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臣,向陈则武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帮新君取年号,这是何等的荣耀。
礼部的官员已经提起笔,准备记下。翰林院的史官们,也是屏气凝神,等待着朱标的回答。
这是大明朝的第二个年号,意义非凡。新君即位,改天换地。而朱标,又一直是文武百官们,最为期待的皇帝。朱标仁厚纯孝,这符合文官们对于他们心目中圣君的基本要求。
而对于武将勋贵们来说,朱元璋和朱标谁当皇帝,都是一样的。反正都是姓朱,而且朱标和武将勋贵的关系,那也是绝对不一般的。
在这个问题上,文官集团和武将勋贵难得的达成了一致。
“懿文?怎么听着怪怪的。”李文忠屁股后头的李景隆嘟囔了一句。不过,这一声嘟囔,声音可不小,周围的人都看向了李景隆。
“皇上,太上皇乃我大明开国之君。洪,大也;武,功也。太上皇开疆拓土,以武建国,创万世之基业。正所谓以武取天下,以文治天下。臣以为,陈少师所言懿文甚妙。”说话的是礼部尚书陶进。
一直以来,大臣们都知道,陈则武很受朱标器重。大典前,被封为太子少师。大典后,又被朱标第一个点名。
陶进已经快八十了,即将退休。他的儿子常年在翰林院,退休之前,陶进还想把他的儿子拉进中枢。这个时候,和陈则武打个笑脸,肯定没坏处。
这老头果然是个人精。陈则武暗暗好笑,无论朱标喜欢或者不喜欢。都和这个陶进关系不大。
采用了,他陶进也能讨个赏。不采用,那就是陈则武的问题,和陶进没关系。
朱标点点头,微笑着说道,“年号的事,不急。朕初登大统,这么急着改年号,似有不妥。此事,可再议。”
这事儿确实不急,过几日再定下来也是可以的。不过,眼下就一件十分要紧的事情。陈则武走出人群,行了个礼,“陛下,年号之事确实不急。可太后之号,请陛下早下定夺。”
禅位了,朱元璋就是太上皇了,这不需要朱标去承认。但是,马皇后的太后之位,却需要朱标的旨意。
朱标点点头,“陈卿所言甚善。礼部,可拟旨封号。”
离开奉天殿,陈则武从怀里,掏出马皇后的那份懿旨。又从头到尾,再看一遍。朱元璋立朱允熥为太孙,朱标即位后,却不立为太子。
现在,马皇后和朱元璋两人都在,确实还轮不到陈则武去管。毕竟,这说到底,也是他们老朱家的家事。这份懿旨,陈则武本身就不是很想去接。如果他们一家人,能解决好,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只是,陈则武有些奇怪,奇怪朱标对朱允熥的态度。
皇后都让礼部去拟旨了,太子之位却说日后再议。这其中究竟是个什么缘故,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
“陈少师。”
听到有人叫自己,陈则武连忙收起那份懿旨,重新放进怀里。他还有些不太习惯这个称呼,回头看到来人,陈则武一愣,连忙笑着说道,“唐大人。”
在这几年,六部尚书中,五部尚书都在不停的更换,唯独这个兵部尚书唐铎一直稳坐兵部。
唐铎为人圆滑,说话喜欢顺着朱元璋去说。兵部在唐铎的带领下,也没出过什么问题。对于这样的人,朱元璋还是比较喜欢用的。
“陈少师,借一步说话。”唐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陈则武微微愣神,“唐大人,请。”
二人来到奉天殿旁的一处玉阶旁,唐铎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
“陈少师,本官听闻六部尚书全要更换。您久随陛下,可曾有些许眉目。”
陈则武知道了,这人是来问自己的前途来了。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现在的六部尚书都是从东宫走出来的。但有些官员,出了东宫之后,就开始更加亲近朱元璋。比如唐铎。
这样的做法自然无可厚非,但到了朱标那儿,可就不一定是怎么回事了。不一定会厌恶你,但把你给换了,换成朱标更信任的人,这也没什么问题。
只是,陈则武不是吏部,又不是朱标,这种问题,来问自己干嘛。