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索与陆曼订婚的消息传到了府衙所有官员的耳中,官员们纷纷向陆孝原道贺。
但多数官员都很不理解,这陆大人真的是浪费资源了,一个金袖得主的女儿,不用于结交大员也就罢了,却找一个连功名都没有的白丁,难道还就看上那邱索手里有些钱?
最不可思议之人当属府衙通判郑国梁,这段时间,他儿子郑浩明总是缠着他,要他请人去陆府提亲,可郑国梁认为自己仅仅一个通判,加上那陆曼是金袖得主,一直都不敢向陆孝原提及此事。
现在听说陆孝原选了一个无功名的武夫,他的心里就非常后悔。
早知如此,他就应该厚着脸皮找人上门提亲了,自己的官职虽不高,但儿子好歹也是个童生,怎么说他觉得自己的儿子郑浩明比那邱索要强。
而闻听邱索与陆曼订婚的消息后的郑浩明,想起他与邱索说过的那些话,感觉自己的脸都被打得啪啪着响。
为什么一介武夫,竟然能入得了陆大人的眼呢?还有陆曼,凭什么选了邱索这样一个不入流的武夫,而不是他这个府试第五名的才子呢?
……
家里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邱索终于决定要去京城了。
去京城之前,他直接与林星河派来的人说了,他要去京城了,至于建阳这边,还请他们继续派一些人保护柳氏。
他们如果愿意一起去京城,则可以一路同行。
最终他们经过商议,留下了三人在建阳继续保护柳氏,另外的五人则与邱索一起前往京城。
邱索带着几十名武义团的兄弟,就这样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
建安十七年四月底,王福他们回到了京城,第一时间就去宫中向皇帝禀报了湖广发生的事。
由于王福几乎将整个民乱过程看得清清楚楚,因此也汇报得相当详细。
王福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严泰和主政湖广巡抚期间犯下了几宗罪行。
其一,严泰和不顾民生,加征了粮税,以致民怨沸腾,激起了民乱;其二,在军事上,他作为一省巡抚,却强行向湖广总兵和都指挥使等人施加压力,使得湖广差一点成为第二个四川;其三,蔡正豪邀请严泰和一起举荐邱索直接参加殿试,严泰和却因为一己之愤拒绝举荐,反而以莫须有之名要缉拿邱索。
以上三条,都说明严泰和此人全然不将朝廷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切只想着自己。
特别是此次湖广发生的民乱,湖广差点成了第二个四川,甚至比四川都要更加严重,因为反贼已经直接攻入了空虚的省城。
幸亏王福因为有皇命在身,特意借此次危机考校那个邱索,没想到,邱索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却是见解独到,提出以和谈解决此次危机。
虽然那些饥民成立的所谓护民军没能经过和谈解散,但他们却遵守诺言全都撤出了潭州城。
倘若不是邱索,而是双方直接兵戈相对的话,那后果定是潭州城被叛军占领,根据湖广省境内的饥民数量来看,这支军队若发展起来,估计速度不逊于四川。
那样的话,朝廷损失的就不只那几万石粮食和十万两银子了。
因此,王福建议,湖广要十分重视,一定要想个万全的法子才好。
皇帝听后眉头紧皱,这个湖广,竟到了如此地步。
再仔细一想,湖广能到这个地步也在所难免,那四川都没有像湖广一般加征那么多税,亦有反贼大规模出现。
而湖广却因为严泰和急于求成,不顾民意,加征了那么多的粮税,直到如今才爆发这样的民乱,都属于当地饥民是实在被逼无奈才有此举了。
这个严泰和,差点坏了大事。
但现在湖广已然到了如此地步,出现了问题当然还是要解决。
于是,皇帝立即将六部尚书一起召集起来,专门讨论湖广的局势当如何控制。
皇帝先与这些大臣们讲述了此次派王福前往湖广之行,还不忘给自己贴金:“湖广已经岌岌可危了,然朕却只闻喜讯,不见忧患。前段时间,建阳府新任知府上奏有一事求朕应允,此事说来极为可笑,竟是要朕警告那湖广巡抚不要将潭州的饥民骗往建阳去!细讲来……”
“由此,朕顿开茅塞,湖广饥民怕是到了严重异常的地步。方命王福代朕前往湖广察看民情,这一查,果然发现了重大的问题,潭州差一点就落入了贼军手中,湖广差一点成了比四川更严重的民乱之地……”
“先前,建阳知府与左督御史林爱卿,还有吏部侍郎文爱卿向朕举荐说建阳有一少年英才邱索,让朕不拘一格用其为朝廷效力。”
“朕原本是不太相信的,故并未答应他们,但此次王福前往湖广,朕即令王福考察湖广民情之时,顺便考校一下此人是否有真才实学。没想到,幸亏王福借此次湖广民乱考校那邱索如何应对,此子不负所望,提出安抚之策,令所有反贼自觉撤出潭州城……”
之后,皇帝将湖广发生民乱的整个过程与诸大臣详细说了一遍,又道:“诸公乃肱骨之臣,为我朝效力良多,如今湖广之事已成僵局,诸位爱卿有何见解,尽可畅所欲言。”
户部尚书周弘建议道:“臣以为,湖广的那支所谓‘护民军’已有两万余人,虽此次未酿成太大的祸事,然此次他们已获几万石粮食,十万两银子,迟早会是朝廷的一大祸害,朝廷当立即责令湖广总兵,点齐兵力,趁其尚未发展壮大,一举将其灭之,如此既可显朝廷反过叛军之决心,亦可解决一大心腹之患。”
兵部尚书苗伦却道:“周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湖广正因为给了那贼军几万石粮食,正是又缺粮草后援,若是仓促应对,恐不仅无法剿灭反贼,反让那贼军进一步势大,如此,湖广才真正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