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姥爷,你觉得,庆阳大捷,有没有可能是假的。陕国公并没有出兵庆阳,鞑子也没有进犯庆阳。”朱允熥坐在蓝玉前面,抓着缰绳。看似十分无意的说出这句话。
蓝玉身子一僵,面色凝重,“太子爷,您这是从哪儿听说的。”
“因为,兵部和南书房,少了一份奏折。一份从大同送来的陕国公的奏折。鞑子进犯庆阳,无论陕国公有没有出兵迎击,或者说是奉了旨意还是兵部调令。”
“在出兵之前,陕国公都要给朝廷送来奏折。告诉朝廷,有鞑子进犯,陕国公已经前往迎敌。但是,兵部和南书房,并没有收到陕国公的折子。因此,孤觉得。那份来自大同的庆阳大捷疏,极有可能是假的。”
朱允熥说的有板有眼,实际上这都是陈则武教他说的。
这些话,陈则武本应该去和朱元璋或者朱标说。可,他没有证据。无凭无据,去质疑这场大捷。庆阳大捷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是这被文官们冠上了祥瑞的名号。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也没有否认。就说明,他们两人,对这个祥瑞之兆还是十分满意的。
祥瑞加上大捷,对皇帝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象征。
可这个时候,陈则武跑过去告诉朱元璋,大捷是假的,祥瑞也是假的。除非陈则武活腻歪了,否则,他才不会这么干。
而拿出证据,还得靠武将勋贵们。于是,陈则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朱允熥。再由朱允熥去和朱元璋求情,来西郊大营。告诉蓝玉和李文忠。
蓝玉听着不住的点头,眼睛里散发着阵阵惊喜。
“太子爷果真是聪慧于天,臣怎么就没想到呢。”又看了一眼李文忠,正色道,“老子北伐的时候,扎了营寨,都得写折子送去朝廷。更别提沐英他起大军御敌了,太子爷说的对,这很有可能是假的大捷。”
李文忠陷入了沉思,喃喃开口,“如果这是假的大捷。那传大捷,图什么。图战功?可是,打了胜仗,也是陕国公的战功啊。”
“爵位。”
朱允熥稚嫩的嘴里,蹦出了这两个字。“陕国公军中,有人想要爵位。和兵部一起,骗爵位。有了爵位,就可以有铁券。”
铁券,朱元璋给开国功勋们的一种特殊嘉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免一次死。但在另一种情况下,铁券也是催命符。
朱标刚刚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势必会培植自己的大臣。而拉拢朱元璋时期旧臣稳定人心,最好办法就是,加官进爵。
这个时候,有一份战功,基本上是可以得到爵位的。
而且,这次大捷,是很大的大捷。单单一次出兵,就有了这么丰硕的成果。封赏的爵位不会低,至少也得是个伯爵。
李文忠立刻明白了,他点着头,“太子爷,臣立刻派人去大同,和沐英问个清楚。”
朱允熥摇摇头,笑着说道,“曹国公心急了,其实不必如此。咱们只需要等着这个人,自投罗网便是了。咱们继续阅军,不必多去理会。”
见周围的人不解,陈则武也是皱眉。朱允熥笑着说道,“既然是想要爵位,那就得有论功行赏的名单吧。孤若猜的不错,不日,名单便会送到南书房或者兵部。名单上的人,不就是自投罗网了。”
陈则武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可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一层。
“太子爷聪慧,我家那个小子。和太子爷一般大的时候,就只会找姑娘,旁的啥都不会。和太子爷一比,九江真是不如。”李文忠奉承了一句。
蓝玉怒道,“你家那个混小子,也拿来和太子爷做比较。他娘的,八岁就见他把丫鬟的衣服扒了,两人光溜溜的睡在床上。还说,是跟他爹学的。他爹是谁,可不就是你。”
李文忠发窘,脸色通红,“太子爷在呢,你别胡说。小心皇爷治你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