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魏华存开始著书并传给弟子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魏华存不再是一个只为追求个人长生的修炼者了。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经书向民间传播、推广的做法,明显是受到了《太平经》、天师道发展模式的影响,就是想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嗯,是先走底层群众路线,扩大了影响后,进而向高层渗透,最终得到统治阶级认可,这种行为怎么看都是一位具有开宗立派想法的大人物应该有的。当然,这可以通过上清派的发展结果很容易得到证实了。
上清一脉的经书很多,而且盗版、篡改、冒名等现象不少,以至整个经系异常混乱,这方面考证也很不容易。这种情况在整个古代差不多都存在,所以才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说法,如果想学真本领,那是要拜师的,先要当几年学徒,差不多就是先无偿当几年长工,然后师傅教你多少还得看缘分。后世的《正统道藏》中收录的与《黄庭经》相关的经书不少,是经过历代整理、刊正过的结果,这里所说的《黄庭经》实际上指《黄庭外景经》简称外景经,和《黄庭内景经》二经的合称。
魏华存写的内景经和外景经显然是有关系的,那么二者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外景经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二者内容有什么关系等,关于这些问题,从古至今,很多道教人士、学者都考证、研究过,有很多不同观点。
虽然正史中没有记载,但从众多的道教典籍中考证后,诸如《云笈七签》《太平广记》《茅山志》《真诰》等,大体都可以得到内景经基本上就是旸谷神王给魏华存的,当然就是魏华存自己写的。这位神王大人也是上清派所尊奉的神之一,就是多次提到的景林真人。在魏华存写《黄庭内景经》之前,《黄庭经》就已经传世了,当然《黄庭经》也就变成了《黄庭外景经》,以和内景经区别。这个是道教界比较认可的说法。
至于外景经,近代有学者考证大约是魏晋期间道士王褒所著,这个王褒可能就是魏华存所说的那个传经人清虚真人,但他的活动时间却又可能是在汉末,时间上又不合理,总之就是这个时期的考证难度一如既往的难,各种不合理的存在。所以,历年来,特别是近代学者,对内景经和外景经的出现时间、二者的真正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很多观点,简单分析一下,看看大家能不能理清一点。
内景经大约在288年完成,葛洪是283年出生,从时间上分析,葛洪是完全有可能看到内景经的,但他在《抱朴子》里只提到了《黄庭经》,但没有提及内景经。书圣王羲之是321年出生,也就是内景经出现三十多年后才出生,时间上同样有拜读它的可能,但其书法作品里有《黄庭经》而没有内景经。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让一些学者认为是内景经要晚于魏华存出现,而不是魏华存写的,而且历代学者中还有人提出了外景经是对内景经的“删繁就简”而来,内和外是前后的意思,并不是指身体的内外,就是说内景经早于外景经出现,唉,都是我们道教的那些不认真的前辈们惹的祸。
首先解释一下葛洪和王羲之的问题,其实解释也不难,前面也说过,道教典籍是被视为宗派的绝对秘籍的,上清派同样只在嫡系门人间传授,不可能印点小广告满世界招学员,所以几十年,上百年,内景经并没有流传出去是很正常也是很合理的事情,反而葛洪、王羲之他们没看到过内景经是合理的。而他们能看到的外景经,实际上是二三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才能传世才更合理。至于说内、外是指先后顺序的,那是只看了书名,没看里面的内容的人的结论。
下面,再从两部经书的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两经都是养生求仙的主题,都是讲身内景象和存思的,结构、表述都很相似,二经都类似七言的古诗,有韵律的。外景经一共一百九十六句,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二十四章,内景经共四百三十六句,共七十六章。加上外景经文字简单易懂,凡景经则比较深奥复杂,所以才有学者提出二者是一种删简关系。当然,这种观点支持者并不多,只要稍深入研究一下二经的内容,就会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外景经第一句是“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内景经第一句是“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好像是内景经复杂、深奥化了,但看一下内容就会发现,开篇就说了版权问题,不是一位尊神的,如果是删简关系就怪了。
第二,外景经仅适合男修,内景经则男女均可修炼,也可以说明二者也不是删简关系。
第三,外景经虽然简单,特别是对脏腑的讲叙并不多,但修炼功法是重脑和心,重的是存思体外之神,内景经虽然对脏腑的形容复杂得多,但明显是在外景经的基础上,对修炼功法上更深入、细化和提升,而且重的是脾和胃,重存身内之神,这也证明了内景经应该是在外景经之后出现,且是在外景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而成。
所以外景经在汉末之前就存世,内景经则为后来魏华存所作,二者也不是删简关系,还是禁得起推敲的。魏华存还有个身份,就是五斗米道的女祭酒,而外景经成为五斗米道的收藏的秘籍并被她看到就很正常了,所以她是有可能在外景经的基础上,写出《黄庭内景经》的。
解决了两部经书的版权、断代这些问题之后,下面再进一步研究一下魏华存的内景经的内容,可以了解到魏华存及上清派的主要思想来源。
内景经有很多地方明显是吸收了《太平经》和《河上公老子章句》中有关五脏神的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体系,大体就是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元宫这三部,每一元宫都驻了八景神,总共二十四神。只要消除杂念,坚持诵念、存思、观想这些体内诸神,则五脏真气调和,不但百病不生、延年益寿,修炼到终极状态还能升天登仙。
《太平经》提出人体是外界天地的缩影,同样具有阴阳、五行属性,这就是五行相类相通。内景经由神主管人体五官、五脏、六腑,同样与外界类相,并相互有联系和感应,“存思五脏神万病都可消除”、“众生同居”、“天人一体”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
前面提及,山东出过很多道教方面重要的人物,其中魏伯阳的《参同契》对魏华存的影响也极大。如果说魏伯阳是内外丹兼修的话,内景经则专攻内丹学了,可以说是对《参同契》的一种发展。总之,这就是一部结合了道教炼养理论、医学成果而成的集养生、修仙为一体的经书,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极大,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内丹道的发展。唐宋时期,内景经更加流行,被视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包括梁丘子、胡愔、杜光庭等人均有相关的注述,后面再详细研究。
不清楚魏华存是在哪个阶段产生了开宗立派的想法的,但她先把自己的经书传给了儿子刘璞,然后又传给了杨羲,再往下的传承就是许谧、许翙父子,再传……这样就形成了著名的上清派的事实,下面就研究一下上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