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十一的时候,学校放假几天,庄稼秋收。像种地时一样,玉芬又要和爸爸一起收地了。
爸爸借来了一辆马车,能套两匹马, 因为有车的那家有一匹马被借走了,所以需要杨老师再借一匹。玉芬老姨家早已搬到了离她家五里来地的东边,在公路的北面,也离公路不远,沿着公路很方便地就可到达。她家养马,于是就牵来一匹老实听话的,套到车上,爷俩就出发了。
爸爸用鞭子赶车,这时爸爸就叫“老板儿”了,坐在车板的前面的左侧,挨着马。边赶,边教玉芬马能听懂的指令:
“驾”,就是让马向前直走;
“吁 ~”,长声,是停的意思;
“ 吁,吁,吁”,连声的短声,是往里拐,就是左拐的意思;
“喔,喔”,是往外拐,就是往右拐的意思。 还让玉芬赶了一段路。
因为爸爸计划好了:等到了地里, 他主要是割玉米秸,玉芬没割过,肯定很慢,就负责往车上装,然后玉芬自己赶车回家,之后卸车,再把车赶回去,这时爸爸在地里接着割,等到玉芬再赶回去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够一车了,然后再由玉芬送回家,这样不浪费时间。玉米先不掰下来,都送回家后有时间再慢慢掰。
玉芬还真的把马车往回赶了。车上装的玉米杆不算多,用绳子拢了一下,怕那些玉米杆滑下来。套元马的马鞍子上,马脖子附近有一根绳子,拉在赶车人的手里,可以让元马根据它的松紧,再配合口令来调节快慢和里外拐。玉芬坐在老板儿的位置——车前面的左侧, 左手拉着绳子,右手拿着鞭子,不敢让马快跑,只是让慢慢地信步前行,别滥拐就好。因为大家都在秋收,路上有不少人和车,特别是对面来车的时候,错车时一定加小心!
后面要是有车嫌玉芬的车慢,玉芬就把自己的车往路边上赶,给人家让路。路过的人看到玉芬一个女孩子赶车,都很惊讶。
有人还连连告诉她,“慢点,慢点”;
还有人告诉她,“小心点”;
还有人夸她,“这孩子,真厉害,什么活都能干!”
也有人说,“这杨老师,胆子也太大了!还敢让孩子单独赶马车?”
旁边的人说,“不敢能怎么样呢?就这么一个闺女!”。
到家以后,玉芬开始卸车。还不能把马鞍子卸了把车翻过去,只能站在车上把玉米杆往下扔,因为玉芬不会套车。妈妈出来给玉芬加油。卸完车就再往地里赶。因为她家住在路北的后趟房,房子后面是自己家的小园子,小园子后面就是草原了。玉芬家的柴禾垛,她和爸爸打的羊草也在这里晒,玉米杆卸在这里就行了,直接从草原上进出赶车很方便,况且地就在北面。这样,来回走了两趟,等到第三趟的时候,因为绳子没绑紧,开了,玉米杆滑下来一些,玉芬停住车,往上装。因为车有点高,玉芬不到一米六的个子,不高,不太能装上去,路过两个乡亲帮忙,才算装好车,又把绳子帮助拢好。 玉芬表示感谢后继续赶车上路了。
等到再返回地里时,就有人搭方便车了。因为玉芬来回跑了好几趟了,大家认为她已经有经验了,把握了。可正在玉芬有点洋洋得意的时候,前面过了一辆女孩子骑的自行车,玉芬寻思自行车占地小,没让马车躲的远点,那女孩也没太靠边,所以差点刮上。因为自行车的外侧有车辙,但现在要是再往外拐已经不赶趟了,很可能会摔倒,因此她赶紧从自行车上下来了,紧贴着马车站住了。大家一声惊呼,总算有惊无险! 双方都有责任,大家一安抚也就没事了。 玉芬吓出了一身冷汗。
傍晚时分,大功告成,玉兰和爸爸回到家里。爸爸太累了,但还必须去送车,玉芬自告奋勇去送老姨家的马,而且是骑自行车去,这样回来也就可以骑自行车了,能快些,还比走着轻松。所以去时,把马拴在自行车的后面,她在前面骑车,马在后面小跑。开始还真不好把握骑车的速度:慢了,马就离得近了,玉芬害怕; 快了,马就跑不起来,跟不上,绳子就紧了,往后拽她。调了几次才调好,在公路上有车路过的时候还有些担心,好在此时天有些黑了,公路上车很少了。
以后的时间里就要抽空掰苞米了,晒好了,还要扒皮,最后还要把玉米粒手工搓下来。一时半会也搓不完,每天都搓点,冬天就拿到屋里搓,一直搓了小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