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虎狼军将士,心是火热的,迫切的期待着下一场大战。
若是放到以前当兵之时,即便有再多的封赏,他们也不会心动。跟匈奴人打仗,那是必败无疑。
有命厮杀,无命拿钱,那还有什么意义?更何况,即便战死了,抚恤金能不能兑现,还是两说。
可如今,一场令人望而生畏的攻城战,且对手还是强悍的匈奴人。竟然被他们彻底覆灭了,真正战斗的时间,不过数日而已。
最让他们安心的是,此战歼敌无数,而自身伤亡却不过四千多人,真正战死的,也就两千余人。
战损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并不觉得,下一场大战,死的会是自己。既然能够战胜匈奴人,那也许有命上战场,依然有命拿封赏。即便有一定风险,却也值得冒险。
这支虎狼军,终究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军,尚无征北军上下,或多或少存在的荣誉感。
对他们进行封赏,也是李戬的无奈之举。唯有在重赏之下,方能出勇夫,使全军上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求战心。
在通过重赏,聚拢了军心之后,李戬便开始着手处置归附的匈奴汉军。
若是往常,李戬自然是将其押送往矿山服役。可现如今大战在即,想要击败匈奴大军,除了力战,还需心战。
而这二千多投降汉军,正好可以加以利用,激发匈奴军中的胡汉矛盾,分化瓦解其军心士气。
于是,李戬便召集投降的数名汉军将领,对其许下承诺。只要选择归附征北军,不仅可以重新得到朝廷认可,得到重用,其家人他也会想法设伏将其接到关中来。
身为阶下囚,众汉军将领此时哪里还有选择,对于李戬所言,虽然不能尽信,但终究还是保有一点希望。
待汉军将领纷纷选择归附后,李戬当即洒出一片不值钱的将军职位,依然任命他们统领各自残部,补充入虎狼军中。
这些汉军将领,空有将军之职,其实手下兵马不过数百,连区区司马都不如。
李戬也没准备重用他们,此举不过是千金买马骨而已。除非其真心归附于他,并且能力出众,才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虎狼军在万年县休整了两日后,便开始南下,前往始平境内的渭城。
渭城毗邻渭水,越过渭水,距离长安不过四十里。若是大军从此渡过渭水,只需一日,便能抵达长安城外。
从万年县到渭城,距离长达一百五十余里。五日后,大军终于进驻渭城之中。
但单凭他麾下不到三万的虎狼军,根本不可能南渡,与匈奴兵马一决雌雄。李戬在进驻渭城后,便按兵不动。
此时,长安城外的匈奴大军,已经从之前的八万兵马,锐减至五万多人。并非因为攻城所折损,而是在征北军封锁渭北渡口后,刘曜不得不调派大量兵力,与对岸敌军相持。
刘曜有想过征北军,极有可能趁此机会南下,牵制他们的兵马,以防止长安被他攻破。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征北军竟然直接封锁了渭水各处渡口,使得南北隔绝,断绝消息。
不用想也知道,只怕此时渭北之地,已有大半被征北军夺取。而驻守万年县的一万守军,此刻只怕也是凶多吉少。
刘曜有心挥兵前往营救,可长安之战,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刻。经过这段时间的猛攻,城池早已摇摇欲坠。若是此时撤退,岂不是前功尽弃?
更何况,渭北渡口被封锁住,想要突破北上,也没那么容易。
思来想去,刘曜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围攻长安,直到城破。至于万年县的一万兵马,只能自求多福了。
然而,就在这时,渭汭渡口的守军派人来报,北岸突然增加大量兵马,制作了大量船只,意图南渡,攻打潼关。
渭汭南岸守军不过一千,若是敌军主力真的集中于此,根本无法抵挡太久。而据此不过十数里的潼关,驻军也不过数千人,又能抽调出多少援兵?
刘曜得到消息,不由眉头紧皱。那李戬到底想做什么?是趁机夺取潼关,截断他们的粮道和退路?还是意图让他不断分兵,减少长安的压力?
此时的刘曜,还不知道李戬已经新近成立了虎狼军。根据他的判断,征北军的主力,已经大半分散在数百里的渭水北岸,能够机动作战的兵力不多。
而长安城中,三万守军早已损失过半,坚守城墙尚且勉强,更别提出城作战了。
因此,对于分兵,他倒是没有太大的担忧。即便是仅剩三四万兵马,也无惧征北军的攻击。
那么,征北军的意图,更有可能是放在夺取潼关,断绝大军粮道的阴谋上。一旦潼关被夺,不仅粮草无继,更是能动摇军心。
到时候,长安便不能再打,唯有狼狈退出关中一途。
确定了对方的阴谋,刘曜反而没有太多的担忧了。当即调派一万骑兵,迅速前往潼关驰援。
待那一万骑兵离开,此时的长安城外,匈奴大军便只剩四万多人,其中骑兵两万余人。
如今渭水渡口被封锁,想要传递消息十分不易。但李戬早已对情报的传递,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
暗中潜伏于匈奴大军外围的密谍,在探知对方的兵力调动后,立即跑到渭水南岸边上,点燃四道烽烟。烟柱呈白黑两色,分别代表步军与骑兵。而每柱烽烟,则代表一万兵力。
辗转几日后,李戬终于得到南岸的情报,得知长安城外还有四万匈奴大军,其中两万骑兵。
李戬不由眉头微皱,那两万匈奴骑兵,让他最为忌惮。如今他能够挥兵南下的兵力,只有不到三万的虎狼军,以及数千刘闯部兵马。
虽然三万多兵力对上匈奴四万多兵马,看上去兵力差距不大。可军中的骑兵仅有数千,完全无法与匈奴骑兵相提并论。
步军在平原上与骑兵对阵,完全就是找死的节奏。必须将匈奴骑兵,再调离部分出去,方有一战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