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娘,我收到大哥的信了!”晚上,从镇上收摊回来的梁珲兴奋的说。他一溜烟跑进厨房,梁父和梁母正在做饭。
闻言,立即站了起来。
“快给我看看,说了些什么?”梁拾快步走过来拿了信拆开。
“哥说,他已经知道了娘子怀孕,还说特意找省城里最好的医馆的大夫问过了,说了不少的安胎办法,还送了不少的药材过来,都是难得的。对了,嫂子也送了很多东西过来,有吃的,也有上好的布料,说是送回来做衣服,还有几块皮毛,都是好料子。”梁珲说的十分兴奋。
“哥说,他过年大概就不回来了,现在府学的课业忙,家里又离得太远了,这还是第一次哥不和我们一起过年。”
“哥还说,让我们不要省着银子,该吃吃该喝喝,他的病在省城已经彻底治好了,以后只用再继续喝药调理身体就可以了。果然省城的大夫就是厉害。”
“好好好,都是好事。”梁拾也看完了信,信上的内容和梁珲说的差不多。
“终于是治好了……还是得多谢妙娘,要是没有她,怕是老大也只能这么熬下去……妙娘还好吗?信上有没有提到?”
“他们一切都好,我们就不用在这儿多想了,小夫妻两个把日子过的可红火了。”梁拾欣慰的叹了口气。
“这是又送了东西来?每次寄信回来,总是还带这么多东西,上次寄回来的布料还有皮毛都没有用完,现在有送了新的过来……妙娘虽然力量得很,可还是应该自己手上存点钱才好啊。”周华秀看着被梁珲搬进来的皮毛布料,虽然心里欢喜,可还是忍不住有些忧愁。
“也是,待会写信去说说他们,不用总是给我们送这么多东西,哪里用得完。对了,老二啊,你明天走一趟亲家家,把东西给他们送过去。”梁拾点头,又叮嘱梁珲。
“我知道了,爹。”
“爹,娘,是不是大哥大嫂又写了信回来?”刘慧娘慢慢从房里走过来,梁珲立刻过去扶着她。
“怎么出来了,应该在床上好好躺着才好。”他语气十分担忧。
“只是稍微走动一会儿,不妨事的,我很注意了,天天躺在床上,也的确是有点躺不住。”刘慧娘宽慰梁珲。
实在不是梁珲这么小心,而是刘慧娘这次怀象确实不怎么好。前几天她就是不小心摔了一跤,被送到医馆里去,这才知道怀孕了。她这胎怀的无声无息,一点孕期反应都没有。要不是摔了这一跤,怕是得等肚子大起来才会知道。可是这一跤摔得也动了胎气,虽然是还好就在医馆,保住了,到底还是动了根本,所以现在一家人再小心也不算过。
刘慧娘这次也是吓了一大跳,总之如今就是家里的金饽饽,自己也不敢多走动,家里的活计周华秀更是沾都不让她沾手了。
这件事他们说都没在信上说一句,就怕梁瑄和元妙妙两个人担心。
“对了,那些药材,我现在就去煎了,大哥说是安胎的药材,还是省城里最好的医馆的大夫亲自开的方子。”梁珲突然一拍脑袋,连忙找出随信寄过来的药材,又在信封里面找到了药方。
虽然药已经是一包包抓好了,只要倒进炉里煎就行,可是药方他们还是一起送了过来,这样等之后吃完了这些,再去抓药也知道该怎么抓。
“是是是,你快去。”周华秀也急忙催促。
这一日,梁家一片欢声笑语,虽然家里人不齐,却一点也没有耽误他们的高兴。这虽然不是“家书抵万金”的年代,可不论什么时候收到一份家书,那都是难得的喜事。
……
“梁瑄,把斗篷披好。如今天气越来越冷了,我看今天还得去买一些炭回来才好。府学应该也就是这两日就放假了吧,家里的腊味也可以开始做起来了。熏肉,熏鱼,再做些香肠,东西可不少。”元妙妙伸手替梁瑄整了整衣领,又把小小的暖手炉递给他。
“嗯,府学是二十放假,也只剩几天了。买炭的事情还不急,家里还有不少炭,等到我放了假,与妙娘一起去。腊味的确是可以先腌起来了。正好最近天气好,虽然温度是越来越低了,可日日都是晴天,也是好事。家里的盐还有吗,没有的话也得买一点回来了。做腊肉也少不了盐。”
“家里盐还有,不过也可以再买一点回来。还有其他的调料,干脆都一次多买点算了。我今日先去把调料买好,顺便去和市集的老板订肉。我们也算是人家的老主顾了,就算临时去说,应该也能匀出一点,更何况如今时间还不算晚。就是可惜今年刚买的鸡,还只有一点大,不到出栏的时候,不然等过年就可以吃家里的鸡了。”
“买的鸡味道也不差的。好了,我先去去上学了,妙娘今日不要太劳累了,虽然事情多,但时间也是够的。”
“好,我知道了,你快去吧。”元妙妙边点头边伸手推梁瑄。梁瑄就顺着她的力气往前走。到了门口,梁瑄终于走了。
梁瑄走远,元妙妙就关了后门,去厨房收拾碗筷。
梁瑄如今每天出去的时辰都比以前要晚一些了,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吃了早饭再出去。今天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收拾好碗筷,就要忙起来了。
先是去把铺子的门打开。因为前院要做生意所以现在他们出门一般都是走后门,其实也挺方便的,离府学还近一些。开了铺门,没过都久严伯严婶也赶着驴车驮着今天要处理的肉过来了。
他们一来,元妙妙就可以不守着铺子,去做自己的事了。
元妙妙也披上披风出门。与梁瑄的斗篷不一样,披风是有袖子的,类似于褙子,或者也可以叫长袄,里面加了一层棉絮,很暖和。
梁瑄是披风外面还披了一间斗篷,斗篷就是无袖的,还带着一个兜帽。梁瑄身体还没好,不能受寒,元妙妙就干脆让他多穿了些。那斗篷元妙妙也有一件,都是狐毛的,边缘还滚了一圈兔毛。这斗篷也十分的重工,上面绣了八团喜相逢的花纹,是用银线绣的。斗篷料子是厚锦,石青色也十分沉稳,里子就是狐毛,蓬松软和。这么一件却也是极为难得的。可以说完全配得上它的价格。
出了门,元妙妙就先去盐铺里订了二十斤盐。盐价贵,古代一直都有“斗米斤盐”的说法也就是一斤盐的价格,差不多能买一斗米。
如今的米价是八文一斤,一斗米是十二斤要96文,盐价也就差不多是一斤100文的价格。二十斤盐,就是二两银子。这个价格也真的是很贵了。元妙妙能买得面不改色是因为她赚得多,一天就可以赚差不多三两银子。
要不是她能赚钱,梁瑄看病都看不起。梁瑄的病,看一次就要差不多十两银子,三天要看一次,他的药也不便宜,一副药差不多就是半两银子。可以说他的病能治好,差不多都是钱堆出来的。
要是只靠这个铺子,一个月差不多只能赚90两,连看病都不够,一个月的药钱是十五两,看病要100两,如果不是与开源酒楼有合作,还有绣衣阁的新式衣换的银子她没有全都拿去做衣服,还留了一半,再加上原来就有的存款,这才能活的这么滋润。要知道,除了这些看病的支出,他们吃饭,穿衣,读书,出行,那都是钱。
有时候元妙妙也觉得很奇妙。要知道一个月赚90两,这可真心是不少了,要是在镇上,一个月能赚个三四两都算高收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