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嫌麻烦,一直就没建大棚,冬天的青菜明面上都是婆婆那边时不时送过来的。
之前建的大棚,村民们也都没放弃,秋收后又都给支起来了,村民们又不偷懒,冬天也就是多烧烧火的事,还没有夏天上工累呢,又是在自己家院里,还不得细心照料着。
这不,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年前还能卖好几次呢,估计这个大棚这个冬天的收入都能赶上今年收成的一大半了,也不怪村民们这么积极。
小姑娘踩着晚霞进了家门,喂了鸡和猪,又把晾衣绳上冻的硬邦邦的的床单被罩收进屋,铺在西屋炕上。
今天蒸了一天的包子馒头花卷发糕,烧了一天的火,这炕这会还是烫手的呢,一会儿就烘干了。
第二天又包了一天饺子,除了煮了一部分直接放到空间里,又把院子里摆的满满的,才算完事。
这数九寒天,一会儿工夫就冻的结结实实的,收起来一部分,其余的都装到仓房的大缸里了。年前年后一个多月呢,也剩不下。
面食都做完了,小姑娘才慢慢悠悠的包起了粘豆包。这玩意儿她这辈子是头一次包,但是前世会啊,根本难不住她好吗?
村子里几乎有一半的人家都种了几分地的粘稻子,虽然收成一般,但是也就为了做粘豆包和年糕,小姑娘前段时间就去换了百来斤。
东北粘豆包有好几种做法,有粘大米和苞米面的,粘大米和笨大米的,粘苞米面和笨苞米面的,粘高粱米的,还有大黄米的,但是附近基本没有种大黄米的,即使做也大部分都是配的苞米面,大米是细粮,哪舍得呀?
其实最正宗口感最好的粘豆包是大黄米包的,空间里倒是有现成的。
知道媳妇今年要做粘豆包,前些天林光辉已经把需要的粘稻子,大米和玉米,磨成了面,这会儿她倒是省事了。
这个面需要发好才能包,她也没着急,和了几盆面放在西屋炕头盖好,烀了两锅红小豆馅,看了看,纠结了一下,感觉不太多,趁着锅热,又烀了两锅……
这个豆包馅其实就是豆沙馅,红小豆,红芸豆,豇豆,都行,但是农村一般不弄得豆沙那么细,一般都是把豆子烀熟,怼碎,喜欢甜的重一些,就多放点糖,揉成蛋黄大小的圆球,攥紧,就可以。
在农村一般都用红小豆和芸豆做豆馅的,唐糖就选了红小豆,这个是从空间里拿的,又放了不少白砂糖,口感那是没的说。
包豆包是个大活,一般都是你家包的时候我们都去帮忙,我家包的时候你们也过来帮忙,农村一般都是这样轮流包的。
看着这两大锅馅,好几大盆面,唐糖也没逞强,下午就溜达着去婆婆家说了一声,婆媳三个都说好第二天一早就过来。
唐糖不知道,她们可知道,今年村里还真没有几家包豆包的,为啥?舍不得呗。
粮食欠收,粘大米毕竟是细粮,而且比大米还贵一点儿,一斤能换好几斤粗粮呢,这种年景,手里有粮才不慌。
所以,好多家都把粘大米卖了换了粗粮,这会儿舍得包豆包的估计也就她自己。
许秀娟也没包,倒不是舍不得,而且今年她家压根没种粘稻子,等入冬寻思找村民买点呢,一问,种的基本还都卖了。
本文首发&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许秀娟一寻思,实在没有就做点粘高粱米的,今年就尝尝得了,正好,家里还有点粘高粱米。
结果,这刚打算好,没有还没开始做呢,小儿媳妇儿做了。
就她对儿媳妇的了解看来,这小丫头不带少做的,结果到那儿一看,好家伙,就两口人,这是要做多些,这得有二百多斤面吧,
“你咋整这么多呢?你这往回邮也用不了这些啊?”
许秀娟以为儿媳妇要往娘家邮寄一些呢,结果,
“不邮啊,”
确实,唐糖压根儿就没想到往家邮这一茬,这倒提醒她了,嗯,要不,少邮点?
“不邮?那你整这些你俩得吃到啥时候?”
小媳妇儿笑了笑,
“娘,不多,包完了给你们拿回去一些,给于爷爷他们送一些,也不是啥贵重东西。然后给镇上江哥他们也拿点尝尝。”
许秀娟,这孩子,别说贵不贵重的,就是便宜搂搜的东西也没有人这么大方的,更别说这是细粮了。
不光想着村里老人,还想着儿子战友呢,
无奈的点了点小媳妇儿额头,
“你啊,”
小媳妇儿又腼腆了,
“娘,你看这些馅够不够,不够的话我再烀一锅,”
这个她还真不会看。
许秀娟扫了眼豆馅,又看看炕上那几个大盆,
“差不多,先包着吧,不够再说。”
婆媳三个来了,基本把活儿包圆儿了,唐糖根本插不上手了。
四个人,三个老手,唐糖不是老手,但是架不住手快呀,婆媳四个一边唠嗑一边干活,别说,还不慢,到中午包出了有三分之一了。
忙了一上午,肯定要吃三顿饭的,不可能等到两三点钟。
这次许秀娟没拒绝小儿媳妇的留饭,正好林木领着几个弟弟过来小婶儿家玩,直接被奶奶打发回去叫爷爷他们来这边吃饭。
让她们继续包,她自己去厨房准备午饭。
中午的主食肯定就是刚出锅的粘豆包了,另一个锅里熬了一锅菠菜汤,打了几个鸡蛋,再滴几滴香油,觉得不够味儿的,就再滴点醋,比如唐糖,就喜欢菠菜汤里放醋,那味道,绝了。
拌了一个老虎菜,翻出一个炸丸子,一盘花生米,一碗脆黄瓜,一盘切两半的咸鸭蛋,寻思寻思,又翻出一大盆五花肉炖酸菜,是前些天给那男人做的,收起来了几份。
看了看,都是家常菜,都是大份,应该够吃。
几个小脑袋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的,显然是被香气吸引过来的,被小婶儿一人投喂了一颗肉丸子,就打发林木进屋放桌子了。这活儿在家都是做惯了的,也不担心他做不好,再说屋里好几个大人呢。
村长爷几个进屋的时候,饭菜都摆好了。
吃着刚出锅的粘豆包,配着香喷喷的酸菜炖肉,炸的嘎嘣脆的花生米,酸爽的脆黄瓜,再来一口清爽的老虎菜,村长爷几个吃的满嘴流油。至于丸子,那是给孩子吃的,不吃。
林木几个盯着丸子,五花肉,再看着花生米,咸鸭蛋,恋恋不舍的放下筷子,肚子装不下啦。
也知道小儿媳妇自己在家,不爱吃剩菜,更没客气,爷几个桌上的菜打扫一空,美滋滋的回家了。
第二天又包了半天,几个人才将将把这一个大活儿干完,一半蒸熟了冻的,一半直接冻的生的。
一人高的大缸装了满满三缸,还剩下不少没装下的,足有小半缸。
许秀娟还要去仓房找个小缸来装,小姑娘赶紧阻止了,
“娘,不用找了,这些你们拿回去吧,”
许秀娟,
“我们有个十斤八斤就够了,”
“娘,我特意带了你们的……”
许秀娟,我还能说啥,没好气的说,
“行,我拿走,都拿走,”
小姑娘赶紧点头,笑眯眯的,
许秀娟叹口气,点点她,谁家儿媳妇这样。
小半缸也足有近一百斤,小姑娘放的都是好料,林家人多,也都喜欢吃,倒是剩不下。
找了几个干净的大丝袋子,分开给装好,一个袋子三四十斤,婆媳几个直接就背了回去,小姑娘也没客气,有再大的力气,就现在这身体,谁也不可能让她上手的。
婆媳几个到家刚好中午,爷几个都在家,看这架势,村长直接就问了,
“你们这是,背的啥?”
许秀娟放下袋子,让儿媳妇拿出去倒在缸里,叹口气,
“你三儿媳妇给拿的豆包,”
“这都是?”
三袋子都是?
“都是,说是特意带了咱们这边的,得有一百来斤。”
村长吸了口烟,
“这孩子。”
林大嫂林二嫂正在把袋子里的豆包倒到窗下的缸里,不一会俩人都跑了进来,手里拎着两个兜,有点手足无措,
“娘,”
许秀娟顿了顿,
“这是啥?”
“不知道,在豆包袋子最底下了,”
许秀娟,就知道,这小丫头,肯定不消停。
“拿过来吧。”
三个布兜,都不很大,但是挺厚,怪不得袋子没觉出咋不对劲呢,挨个打开,忍不住又要叹气,
“这孩子,”
偷偷的在袋子底下装了一袋苹果,一串香蕉,和一兜桔子。
刚来时小姑娘送过几个苹果,林木几个吃过一次,这会儿看着苹果又开始不自觉的吞口水。
老两口把水果分给几个孩子,两个儿媳妇还不好意思的拒绝,
“娘,别给他们吃了,弟妹怀孕呢,这好东西有营养,应该让她留着自己吃,”
“是啊,娘,孩子少这一口没啥,你们留一些,剩下的我们给弟妹送回去吧?”
许秀娟这点还比较欣慰,几个儿媳妇都不是那种掐尖要强,爱拈酸吃醋的,
“估计是她知道你们不能要,才偷摸放里的,既然都拿回来了就让孩子吃吧,”
自己还感叹着,
“长这么大,这几个孩子也没吃着啥好东西。这两年可是没少吃他小婶儿的好东西。”
村长吸着烟不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