他是完全有可能求学于陶弘景的,但是如果他是生于528年的,才不到九岁的他就跑茅山找陶弘景就有点不合理了。那位道友可能会说,王远知是神童嘛,9岁就学道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您别忽略了,王远知9岁时陶弘景羽化的,所以更小的时候去拜师才可以的。另外,就是李世民贞观时期的道士江旻应该是最了解王远知的了,都是从事道士职业的同行,但在他所作的碑文里面,也没有提到过王远知拜陶弘景学习的事。所以,这个就存疑吧,无论他是否在陶弘景座前请教过,暂且放下。
大约在十八岁那年,王远知拜在了当时的国师、宗道先生臧矜(也有书记作臧兢)门下,跟随他学习。身为萧衍的国师,臧矜的身份地位算是极高的,而且他学识渊博、智深幽微,著过《道学传》《道德经疏》,道教方面研究也很深,所以王远知在他门下学习尽得传诸秘诀,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王远知本来就出自名门,又聪明好学,功底也不错,再加上跟随着明师学习,所以他在道学方面很快就有了不小的名气,在高官贵族圈子里也有了众多粉丝,大家也都有意结交他,无形中他对政治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等到在国师门下学成之后,王远知醉心山水,开始游历天下,遍访名山,最后选择了茅山归隐,从此专心研究上清经法,修炼辟谷吐纳之术,名气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