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欢欢喜喜的过完年之后。
安父和安母就带着礼物,领着安旭去县里,哥哥的夫子家那边。
准备问问,要怎么安排聘礼,或者什么时候去女方提亲。
再聊聊有什么忌讳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再听听,夫子对女方家里的基本的事情。
这边已经找人打听了个大概。
女方父亲姓程,祖上也是书香世家,后来在女方爷爷辈的时候,没落了,女方父亲是个秀才,在临县开了一个私塾教书。
母亲是个小官嫡次女。哥哥相看的是他家大女儿,识字,管家,绣活也不错,家庭教育的也不错,他们家并不想攀附什么高门。
看安旭一表人才,也不是那种思想顽固,做人又很知礼,礼仪上也不像是太穷苦人家的出身的样子,就问了哥哥老师他们家的基本状况,了解之后,觉得很不错。
就让安旭现在的夫子给牵了线。
安怡这几天在奶奶家住。
奶奶其实也不老,在这结婚早的环境下,奶奶才五十七岁。
年轻的时候,爷爷没让奶奶受过什么苦,也没让奶奶下过田,奶奶就给人看着大概四十五,六岁的样子。
爷爷是个手艺人,会竹编的些东西。
因为手艺好,也攒下不少家底,后来买了地。
又让大伯父和安父去上了私塾,可是他们那一代,不是很争气,他们俩也止于一个童生一个秀才。
因为读过书又识字,所以都没有在家里种地。
都在镇上,找到是适合自己的事情。
他们都不想教书,那种安逸又对着一群孩子的事情,觉得不适合兄弟俩。
但没考虑离家太远。
他们家又没有什么背景,不太适合自己做生意。
就在他们这个比较富裕的镇子上找了工作。
像爷爷奶奶,只有两个儿子来说,子嗣在这种有了就生的朝代来说,也算是不多的。
安爷爷觉得,他们既然没有再向上考的心思,就把兄弟俩要娶亲事的钱,留了出来。
把手里的余钱,买了一些村里的地。
对于村里人来说,地是他们的根本。
这时的大伯父和安爹也是挣钱的,所以这些年没分家的时候,家里也是有十几亩了,后来再没有再买。
两个儿子都在外面,也不知道具体成亲以后会定在哪,想着稳定成亲以后再买些。
分家的时候,安爹这边没有要多少,因为去镇上工作,又不太舍得安母做,就多拿了些钱,没要多少土地。
等以后他俩攒钱,再买土地还是庄子什么的,也是个安身立命的根本。
安伯父今年也才四十岁,年轻的时候也是非常可靠帅气的人。
从小就和同岁大伯母认识,大伯母也是爷爷奶奶看到大的。
既然老人跟着老大,就多留了些地承租出去。
一来,供两个儿子以后读书,二来,也一样舍不得大伯母做地里活计。
而且大伯父那时候,就有一个月五两的月银。
后来因为大伯父,很实干又是很有头脑的人,就经常被派到外地谈生意什么的,就每年的月银都在涨。
后来越来越厉害,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原来那个东家想留住他,又给分了分红。
所以家里,大伯父家才是最富有的。
现在安怡有时候,还觉得大堂哥学木匠,有可能是先相中了人家闺女。
大堂嫂是真的漂亮啊。后来继续做木匠,完全就是兴趣。
他们家虽然有不爱读书的,但绝对没有傻的遗传。
都是白切黑的芝麻馅,而且目光很长远,却又安于平淡。
有这么一家人护着,其实没有什么意外,都会是很幸福的一生,只能说世事总是无常啊。
所以安怡很开心的发现,他们家遗传,老的慢!!!
安怡心里表示很赞,安怡很满意,安怡很快乐!
在奶奶家蹭吃蹭喝的,住了六天,安父他们回来了,安旭留在了他老师那里。
满面笑容的和安爷爷说着对方的情况,以及已经交换了庚贴。
当时在安旭老师那边,直接办了聘礼,后来一起送过去,日子定的也不远,三个月后。
父母还办了件大事,就是在安旭老师家隔壁买了个两进的宅子。
安旭婚后,可能还要随老师画画,安父安母也不想两个小夫妻分开,也不想和他们住一起,这样就挺好。
这边和安爷爷他们说完,打声招呼,就带着安怡回家了。
回去之后,看见父母满脸轻松的笑意下面,她默默感受到了,总算踢出一个累赘的感觉。
一定是她感觉错了。
三月份的天气还有点冷,路上他们没再说话,就匆匆的回家,准备收拾下几天没住的房子。
回到家,一起在收拾了下,落了点灰的屋子和厨房。
安父对着安母说:“安旭这次定下来了,就剩安安了啊。”
说完还看了眼安怡,然后转头对着安母笑。
安母很无奈的瞪了他一眼。
“我们安安还小,我要多留她几年。”
“就怕女大不中留啊?上次看见郑猎户他还说小宇今年考完秀才如果中了,下半年就会来镇上了。”
对,安怡的小竹马现在在县里,现在准备着要考试了。
“那至少也要等我闺女到十七岁的。”安母还是松了口。
毕竟郑宇等安怡十八岁,就属于二十一岁的大龄青年了。
双方家长都相处的还不错,没必要一定就那么定死,互相体谅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安怡就在边上拿着抹布,看着他们俩就这么给她定好了。
父母之命嘛,以后离的不是很远。她也不担心,她和小竹马相处也越来越好了。
这次过年之后,还驾着马车带她到周边转了转。
安父这次从县里回来,去镇子上又买了院子,等天暖的时候再找人翻新一下。等安怡嫁出去,他俩也搬过去。
郑猎户带着郑宇,在镇上买房子的时候,正好也碰见了买房子的安父安母,就买了邻着一起的两个院子。
郑家夫妻俩,现在并不想搬到镇上,他们觉得村里生活自在一些,以后偶尔去镇里看看,等年龄大一些,再搬到镇上。
安怡以后也会和郑宇住镇子上,离村里都不是很远,有马车回来老宅这边也方便。
以前不搬到镇上是因为不想几个小的长大生分了,就一直在村里没有搬,希望几个小的以后也会互相守望。
现在都长大了,各自有各自的家庭,虽然离的远,但是情分什么的还是很深厚的。
亲情已经在小时候打牢实了,也不在乎他们天南地北的在哪,只有彼此有事能帮到就行。
现在差不多把家里两个小的都定好了,大的今年就扔出去了,小的这个省心,也不是很急,但是也很快了。
在安父的心里大概要完全解放了吧,都开始畅享他和安母的二人世界了。
喂了一嘴狗粮的安怡,想着以后我们还是邻居来着,拿着抹布和他们打声招呼,从他们客厅回她自己房间收拾了。
听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啧啧。
等收拾的差不多,中午安父下厨做了三碗鸡蛋青菜面,累了几天了,也不太想动。
简单吃了点,他俩去午睡了,安怡小睡了一会就起床去看看暖棚的第二茬菜。
天虽然冷,但是阳光还挺大的,趁天气挺好,把暖棚下面通风口打开晾一会,去除除草浇好水,再关好,就回了前院。
安父安母这时也起来了。
安父从客厅那边走出来。
“我去收拾下院子。”
介于北方这边北风比较大,这几天院子里吹的有点乱,安怡也回来收拾过,但是第二天又乱了。
“那我去扫下鸡窝和马厮那边。”
安怡拿着小扫把,也趁着干完暖棚里还没换下来的衣服一起又出去了。
这几天每天她都会回来喂鸡,这个月份鸡已经开始零零散散的下蛋了,安怡家现在有五只母鸡一只公鸡,基本都是安母在家喂。
天冷,又没什么味道,收拾起来很快,父女俩收拾好院子之后就回屋去换衣服了。
安母给烧了一些水,父女俩就坐在房檐边晒着太阳开始洗衣服。
笑着和在厨房,给父女俩炖汤喝的安母说着话。
风和日丽,岁月静好啊,她看了看父母想到,内心也是一片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