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土崩瓦解就是庶民百姓和地主豪绅两者之间的矛盾加剧到难以调和时的必然结果!而这种新旧王朝交替的表现形式便是战争。”
大本堂里,朱彝说完一个结论之后,一边喝茶润喉一边等朱元璋朱标等人消化知识点。
过了会儿才接着讲:
“战争掀翻旧的地主豪绅,打破土地兼并,让土地财富等资源重新分配,然后再次形成新的地主豪绅,新的地主豪绅继续进行土地兼并,因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渴望是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里的,然后新的战争开始,如此往复,这就是王朝的更迭。
“而战争在王朝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除了达到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外,最大的作用就是消灭了多余的人口。”
朱彝随后做出总结:“所以,要延续我大明的国运使其更长久,远迈强汉盛唐,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抑制土地兼并!”
“如何限制?”朱元璋迫不及待地问道。
他是大明皇帝,比谁都更关心这个问题。
朱彝闻言却摇了摇头。
“就连叔父都没有办法吗?”朱元璋有些失望,整个人看起来都沧桑了几岁。
在未接触过朱彝关于王朝国运这些东西之前,他朱元璋一度很自信,自觉只要自己筹谋到位国策周全,定能为大明立下千秋万代的基业。
但是从昨日自朱彝这里了解到王朝更迭的规律以后,他当时整个人都犹如被当头给了一棒。
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建立的大明竟只能维持区区两三百年,他是万难接受的。
但王朝规律如此,竟不是人力可以扭转。
这种感觉就像知道自己阳寿将近却无计可施只能徒劳等死一样。
不说别的,昨夜在坤宁宫安歇,他都没睡踏实,时时梦到自己建立的大明吏治腐败民不聊生,最后被农民扛着锄头攻陷了应天城,皇族后代被乱民屠杀一空。
他从梦中惊醒,身为皇后的秀英妹子询问缘由。
等他吞吞吐吐简略说明以后,谁知秀英妹子听完却面不改色平静道:“这有什么稀奇的?这世间万物都一样,人有生老病死,大明自然也不能例外。两三百年够了,只要这两三百年里朱家皇帝能让百姓过个安稳日子,史书上能说一句老朱家人干得不错,就可以了!人不能太贪心,贪心则不知足,不知足则忧虑,何必呢?过好当下才是正理!”
朱元璋当时就鄙视了一句:“妇人之见,大丈夫在世,就是要迎难而上,越不容易越不可能咱朱元璋越要做!”
当然他现在也不奢望大明千秋万代了,就照叔父说的,大明虽无法传万世,但能做到五百一千年,这总算是个安慰。
但是现在连五百年一千年也是个奢望了吗?
朱彝还真担心大侄子别给愁病了,所以犹豫了还是决定透露一点点东西:“抑制土地兼并的法子还是有的,只不过现在我大明还未实现大一统,实施此策可能会动摇国本,所以时机未到!”
朱标凝眉沉思片刻,突然脸色巨变,急忙起身问道:“叔祖说的法子莫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如此一来,国家就是唯一且最大的地主,自然也不会再有土地兼并!”
朱彝没有料到朱标会想到这里,他不由哑然失笑:
“标儿,你以为叔祖打算让你父皇学王莽?怎么会呢!王莽的新政不是不好,但不合时宜,忘了我跟你们说的了?生产关系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土地国有以后或许会有人成功实施,但绝不是现在!”
封建王朝本身立国就靠着地主阶级,这是时代局限性,所以大明不管实施什么国策,也最多只能削弱限制地主阶级,绝不可能直接把地主阶级一锅端了。
那就是革自己的命!
随时王朝垮台。
王莽这个疑似穿越者的皇帝,就是没搞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新朝只维持了十几年就覆灭了。
朱标闻言长出了一口气,心有余悸道:“这也是侄孙想说的,我大明绝不能学王莽,否则必起祸事!”
“你这孩子反应倒是机敏,只是也太小瞧你叔祖和你父皇了!”朱彝笑骂一句,让朱标坐下。
其实朱彝所说的办法就是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这个法子其实脱胎于明万历时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这法子对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效果颇为不俗。
不过这个措施会得罪一大批地主,所以现在还不是时候,免得把大明统治区里的地主士绅给逼到蒙元那边去了。
而地主对于国家的统治又不是一股必不可少的力量。
没办法,官员中占垄断地位的士大夫就是从地主阶级衍生出来的。
朱元璋看向朱彝,想要确认对方是不是在安慰他,看到朱彝笃定的神情,他稍稍放心了一些。
也是,按照刘伯温李善长他们的推测,叔父可是身负屠龙术,而屠龙术最擅长的就是操弄国运了,怎么会没有办法?
但是朱元璋依旧有一种紧迫感。
他酝酿片刻,心里默默做出决定,必须尽快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如此大明实现一统,才能进行后续抑制土地兼并的国策。
朱彝上完课以后,原本是要去兵器研究院的,但是却被大侄子给拦住了。
“叔父随咱走走?”
朱彝笑道:“陛下又有麻烦事?”
朱元璋嘿嘿笑着,算是默认了。
两人一边先聊着一边散步,毛骧带着一些侍卫跟在身后警戒。
大本堂外围得水泄不通的百多名侍卫在朱彝上完课以后便会解散,其中一部分去当值了,另一部分就会跟着毛骧护驾。
闲聊几句以后,朱元璋说起了正事:“叔父,咱打算尽快派兵北伐元大都了,你觉得谁掌北伐大军的帅印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