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这一年,玉芬儿的叔叔从辽宁投奔哥哥而来了,他叫杨成,因为他脾气不太好,总爱打架斗殴,所以在当地娶媳妇比较困难,所以来到了黑龙江。
叔叔长的在当时属于高大威猛型的,将近一米七五的个,长相不算英俊潇洒也超出了一般人,只是说话时一着急有点磕巴。哥哥给他落了户口,就在当地生产队里跟社员们一起干活挣工分。哥哥语重心长地给弟弟先上了一课,告诉他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 都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鲁莽,不要像在辽宁老家时那样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弟弟非常诚恳地表示接受大哥的意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许多人认为哥哥能干,持家,脾气又好,弟弟也肯定不错,不久就有人上门提亲的了。有一位姑娘, 长相还行, 身体不错,偏胖,懂事理,是家里五个兄弟的唯一的小妹妹,对她爱护有加。唯一的缺点就是个头矮点,一米五左右,不过在当时也还算可以。相看之后便订了婚。
杨成是读过高小的人,兄弟姐妹中他年龄最小,最受宠,年龄小,赶上了新社会,念的书也最多。虽然有时有点磕巴,但不严重,不算出口成章吧,但也能拽几句。和对象两人谈得来,不久哥哥嫂嫂就凑了几百块钱张罗着给他们结婚。现在哥哥家已经自己一家住一个屋了, 在隔壁弄了一个屋子给弟弟住。那时的新房里有两套新被褥,让木匠打一个柜和一个碗架子, 再买两套新衣服就不错了, 这在哥哥那时是一样也没有的。 他们那时只是旧被褥,连碗筷都是邻居家给的,嫂子只有一个红紫色的带格的头巾是新的。
叔叔结婚那天,妇女们早早的就来了几个,帮忙准备中午的饭菜。哥嫂在院子里摆了几桌酒席,全村也就二十多户,都来了。 贺礼有送暖壶的, 有送被面的,还有送盆、大镜子的等等。人来人往,进进出出,边干活边嬉笑打趣。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追逐嬉戏,好不热闹!临近中午时分,两辆马车“驶进”小屯子,满载着娘家客人,前一辆车的中间坐着头披蒙头红的新娘。院子里开始放炮竹,送亲车进入院子后,停下,车上的人纷纷下车,只剩新娘。此时在车下有人放一个装着高粱的口袋,同时有人递给新娘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斧头,新娘抱着斧头踩着高粱口袋下车,表示越来越有福,生活步步高。新娘和新郎胸前都别着红花, 花的下面有一条红带子,上面标注“新娘”、“新郎”字样。 新郎扶着新娘的胳膊往前走,那时的 司仪也不用多说什么,宣布新郎新娘结婚,再说几句祝愿的话新人就得赶紧往屋里跑,因为能和新人开玩笑的年轻人都拿各种米粒打新娘,这是当时当地的习俗。新娘及娘家人在屋里吃酒席,婆家人就在外面的桌子前吃,筷子、饭碗和饭盆都从邻居就借来, 之后再由各家领回,每家的碗筷自己家人都认得,领到最后就剩下玉芬儿家的了。玉芬儿的妈妈往屋里收拾锅碗瓢盆的时候,里面竟然发现了一样不应该掺和在里面的盆子!太太太不应该了!那就是她家的尿盆。
那时候家家都有“夜壶”,有的是用盆子充当,有的是用桶。玉芬儿家的就是盆子,因为妈妈比较干净,尿盆涮的也挺干净的,天天早晨倒后都清洗一下,然后倒扣在鸡窝上,帮忙的人多,也不知道谁把它当做了饭盆用上了。此事只有妈妈知道,并告诉了爸爸,而且双方相互叮嘱不要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