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 VISA 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2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首家推出 ATM 服务,打破了国内存取款必须到银行的传统做法。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外汇长城万事达卡(国际卡),该卡可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商户使用,中国信用卡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1993年,领导人提出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由人民银行组织和发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邮政储汇局共同参与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共同参与的 CFCA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7月,首家具有中介性质的个人征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00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制度。
2000年6月29日, CFCA 正式运行。
2002年1月10日,首批银联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推出。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2年6月25日,银联公司正式成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会员。
2002年11月,银联同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合作建成外卡信息交换接口。该接口的建立,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银联商户能够接受万事达卡外卡消费。
2002年12月,银行卡联网通用"314"目标已全部实现,且绝大多数发卡商业银行系统内异地交易成功率都达到了80%以上,超额完成了任务;在100个城市中同城平均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
75%以上;在推广普及"银联"标识卡城市中,各商业银行均全部完成了标准化改造和异地跨行业务开放工作,实现了"银联"标识卡在这些城市内和城市间的跨行通用。
2003年6月底,中国已有发卡金融机构91家,在近6亿张的行、
在
发卡总量中,倩记卡5.44亿张、信用卡2499万张;银行卡账户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达0941亿元: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约20万户;各金酸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3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1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发展到14万个,2003年上半年,通过银行卡的交易总额达7.57万亿元,其中购物消费金额为1321亿元,转账交易金额为1.7万亿元,存取现金5.74万亿元。
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外资银行迈出进入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2004年1月18日和9月8日,银联卡分别在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
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 ATM )和商户 POS 受理业务,此举意味着银联卡维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在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
那么信用卡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信用卡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以商业信用形式存在的阶段:(2)以银行信用形式存在的普通卡阶段:
(3)磁性卡阶段:
(4)智能卡( IC 卡)阶段。
16.信用卡如何为银行创收?
有人被银行的高额度或免息期所震惊,认为信用卡几乎是"公益"事业,其实信用卡是银行在传统产业中利润最丰厚的一块蛋糕。信用卡业务收入来源于:
(1)年费(目前经营理念先进的银行纷纷放弃了这一块,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
(2)循环利息(年息18%以上,任何其他业务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3)刷卡手续费,虽然顾客按标价付款,但商家却要付手续费给发卡行,收单行和结算组织(收单行代收),这也是发卡机构的一份重要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