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二爹找人给大郎二郎做书箱。大娘二娘赶紧带着大郎二郎去县城看上学穿的衣服。找到绣坊,进去就问掌柜:“掌柜的,像这两个孩子,上学堂穿的衣服,有吗?拿出来我看看。”
掌柜的看看两孩子的个头,笑着说:“现在没有能穿的!不过,比他们穿大些的衣服有,要看吗?”掌柜的看大娘点头了,就从柜台后面的衣架上,取出一件细麻的天青色长衫。
大娘二娘拿着衣服仔细的看着,又问:“像这样的孩子穿,一件多少钱?自己做,需要多少布?一尺布多少钱?”
“就这个大一点的孩子,一件得1贯800文钱,自己做,得有半匹布才行。一尺布60文钱。你也知道,今年大旱,麻没有收成,唉!"
"太贵了!平时,1匹布也就是1贯多钱吧!便宜点吧。我让孩子试试,看到底大多少?”
大郎拿着衣服进试衣间换衣服,一会儿出来,让人眼前一亮,人显得更俊朗了。大娘二娘仔细的看着,衣服宽大飘逸,很是好看。就是有点长,走路不小心,就会绊倒了。
“掌柜的,这件我要了。再给我拿2匹布。说说吧,咋卖?”
“今年生意不好,衣服算你1贯700文,2匹布,你就给4贯200文钱,合起来就是5贯900文。”
“贵了贵了!再便宜点吧!”
“哎呀,大嫂子,我总要赚点辛苦钱啊!不能再少了呀。”
“一口价,5贯800文。同意,我就拿上走了。”
掌柜的看着柜台上的布一会儿,点头:“拿走拿走吧。就当开张了。”说着,拿起布递过来,收钱。
“唉,掌柜的,你们店里的做衣服的剩下的小布头,给一些吧。我回家给小孩子补补衣服。”
“给。下次再来啊!”说着,从柜台下面抓了两把布头递过来。大娘放好背篓,拿出粗布,包好布和布头,一起出了绣坊。然后在街上转转,打听了一些东西的价钱,啥啥都贵,立马带着孩子回家。还要照着买的衣服样子,给孩子做衣服呢。
过完年,两人上学的衣服和书箱都做好了,给先生准备的见面礼也准备好了。大爹换好衣服,梳理好头发,背着背篓带着穿着长衫的两兄弟要去找私塾先生报名。出门时,看到五花眼巴巴地看着,又看看五花上下,发现干净整齐,就抱起五花走了!
大娘看见了,低声对五花娘笑道:“没见过他这么惯孩子的!其他几个孩子也眼巴巴地看着呢,他就只看见了五花。走的时候,招呼不打一声就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生的呢!”
五花娘看看周围,轻轻撞了一下大嫂的肩头,低声笑道:“怎么?嫌大哥没带三郎六郎出门啊?咯咯咯,你别说,我也发现了,大哥很喜欢五花,总爱带五花出门。其他几个孩子合在一起,也没五花出门多。”
“是啊!我早发现了!平时五花那孩子爱跟着他大爹打转转,其他孩子没见围着,见了他大爹就跑,难怪他大爹喜欢抱她,只要是出门,五花只要想去,一般就成了。我好奇,问了他,五花出去乖不乖?他用看傻子的眼神看着我说“孩子不听话不乖,我抱着找罪受呢?我又不傻!”听听,听听!一天天的太忙了,我只看到五花爱跟着大人转了,其他没发现。'
"我们五花很乖的,很少哭闹的。他爹喜欢她,他爷爷奶奶也喜欢她。”
半个时辰,就到了县城的一座私塾前,轻轻敲门,一位老仆出来,“是来给孩子报名上学堂的吗?”
满囤赶紧答“是啊是啊!”
老仆看了四人一眼,轻声说:“请跟我来吧。”引领着四人,绕过照壁。看到一排高大的砖瓦房,来到中间的先生的书房门口敲两下门,低声说:“主公,有学生来报道了。”
“让他们进来吧!”一声低沉的声音传出来。
老仆推开门,大爹打头,大郎二郎跟着进去了。一进去,大爹放下五花和背篓,带着大郎二郎五花上前行礼问好。
老先生穿着一身天青色的澜衫,头发花白,留着短短的胡须正坐在书桌前看书,看见满囤大郎二郎进来,起身走过来,笑着示意,让满囤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看大郎二郎,低声问:“叫啥名?多大了?读过书吗?”
大郎站端正,看着老师,认真的说:“先生,我叫薛安德,今年15岁了。我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没上过学。”
二郎上前一步,站端正回答:“先生,我叫薛安仁,今年12岁了。我也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没上过学。”
五花听了,才知道,原来大哥二哥是有大名的!嗯,回去了问问,自己大名叫啥。
老先生点点头,说:“吐字清晰,发音标准。不错。来,薛安德,你从“养不教,父之过”开始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
“停!好了,背的很好。薛安仁,你从“我周公,作《周礼》开始背吧。”
“我周公,作《周礼》,开始背吧。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停,都背的很熟!你们没上过学,这些书,是怎么学的?能理解他们的意思吗?”老先生问。
“我们去年逃荒,到了郧阳的一个村子,跟着一个上学堂的孩子学的。大概意思懂一些吧,不是很明白。”大郎说。
先生对满囤说:“这两学生我收下了。先从乙班开始吧!”说完,从书架旁边的箱子里取出两块黑色方巾,说:“来,过来,老师给你们束发!仔细看着,要学会了!以后自己束发!”
大郎先走过去,坐在老师跟前,二郎上前一步,仔细地看着老师束发。只见老师拿起方巾,一边束发,一边讲解,一会儿,头发就束好了。头发包了起来,显得头更方正,头角分明。五花发现,大郎束好发,更俊朗了。
老先生又拿起一块方巾,大郎赶紧站起来,面对老先生弯腰行礼:“谢谢先生为我束发。”
二郎赶紧坐下,老先生又是一边讲解一边束发,一会儿,头发又束好了。二郎显得更稳重更精神了!二郎起来行礼谢先生。
“去,在纸上写几个字,我看看吧。”先生对大郎二郎说。“明天早上,让孩子辰时前到私塾上课学习,中午管饭,下午申时后放学。孩子是住在私塾里,还是走读?中午饭,离家近,可以回家吃,也可以自带干粮。离家远,就是三顿饭了。饭,按月交一次。”
“先生,我们近,走读。午饭,就在私塾里吃。”
“那好吧!去年干旱,粮食贵,所以饭有点贵,不过能吃饱。一月,十天一休,伙食费一月是900文。一个孩子一年束脩4贯,上我学堂的孩子,老师的见面礼是一块方巾,一本书,一支笔。”老师说完,回头去看两个孩子写的字,边看边说,“写的不错,还要好好练练。”
满囤从背篓里拿出准备的拜师礼,三条肉,一坛酒,熟好的五块灰色兔皮,用红布包起来的8贯钱。一一摆放在旁边的小桌子上,“先生,孩子的伙食费,明天上学交,可以吗?”
“可以的。来,过来,这里是送你们的书和笔,去选吧。”老先生说。
大郎二郎过去,发现书很多,大多数是“三百千”,没有王重阳送的书精美,但是书上的字,写的不错。大郎拿了一支笔和《论语》走了回来。二郎拿了一支笔和《孟子》走了回来。
老先生看到后面的五花,从进门开始,悄悄的站在大人身后,也不说话乱动,只是眼睛骨碌碌的看着房间里,先看书架,又看书桌,最后看着墙上的字画出神。老先生笑了,走过去,弯腰问:“看出啥了?”
“美!好看!画的山很有意境!”,五花转头,看着老先生说,“您画的吗?真好看!”
“你识字?”老先生好奇的问。“会读啥书啊?”
“只认识字,不会写。哥哥会背的,我也会背。”五花大声说。
“好!好!以后跟着哥哥好好学!”老先生乐呵呵地说。
“明天来时,背好书箱,带上笔墨纸砚和书。走,我带你们去教室看看座位。”老先生一边叮嘱着,一边领着往教室走,进了教室,五花发现教室里面有十一个学生,都在自己读书,很认真。老师领着大郎去最后一排靠窗的桌子,说:“你俩就坐这里吧。好了,先回去准备吧,明天按时来。”说着,领着大郎二郎出了教室。
满囤抱着五花和大郎二郎告别黄先生,走出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